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严复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体西用”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


    参考答案:

    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习西学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第2题:

    什么是“中体西用”?


    答案:
    解析: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引起一些问题:要不要移植“西学”(“新学”)移植“西学”能否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如果必要,是否全盘移植或是部分移植?如何 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守旧派对“西学”采取 了顽固拒绝的态度,认为提倡“西学”就是 “舍本逐末”。洋务派为应付守旧派的攻讦, 提出了 “中体西用”的思想,认为在突出 "中学”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以“西学” 为辅。这一思想也是两个派别思想斗争的结果。张之洞于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 “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并按此思想路线进行湖北的教育改革。

  • 第3题:

    试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1898年,洋务派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一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也称1日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学和西学提出了一个改革教育体制的思想纲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张之洞建议各地建立不同的学制系统以及教育结构布局。在京师建立大学堂,道府建立中学堂,州县建立小学堂,中小学为大学堂培养、输送人才。第二,关于学堂课程设置及课程层次,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原则,对于课程设置,其主张在各个不同学段,中学的四书五经作为必学之课程,而西学则根据年龄作适当的安排。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张之洞提出“宜教少年”的原则,主张教育从娃娃抓起,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第四,重视师范教育。张之洞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而合格的教员必须经过正规的训练,这些思想在“癸卯学制”及《学务纲要》中有充分体现。在“癸卯学制”中,各级各类师范教育相互配套,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初级师范与中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专科学校;优级师范与高等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第五,重视发展农工商矿并专业的发展。在极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张之洞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提出“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的主张,并积极举办各种职业专业教育。这些新式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也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就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而言,其在构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的全面转型。首先,“中体西用”思想作为基础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兴起。当时的中国面对如何才能名正言顺地学习西学、培养新式人才的情形,“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个看似走了折中路线但却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案。“中体西用”思想对于洋务派倡导新式教育,对于国人接受西学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对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在思想舆论方面起到了保护作用。其次,“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办。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的统计,从1862年第一所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创立到戊戌变法前,各类新式学校有:外国语学堂7个;军事学堂10个;科学技术学堂13个。可见“中体西用”的意识和口号作用于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作用于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次,“中体西用”论为近代新式教育注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与文化内容。例如在当时很多外语学校、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的教学内容中,都淡化了中学的内容。而外文、自然科学等已成为课程设置的重头戏。这对于变革旧的教育内容,改变我国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社会进步所需的新式人才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此外在教育形式方面,“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 第4题:

    试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评述


    答案:
    解析:
    (1)形成和发展:“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 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地引出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移植"西学”?移植“西学"能 否解决中国面临的困难?如果必要,是全盘 移植还是部分移植?如何解决"西学”与中 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回答以上问题时, 守旧派对“西学”采取了顽固拒绝的态度, 认为提倡学习"西学”就是“舍本逐末”。 洋务派应付守旧派攻讦和处理中、西学关系 的典型方案就是“中体西用",认为在突出 “中学”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有人用 “主辅” “本末” “体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 中固有的概念范畴来表达“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为从属的观点。 如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提出, 如果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原本,再辅之以各国富强之术,不是更好吗?到19世纪90年 代,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 式越来越明确,并逐渐定型于“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这一流行语。如1892年郑观应就 在《西学》篇中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 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此外,沈寿康、 孙家鼐等人也对此有过相关论述。但直到 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进行集中阐述, 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观点:张之洞 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命名为《劝学篇》,从学术、教育人手提出和论证其纲领,符合张之洞一贯重视教育、注重人 才培养的思想方式。 《劝学篇》共24篇4万余字,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则专就 "西学”而论。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他尤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是中国所以成为中国的根本所在。同时, 他还指出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在他看来,“西学”包括西史、西艺和西政: 西史即西方各国的历史,西政是指西方有关 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 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而西艺则指近代西方科技。他提出,在办理教育和个人学习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出西政与西艺的轻重缓急: 西艺难学,适合于年少者,着眼于长远;西 政相对易学,适合于年长者,着眼于当前 急需。 (3)历史作用和局限:第一,洋务运动时期, 封建传统教育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封建旧文化充斥整个社会,“西学”动辄受到守旧派的指斥。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 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 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第二,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在19 世纪60年代,“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 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 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 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 传统教育结构。第三,在维新思想兴起之际, 张之洞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专匍 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实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 思想启蒙运动。第四,从学理上看,“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它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5题:

    评“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1)“中体西用”论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
    这一理论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超过积极的作用,在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时,要想变革,也只有在这一理论的口号下才有可能部分引进西学
    (2)另一个积极作用在于它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中体西用”继承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但二者有一些重要的不同,使得儒家经典已不再具有无所不能的绝对权威性,儒学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就遭到了破坏,而不得不把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引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2消极影响:
    这一理论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制度层面时,中体西用则阻碍了这一进程,因为中体西用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而制度层面则是要改变这一体制,所以它成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严重阻力。

  • 第6题:

    洋务派的文化观是()。

    • A、全盘西化论
    • B、中体西用论
    • C、本土论
    • D、复古论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 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 第8题:

    “中体西用论”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 第9题:

    问答题
    “中体西用论”是哪一派的文化主张和理论?其基本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积极和消极作用?

    正确答案: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其基本主张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为“体”’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这对于当时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促进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具有积极意义。这一文化主张不仅成为当时维新派的“流行语”,而且一直影响清政府,以此为主张推行新政。另一积极作用在于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的挑战,认为“修己”可通过“中学’’来实现,而“事功’’则要借助“西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但是,“中体西用”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要求改变传统文化的“体”——纲常名教和“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时,就与“中体西用论”要维护的“体”产生了严重冲突,因而这一主张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现代趋向的阻力。到戊戌维新时,“中体西用论”更成为阻碍社会进步思潮的逆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评“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正确答案: 1积极影响:
    (1)“中体西用”论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
    这一理论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超过积极的作用,在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时,要想变革,也只有在这一理论的口号下才有可能部分引进西学
    (2)另一个积极作用在于它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中体西用”继承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但二者有一些重要的不同,使得儒家经典已不再具有无所不能的绝对权威性,儒学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就遭到了破坏,而不得不把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引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2消极影响:
    这一理论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制度层面时,中体西用则阻碍了这一进程,因为中体西用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而制度层面则是要改变这一体制,所以它成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严重阻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洋务派的文化观是()。
    A

    全盘西化论

    B

    中体西用论

    C

    本土论

    D

    复古论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正确答案: 洋务派、改良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严复的文化教育观可以概括为( )

    A.体用一致
    B.西体中用
    C.中西融合
    D.中体西用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严复教育思想的综合掌 握情况。在确立中国未来文化教育发展的基本 原则上,严复以强调“体用一致”而独树一帜。

  • 第14题:

    中体西用


    答案:
    解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 , 即根本的意思。“用” , 即具体的措施。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 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 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肪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 第15题:

    试述“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答案:
    解析: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根本上是中国人寻求变革的的一种方式,思想。 它在洋务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的、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它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着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着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因此,可以说,“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是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的。但是,实事也证明,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起了积极作用的“中体西用”文化观,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兴的文化观念体系。而这也恰恰表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造一种既符合时代进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化观念的时代命题,已经提上了中国近代发展的日程。

  • 第16题:

    严复主张(  ),反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A.体用一致
    B.体用分开
    C.体用相混
    D.不讲体用

    答案:A
    解析: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合之则两亡,分之则两立”。

  • 第17题:

    “中体西用”的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1)解除“变我祖法,乱我圣道”之患,又可迈开学习西学的步伐,使中国走向富强。
    (2)在“中体西用”的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还是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第18题:

    “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正确答案:洋务派、改良派

  • 第19题:

    “中体西用论”是哪一派的文化主张和理论?其基本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积极和消极作用?


    正确答案:“中体西用”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其基本主张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为“体”’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这对于当时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促进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具有积极意义。这一文化主张不仅成为当时维新派的“流行语”,而且一直影响清政府,以此为主张推行新政。另一积极作用在于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的挑战,认为“修己”可通过“中学’’来实现,而“事功’’则要借助“西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但是,“中体西用”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要求改变传统文化的“体”——纲常名教和“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时,就与“中体西用论”要维护的“体”产生了严重冲突,因而这一主张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现代趋向的阻力。到戊戌维新时,“中体西用论”更成为阻碍社会进步思潮的逆流。

  • 第20题:

    问答题
    “中体西用”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 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习西学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中体西用论”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与“中体西用”论主旨相背离的是“儒学复兴说”。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严复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

    正确答案: 近代体用之争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处理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在积极的层面有容纳西学和认可改革的意义,但在根本上是力图挽救儒家所遇到的危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遭到了严复等近代维新论者的尖锐批评。
    严复首先从历史观上对中西不同的思维观念进行了鉴别。他指出,中西之间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人“好古而忽今”,西方人“力今以胜古”,所以中人相信历史循环,而西人信奉历史进化,这就必然造成了西方的强盛和中国的落伍。
    在政治伦理观上,中国重三纲,讲亲亲和尊主,西方则重平等,讲尚贤和隆民,双方优劣非常明显。
    至于“中体西用”的学说本身,严复认为是完全说不通的。因为体用一源,不可分割,不存在牛体马用,也就不存在中体西用。所以,想以中体西用的拼凑来避免列强的倾轧,只能是自欺欺人。只有从根本上变革中国旧学,才有可能真正挽救中国衰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