更多“李翱是如何论述他的“灭情复性”说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李翱从人心不被物干扰的层次来理解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简述李翱《复性书》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李翱同韩愈一样,以儒家思想排斥佛教。李翱首先发挥了《中庸》和孟子的性善说。
    2、其次,李翱提出情恶说,认为只有去情,才能复性,才能成圣。
    3、最后,李翱探讨了去情复性,成为“圣人”的方法。

  • 第3题:

    唐中叶的文化领军人物是()

    • A、王通
    • B、韩愈
    • C、李翱
    • D、邵雍

    正确答案:B

  • 第4题:

    李翱是()文学家,著有《复性书》。

    • A、唐代
    • B、宋代
    • C、明代
    • D、清代

    正确答案:A

  • 第5题:

    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1)王夫之认为,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相分离。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社会的生活图景,在作家头脑里相互生发、相互诱导、相互包容,生成审美意象,物化为诗的形象,并创造出诗歌的意境。
    (2)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其一,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现象与本质得到和谐统一;其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的审美情思,全在景物描写之中;其三,情中有景,指诗中的景物经过诗人审美情思的溶冶,浸润着浓郁的审美情感,实际上是把诗人的审美情思凝聚成为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
    (3)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作深入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要求它们包孕生活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通过景物表现出来,也只有生动的景物,才能蕴含动人的情思。所以王夫之明确提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 第6题:

    唐代学者()在其《周易正义卷首》中论述黄帝的变化移易思想

    • A、张遂
    • B、孔颖达
    • C、韩愈
    • D、李翱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问答题
    什么叫“四情说”?王夫之是如何论述诗歌的功能的?

    正确答案: (1)王夫之从诗歌社会功用与美感作用统一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将诗歌创作与功用联系起来,提出“四情说”。
    (2)王夫之认为诗歌的兴、观、群、怨都统一于真情,情是四者的根本。兴、观、群、怨分别是情的四种客观内容和表现形态,故称之为“四情”,指出诗歌是通过它所包含的审美情感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发挥它的社会作用的。所以诗歌创作必须“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从诗歌鉴赏来说,对诗歌中兴观群怨的审美情感进行玩味体悟,就能获得更多的美感享受。王夫之的这一理论深化了传统的“兴观群怨”说的理论深度,同时也丰富了诗歌创作论。
    (3)兴、观、群、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相因相生、相辅相成的。“兴”与“观”的统一,在创作中即为“情”与“理”的统一,在鉴赏中体现为美感作用与认识作用的统一。“群”与“怨”的关系也基本如此。
    (4)王夫之从不同角度对“兴观群怨”进行了新的阐释,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继承了孟子的学说,作《复性书》专门讨论性,认为性是纯善无恶的,但情分善恶,复性是要求人恢复到本性的善良上来。
    A

    刘禹锡

    B

    李翱

    C

    韩愈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1)王夫之认为,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相分离。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社会的生活图景,在作家头脑里相互生发、相互诱导、相互包容,生成审美意象,物化为诗的形象,并创造出诗歌的意境。
    (2)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其一,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现象与本质得到和谐统一;其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的审美情思,全在景物描写之中;其三,情中有景,指诗中的景物经过诗人审美情思的溶冶,浸润着浓郁的审美情感,实际上是把诗人的审美情思凝聚成为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
    (3)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作深入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要求它们包孕生活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通过景物表现出来,也只有生动的景物,才能蕴含动人的情思。所以王夫之明确提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对《复性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作者是李翱

    B

    是关于人性学说的论文

    C

    认为“人之性皆恶”

    D

    是融合儒道两家思想的产物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主张“性善情恶”,提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新概念的是()
    A

    韩愈

    B

    李翱

    C

    程颐

    D

    陆九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李翱《复性书》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李翱同韩愈一样,以儒家思想排斥佛教。李翱首先发挥了《中庸》和孟子的性善说。
    2、其次,李翱提出情恶说,认为只有去情,才能复性,才能成圣。
    3、最后,李翱探讨了去情复性,成为“圣人”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对《复性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作者是李翱
    • B、是关于人性学说的论文
    • C、认为“人之性皆恶”
    • D、是融合儒道两家思想的产物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继承了孟子的学说,作《复性书》专门讨论性,认为性是纯善无恶的,但情分善恶,复性是要求人恢复到本性的善良上来。

    • A、刘禹锡
    • B、李翱
    • C、韩愈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隋唐时期力排佛老、提出“道统”说,力图重振儒学的思想家是()

    • A、韩愈
    • B、李翱
    • C、柳宗元
    • D、刘禹锡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主张“性善情恶”,提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新概念的是()

    • A、韩愈
    • B、李翱
    • C、程颐
    • D、陆九渊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 第18题:

    什么叫“四情说”?王夫之是如何论述诗歌的功能的?


    正确答案: (1)王夫之从诗歌社会功用与美感作用统一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将诗歌创作与功用联系起来,提出“四情说”。
    (2)王夫之认为诗歌的兴、观、群、怨都统一于真情,情是四者的根本。兴、观、群、怨分别是情的四种客观内容和表现形态,故称之为“四情”,指出诗歌是通过它所包含的审美情感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发挥它的社会作用的。所以诗歌创作必须“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从诗歌鉴赏来说,对诗歌中兴观群怨的审美情感进行玩味体悟,就能获得更多的美感享受。王夫之的这一理论深化了传统的“兴观群怨”说的理论深度,同时也丰富了诗歌创作论。
    (3)兴、观、群、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相因相生、相辅相成的。“兴”与“观”的统一,在创作中即为“情”与“理”的统一,在鉴赏中体现为美感作用与认识作用的统一。“群”与“怨”的关系也基本如此。
    (4)王夫之从不同角度对“兴观群怨”进行了新的阐释,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 第19题:

    单选题
    唐代学者()在其《周易正义卷首》中论述黄帝的变化移易思想
    A

    张遂

    B

    孔颖达

    C

    韩愈

    D

    李翱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佛斋论》是唐代散文家(  )的代表作。
    A

    李翱

    B

    李端

    C

    李邕

    D

    李绅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李翱(公元772~844年),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代散文家、哲学家,代表作有《佛斋论》、《来南录》、《幽怀赋》、《释怀赋》等。

  • 第21题:

    单选题
    李翱是()文学家,著有《复性书》。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李翱是如何论述他的“灭情复性”说的?

    正确答案: 李翱不同意韩愈在性情一致基础上的性情三品说。他将“天命之谓性”与“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联系起来,从“静”出发去思考天命之性的范畴,从而在儒家性论的发展史上走出了新的一步。
    在李翱这里,天命之性静而纯善,现实人情动则有善有恶。由于情之善乃性的自然延续,恶才体现了情独有的特点,所以李翱的性论通常又被概括为性善情恶,挽救的办法就是灭情而复性。
    李翱灭情复性说,是由动向静复归,由现实向先天复归。本性的清明,不会因后天情欲的干扰而损耗消失。在道德实践中,由动返静的关键在祛除欲望,欲望属于动的范畴。儒家的寡欲与佛教的禁欲在这里结合了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论韩愈、李翱的性情论及其区别。

    正确答案:
    (1)韩愈的性情论
    韩愈总结传统儒学在心性问题上的理论得失,综合荀子、孟子、扬雄的人性理论,同时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确立了自己的“性三品”说和性情统一论。他认为:
    ①人分为圣人、中人和恶人三个品级,上品的人性是善的,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性;中品的人性可善可恶,五种道德参差不齐;下品的人性是恶的,五种道德都不具备。上、下二等的人性不能变。
    ②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情有三品,上品的七情合乎中道;中品的七情或过多或过少;下品的七情不是过多就是过少。
    ③在性情关系上,韩愈认为性是先天的,情是在后天的影响下生成的,主张因情以见性,克制情欲以改善人性。
    (2)李翱的性情论
    李翱发展了韩愈的性三品说,阐述了性善情恶的人性论。他认为:
    ①人性本善,情是恶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人性本善,而人性之所以迷惑不清,是因为人的情欲是恶的。
    ②性情是不可分的,性是情的基础,情是性所派生的,性与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
    ③复性去情,要恢复人本来的善性,必须做到去情。
    ④圣人虽然有情却等于没有情,凡人虽然有性而不能见其性。
    (3)二者区别
    ①韩愈讲“性三品”,李翱讲人性本善。韩愈没有以情为恶,而李翱却以情为恶。
    ②韩愈认为“七情”合乎中道才是“圣人”,而李翱认为圣人在于摆脱情欲束缚。
    ③韩愈追求仁义本性,李翱却将“清净”本性看成是仁义道德的基础。
    (4)对二者的评价
    李翱作为韩愈的追随者,认为韩愈把人性分为三品,把人性的先天差别说得过于绝对,不利于争取信徒,想修正韩愈的人性学说。同时复性说借用了佛教的思想资源,解决了儒、佛之间的冲突,也完善和健全了儒学的心性理论,为宋儒的心性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