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跨国公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题目

试论跨国公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考题
更多“试论跨国公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基督教对服饰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中世纪欧洲服装呈现出在结构上的封闭性和造型上的宽大特征。
    (2)服装造型也不再像古典时期那样将人体的形态美感作为表现对象,而是极力地掩饰人体形态,强调内敛自律和孤居苦行,追求精神世界的理想之美。
    (3)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女子大都戴头巾穿长袍,日常长袍大多为朴素的单色,衣身肥大,长至脚踝。


  • 第2题:

    试析德国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参考答案:

    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最终结束了德意志在政治上的长期分裂的局面,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把德国的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德国的统一是经由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所建立的政权是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大量残余。它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在以后成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世界战争的欧洲策源地。
    ⑵、德意志统一使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国由于战败遭到削弱,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霸主地位。一个在人口、资源、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方面在欧洲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的崛起,成为列强的焦点。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对德国的潜力和政策趋向感动忧虑不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维也纳体系意在维持德意志分裂的状态),标志着支配欧洲政治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 第3题: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阶革命是比之前任何一次更加彻底的一次资阶革命,通过这次革命,法国从根本上消灭了其1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法国的资阶政权。同时,这次革命震撼了欧洲,并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
    2)随着法国革命的深入,革命的洪流遍及欧洲,资阶势力超越封建贵族势力。这种局面不仅为法国资义发展扫清了障碍,而且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而尚处在封建势力统治之下的欧洲各国无法容忍法国革命。在封建统治者的恐慌和仇视之下,欧洲各国暂时放下各自之间的矛盾,组成反法联盟来应对"涉及自身生死存亡"的威胁。1794年,法国大败联盟军,从而瓦解了反法联盟,保卫了法国独立的革命果实。但法国与反法同盟的斗争直至拿破仑帝国的覆灭才偃旗息鼓。
    3)从1789年到1794年,受法国资阶革命的影响,国关的主导因素是法国革命政权与英国策动的反革命联盟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英国是欧洲的反动势力的反法堡垒,法国成为资阶革命的中心。法国资阶革命创建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它是国关史上现代民族主义的源泉。这标志着君主时代的结束和以民族国家为本位时代的到来。欧洲乃至全世界逐步建立起了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秩序。同时法国革命在给法国人民带来民族主义的政治归属感和身份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解放世界被封建制度压迫人民的使命感。


  • 第4题:

    简述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影响。


    答案:
    解析:
    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在全面冷战下还存在局部“热战”。
    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的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的行动基本上都未超出各自的势力范围。
    消极影响: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 第5题:

    试论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答案:
    解析:
    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人是一-种文化的存, 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教育的过程是- -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从根本上说,人类创造了文化,并在创造文化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和提高了自身。年轻- -代只有在学习、掌握和运用前人创造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成长为一定的社会成员。可见,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即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系统化、概念化了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教育内容集中反映在课程上,而课程本身既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文化形式。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①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所制约。文化模式对每-一个人塑造的力量很大,平时不太能看出这种塑造过程的全部力量,因为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逐渐缓慢地发生,它带给人满足,同样也带给人痛苦,人除了顺应它之外,别无选择。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只能是既定文化的消极产物,但文化模式确实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社会成员,无论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它的影响。这也就是生活在经济政治制度大体相同而文化模式迥异的国家里的国民,其国民性却大相径庭、各有千秋的主要原因。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如东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和谐、崇尚德性、关注整体;西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沿着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差异。a.在教育目的与培养规格上:东方强调向内发展,完善自己,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培养出的人才应善于“克己”、“自省”、“反求诸己”;西方重视向外发展,对外在世界的征服,培养的人才应该不断地追求科学、追(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①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所制约。文化模式对每-一个人塑造的力量很大,平时不太能看出这种塑造过程的全部力量,因为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逐渐缓慢地发生,它带给人满足,同样也带给人痛苦,人除了顺应它之外,别无选择。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只能是既定文化的消极产物,文化模式确实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社会成员,无论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它的影响。这也就是生活在经济政治制度大体相同而文化模式迥异的国家里的国民,其国民性却大相径庭、各有千秋的主要原因。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如东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和谐、崇尚德性、关注整体;西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沿着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a.在教育目的与培养规格上:东方强调向内发展,完善自己,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培养出的人才应善于“克己”、“自省”、“反求诸己”;西方重视向外发展,对外在世界的征服,培养的人才应该不断地追求科学、追求力量b.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东方重视修已治人的学问,轻视自然科学,鄙薄职业技术;西方强调要以自然界具有的东西为出发点,算术、几何、天文学、地理学一直摆在重要地位。c.在教育态度与方法上:东方强调“师道尊严”、“唯上唯书”,注重思想传承、情感体验;西方从苏格拉底开始,则比较注意师生平等、民主对话和逻辑推理。(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①从世界上看,美国教育在于培养能适应“民主社会”要求的理想公民,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英国看重涵养文化、陶冶品行及形成智能的训练,有明显的绅士教育的遗风;法国注重造就才智出众的精英;德国注重培养以国家为重的公民。教育传统上这些差异都与各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②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如在价值观念上,重视群体和谐,强调以民为本,注重政治至上,崇尚仁义道德,追求功成名就;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思维与经验体悟,轻理论概括与逻辑推演;重宏观思维与整体协调,轻微观分析与个体差异。我国的文化传统既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既具有许多积极的内涵也具有不少消极的因素。正是受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使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重德轻术、师道尊严、读书做官等取向,在教育的思维方式上也显示出重演绎轻归纳和既定知识的接受,轻创造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等特征。今天在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追根其溯源,都与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因素有一定关系。正确认识文化传统对教育传统的制约关系,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第6题:

    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正确答案: (1)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加速了生产与资本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促进了科技进步,加强了国际技术交流;
    (3)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促进了国际资金的运动;
    (5)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 第7题:

    试论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混沌未分得混合体。在阶级社会,宗教与艺术虽然有分道扬镳的短暂时刻,更多迪是互相渗透,共存共荣。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上都曾有一个宗教艺术的时代
    宗教对艺术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我们认为,它只能其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其促进的影响还是阻碍的影响呢?这就不能做简单的回答。实际上,这互相矛盾着的两方面的作用是并存的。
    首先,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因为艺术与宗教确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方面;
    第一,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应,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第二,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
    第三,宗教的对象是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四,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他对人的心灵的麻醉,以舒适生活的教科书,鼓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自己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它是对人心灵的净化;
    第五,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曹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其次,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第一,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第二,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感情和幻想的成分;
    第三,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地反映;
    第四,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与愉悦与希望。
    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表现在:
    第一,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
    第二,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
    第三,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一切宗教艺术都包含着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宗教要求艺术根据交易创造膜拜对象,如果这样,宗教就扼杀了艺术。
    另一方面,艺术要求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表达内心情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果这样,艺术就是否定了宗教。
    由此可见,所谓宗教艺术是有利于此案性与彼岸性之间,介乎宗教与艺术之间的精神产品,介而具有宗教与艺术两种因素。

  • 第8题:

    试论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正确答案: 在起点均等的意义上,关于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影响的研究,集中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这些研究几无例外地表明,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非同小可。总体趋向是,家长的文化阶层越高,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越大。
    首先,高文化阶层子女在争取教育机会方面似乎比低文化阶层子女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其次,高文化阶层子女比低文化阶层子女更容易实际获得教育机会。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往往比较顽固,不太容易受家庭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大幅度波动。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文化差异的影响可能会冲淡经济阶层和职业阶层的影响。

  • 第9题:

    问答题
    试论跨国公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正确答案: 跨国公司:性质和起源
    跨国公司的性质:跨国公司是里恩索尔1960年4月在卡内基工业大学工业经济学院创立10周年纪念会上第一次提出的。
    1.结构是确认跨国公司最普遍的标准。最常用的结构变量是在多国的工商业活动
    2.第二个确认标准是业务。
    3.另有研究人员也使用行为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主体是(  )。
    A

    主权国家

    B

    国家组织

    C

    跨国公司


    正确答案: B
    解析:
    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即基本行为主体。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论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正确答案: (1)跨国公司的正面效应:①推进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东道国和母国有利的经济影响);②加快生产资本国际化进程,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有力地促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③拓展国际贸易新领域,扩大了国际贸易流量;④推动全球科技的开发和利用。
    (2)跨国公司的负面效应:①使国际金融市场和秩序更加不稳定;②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财富存量、生产能力更加不平衡;③跨国公司的强大经济力量严重冲击甚至操纵东道国经济(相对弱小的发展中国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试论述20世纪50年代的法英德关系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战后的欧洲各国面对美苏两超的控制和威胁,认为唯有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做到独立自强。5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西欧走向联合,而法英德关系就是围绕这一事件而展开。

     

    (2)历史的教训使法国认识到德国是长期仇敌,同时也是欧洲地区最主要的威胁。为使德国不再与法敌对,最好的办法则是在经济上同它联合起来,控制德国的工业不再向战争方向发展。而且法的合作还能使法国在欧洲处于“领导者”的角色。西德的想法则是政治上作为战败国,要改变处境,最好的办法是同法国联合,取得法国在政治上的谅解;从经济利益着眼,走联合的道路也对它最为有利。于是法国提出“舒曼计划”,1951年4月,两国又同其他国家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对煤钢联营的态度则犹豫不决,既不参加也不反对。

     

    (3)但在欧洲的联合过程中英法德的想法则是各有动机的。丘吉尔想利用“三环外交”的第三环即联合起来的欧洲,由英国充当盟主,戴高乐则毫不示弱:联合起来的欧洲,法充当领导当仁不让,而阿登纳则一心指望通过联合的欧洲恢复德国的平等地位逐步壮大自己,以求最终实现德国的统一。

     

    (4)在筹建欧洲煤钢联营的同时,美又策划武装联邦德国,这自然得到法国的强烈反对,但德国认为对其“结束盟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有利。法觉得武装德国对其极为不利,但又无法抗拒美国的压力,只好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普利文计划,提议组成“欧洲军”。由于受到美国的压力普利文计划作了不少修改,又使法国忧虑重重最后终于被国民会议否决。而美国的目的就是通过重建德国来加强对西欧的安全保证,防止德国再度落入军国主义控制或者倒向苏联。最终使德国得到重新武装并成为北约的主导力量,西德加入北约促使另一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从此,西欧进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状态。

     

    (5)英国虽然极力支持西欧联合运动认为它可利用这一组织作为其反苏堡垒及处理与美国关系的后盾,保持其世界大国地位,但又认为英国若成为其一员则与其世界大国地位不相称。英国看出舒曼计划所具有的超国家性质以及对欧洲一体化的深刻政治意义,认为它与自己非一体化的主张格格不入,再加上它认为加入舒曼计划无助于英国经济利益,会影响英国与美国、英联邦的关系的考虑,故英国表示了坚决拒绝参加的态度。

  • 第13题:

    法国败降对二战时国际关系的影响。


    参考答案:

    ⑴欧洲格局的根本变化:
    由于法国沦亡,英国危殆,彻底打破了欧洲各国之间原来力量对比的平衡,改变了整个格局:由原来德国、英法、苏联三足鼎立的态势,变为德国、苏联两强对峙的格局。
    这就急剧地引起苏德关系的变化。
    在这之前,苏德双方维持了暂时的、不巩固的同盟关系(即使是策略手段也好)。法国败降之后,使希特勒面临重大的战略抉择:是西攻,还是掉头东进?
    法国的迅速败降,使希特勒战争的初期胜利处于巅峰,希特勒本人无论对英国还是对苏联都作了错误的估计,都低估了这些对手的抵抗决心和作战实力。对英国,他认定它们必然会承认“一败涂地,绝无希望”,因而几乎不需要再经过一场严重的战争,只须略施压力,就会就范,就可以听从他所给予的条件妥协求和,然后和他一起进攻苏联;对苏联,他更是严重低估了其军事力量,1939~1940年小小的芬兰曾经成功地挫败了苏军的初次入侵,肯定助长了他的错误判断和看法。正是这样,使希特勒在1940年7月中旬,在英国一再表示继续作战的决心,诱和不成,不得不下达入侵英国的第十六号指令,想以战逼和的同时,又作出了征服俄国的决定。
    法国迅速败降之后出现的新局面,同样使苏联震动。苏联当时认为,在希特勒下一步行动中,英国只可能有两条出路:媾和或者失败。无论哪一种,其结果都意味着希特勒能从西线腾出手来,挥师东进,而无须再顾虑两线作战的威胁。战争危险显然已迫近了,这就使苏联迅速调整其对德政策。1940年夏秋,苏联总参谋部制订了作战计划,认为“苏联必须准备在东西两条战线同时作战,法西斯德国被看作是最有可能和最危险的敌人”。在法国战事吃紧时,作为对付德国可能的威胁,苏联加紧营造“东方战线”。
    ⑵非洲战场的开辟:
    墨索里尼是瞅准了法国败局已定的时机才匆忙参战的。在欧战开始后,意大利宣布不参战,一直心存观望,袖手旁观。但是希特勒在西欧的军事胜利激励了他,使他认为不能等到希特勒完全取胜之后才介入战争,这样他将不会分沾到多少胜利果实。意大利的战争目的不同于德国,它梦寐以求的是重振罗马帝国的雄风,建立东非帝国,称霸巴尔干和地中海。它的参战,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国际关系和战局:一是把它自己绑在纳粹的战车上,直接促使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形成;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的,抢夺胜利果实。意大利乘法国沦亡、英国危殆之机,转移其兵力于东、北非,以夺取英法在东北非的殖民地,建立其东非帝国。于是,战火蔓延到非洲。
    ⑶美国的介入:
    法国败降,彻底改变了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使美国再也不能置身事外。罗斯福意识到,希特勒独霸欧洲之后,下一步就是美国。所以他彻底改变“中立”的立场,对欧洲战争从不介入到介入。彻底改变其欧洲政策,如果说,在这之前,美国还企图通过妥协、绥靖的手段来避免战争,保持中立。在这之后,则能面对德国采取外交遏制、军事介入等强硬手段,积极备战。
    1940年6月法国败降之后,美国实际上已成为英国的战略后方,而英国则是美国抗德的前线和前进基地,英美关系和德美关系都发生急遽变化,随着美国的逐步介入欧洲战争,英美逐步形成军事同盟,而德美则不可避免地陷入“不宣而战”的战争。
    ⑷日本的南进:
    法国败降,又是日本决定其南进政策的重要因素。
    日本在对外扩张战略上存在“北进”、“南进”之争,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1940年6月,法国败降,成为日本最终确定南进政策,完成其战略转移的转折点。
    日本决定“武力南进”,在国际关系及世界格局上就必然产生一连串连锁式的深远影响:首先,它要加强同德、意的合作,寻求盟友,其结果就促使了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正式完成轴心国家阵营的形成;其次,它必然谋求改善对苏关系,以稳住北方,避免两线作战,其结果就是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最后,南进必然激化了日美矛盾,导致太平洋战争。
    由此可见,由法国败降而引发的日本对外扩张战略方针的转移,成为由中日战争扩大为亚洲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⑸英联邦的加深卷入战争:
    英联邦的参战当然不是在法国败降才开始的。早在英国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宣战之后,它的大部分殖民地和自治领就陆续参战,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为英国提供人力及物力的支援,但是一直到1940年4月以前,在那段被称为“奇怪的战争”的日子里,它们参与战争的程度和英国本身参与战争的程度一样,是很有限的。整个英联邦的人力、物力可以说还没有动员起来,只是到了法国沦丧、西欧崩溃、英伦危殆的危险时刻,随着英国下定继续战斗的决心,整个英联邦才真正被动员起来,深深地卷入了战争。
    ⑹综上所述,1940年6月法国的败降促使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就极大地影响二战整个战局和进程。概言之:它使希特勒从西欧腾得出手来,转移其主力于东线,改变了欧洲的战局,其重要后果是改变了苏联在二战中的地位:德苏关系从暂时的盟友转向敌对,继而出现了苏德战场,而苏英美的关系则从敌视转向结盟;它促使意大利参战,从而开辟了非洲战场和巴尔干战场;它使美国抛开中立、避战置身事外的立场而逐步介入欧洲战争,随着英美结盟的形成,德美也不可避免地逐步陷入不宣而战的战争;它促使日本世界战略的转变,跨出了南进的步伐,激化了日美矛盾,其重要后果是正式把美国拖进战争,使亚洲战场从中日之战扩大到太平洋战争。与此相联系的是,日苏间中立状态的出现,和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实现。至此,以法西斯国家为一方的轴心阵营和以英、美、苏、中四大国为主体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已初露端倪;最后,法国的败降使英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斗争,也带动了整个英联邦的积极参战。以上这些,就使战争跃出了欧洲的范围,逐步扩大为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由此可见,法国的败降成为欧战转变为世界大战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说,是欧战转变为世界大战的一个催化剂。


  • 第14题:

    德国的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最终结束了德意志在政治上的长期分裂的局面,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把德国的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英国的统一是经由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所建立的政权是容克地主和资阶联合专政,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大量残余。它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在以后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世界战争的欧洲策源地。
    德意志统一使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国由于战败遭到削弱,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霸主地位。一个在人口、资源、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方面在欧洲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的崛起,成为列强的焦点。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对德国的潜力和政策趋向感动忧虑不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维也纳体系意在维持德意志分裂的状态),标志着支配欧洲政治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 第15题:

    简述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影响。(10分)


    答案:
    解析:
    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在全面冷战下还存在局部“热战”。
    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的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的行动基本上都未超出各自的势力范围。
    消极影响: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 第16题:

    试论述影响洗涤的因素对洗涤效果的影响。


    正确答案: ①温度的影响。太高的温度会使滤液沸腾,从而破坏真空度,使洗浆效率下降
    ②压差的影响。压力过高,浆层被压紧,会使毛细孔阻力增加,而过滤速度增加并不明显,同时容易损坏滤网,使纤维流失增加,洗涤效率下降
    ③将层厚度、上浆浓度及出浆浓度的影响。浆层厚度的增加会使过滤阻力增大,过滤速度减慢,洗涤液与浆料的接触面积减少,不利于扩散;但是会增加生产能力。若其他条件不变,提高上浆浓度会使过滤网上的浆层厚度增加,生产能力提高;但同时会使洗涤质量和废液的提取率下降,洗涤效果下降。出浆浓度越大,洗涤损失越小,提取率越高。
    ④蒸煮方法、浆的种类及纸浆硬度的影响。酸法浆由于对镁、钠等离子吸附率低,在得率相同时溶出的木素多,细胞的孔隙大,所以比碱法浆滤水性好,易于洗涤;木浆中由于杂细胞少,比草浆滤水性好,易于洗涤;硬浆比软浆滤水性好,但由于细胞壁孔隙少,扩散效果差。
    ⑤洗涤用水量与洗涤次数的影响。在相同的情况下,洗涤用水量越多,浆会洗得越干净,提取率也会越高。但同时也会导致所提取的废液浓度低,从而增加蒸发废液时的耗气量。当洗涤水量一定时,洗涤次数越多,洗涤效果越好。

  • 第17题:

    试论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正确答案: (1)跨国公司的正面效应:①推进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东道国和母国有利的经济影响);②加快生产资本国际化进程,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有力地促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③拓展国际贸易新领域,扩大了国际贸易流量;④推动全球科技的开发和利用。
    (2)跨国公司的负面效应:①使国际金融市场和秩序更加不稳定;②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财富存量、生产能力更加不平衡;③跨国公司的强大经济力量严重冲击甚至操纵东道国经济(相对弱小的发展中国家)。

  • 第18题:

    试论宗教改革对西方法律的影响。


    正确答案:(1)宗教改革促进了宗教信仰与思想自由。
    (2)宗教改革发展了自由与民主的思想。
    (3)宗教改革促进了民众教育。
    (4)宗教改革限制了世俗统治者的权力。
    (5)宗教改革鼓动个人主义和谋求财产。

  • 第19题:

    试论《诗经》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正确答案: 第一,《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诗很朦胧、原始的,他们所“爱”的仅仅是自己的“宗国”而已。《鄘风。载驰》中许穆夫人爱的诗卫国,《秦风。无衣》中士卒爱的诗秦国,这些都毋庸置言。但是,正是这种原始的朦胧意识,在历史长河中,逐步锤炼为我们民族的灵魂---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犹如巨大的磁石,使各族人民的团结坚如磐石。这种精神,在《史记》《汉书》中,在鲍照,庾信的诗中,在唐代边塞诗中,在陆游,辛弃疾的诗词中,在文天祥的诗歌中,直到鸦片战争以后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爱国主义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成为乐章的主旋律。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爱国主义意识的内涵愈来愈丰富,形式愈来愈广泛,溯其源头,应以《诗经》为本。
    第二,忧国忧民,重视社会责任,重视人生价值的积极入世思想。《诗经》为我们塑造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具有满腔的政治热情,敏锐的洞察力,关心国事,注意时局的发展动向哦昂在高压之中,仍敢于直抒己见,敢于对昏君佞臣大胆批判,表现了早期知识分子不畏强权政治,大义凛然的无畏气概。这些,在《王风。黍离》《小雅。正月》《小雅。十月之交》等诗中,得到充分表现。诚然,这些贵族文人关心的诗奴隶主的宗国,关心的是本阶级的厉害,但他们为后人开了一个好头,树立起一个榜样。那就是学习要与关心国事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不为读书而读书。学习要与人格的修养联系起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正是汲取了包括《诗经》在内的思想文化的精华所建立起来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竟整整支配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全部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这种参与意识对于封建士大夫的人格塑造、价值取向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形成了以进言为荣,以敢于讽谏为上的批判精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形成了以进言为荣,以敢于讽谏为上的批判精神,并酿成了以适应这种批判精神需要的谏官体制,专门负责向君主提出各种意见。我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诗经》忧患意识的感染熏陶,都是在《诗经》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第三,《诗经》体现出的审美意识及文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岁这一问题多有论述,仅《论语》就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与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些论述都十分精辟地总结了《诗经》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及文艺思想。可见,《诗经》中的审美意识与文艺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及文学理论的基础,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其巨大的影响绝不低估。
    第四,《诗经》的宗教意识与伦理意识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农业部族的周人,尽管尊天畏命,敬奉祖先,但始终是以一种理智的行为来对待宗教。可以说,中华民族未能形成一种狂热的宗教意识,与住人独特的宗教观念及重视亲情的伦理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将神权、族权、政权三位合为一体,是周人的首创,天子诗世俗的君主,是本族的大族长,诗祭祀天帝祖先的主祭.形成天子管辖诸侯,大宗管理小宗,有叛逆行为不得不享配祭祀等一整套管理体制.在这种系统完整的管理体制下,人的个性逐渐被抹杀,人的创造欲望被遏制,人的自由意志被破坏,代之而来的是对上司前辈的敬畏心理和服从习惯,谨小慎微的个性,以及盲目的群体观念和事业有成时的专制欲望.自然,《诗经》显示出的伦理观念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同时,也对中华民族忠厚善良/尊长恤幼/爱国敬业等良好的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极大的作用.总之,《诗经》既是时代思想的载体,又是宣传某种思想意识的工具,因此,研究《诗经》思想意识对后世的影响,极为重要。

  • 第20题:

    问答题
    论述跨国公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正确答案:
    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其整合世界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影响世界资源配置和各国政策对全球生产、贸易和货币金融等方面进行控制,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进程和方向。迅速发展中的跨国公司不单纯是个经济实体,它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强有力角色。
    (1)从跨国公司本身来看:
    ①它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庞大的权势,控制一定的土地、人口和经济,在某些国家的特定区域内,由于享受特殊政策的优惠,而不受该国政府的直接控制。
    ②跨国公司对母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常常通过影响本国的外交政策,来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
    ③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行为能力,它有时与子公司所在国的统治者结成特殊的联盟,有时却与之处于敌对的地位。它能直接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与外交,有时不仅导致对它们某一经济部门的影响与控制,而且导致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政局的干预与控制,成为霸权主义的根据。
    ④跨国公司大都代表私人垄断财团或国际垄断财团的利益,具有自主权和决策权,对本国政府亦有相对的独立性,其成员往往将所属国家的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加之它在不同的国家中进行活动,具有某种超国家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地位,常利用其跨国经营特性,削弱或摆脱某一国家的直接管辖。单个国家的政府很难对它进行直接或全面的控制,而它却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或国际间的相互行为,影响各国关系,或使国家的行为归于无效。它可以通过其内部系统,在各国之间调动资金,转移生产或商品,干扰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等。
    (2)从整个国际关系来看:
    ①跨国公司是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在当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大潮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及两者混合的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大发展,加强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从而也必然加深整个国际关系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国际政治与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
    ②在全球跨国公司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无论是在数量、实力还是在影响力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据统计,美日等15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数量从20世纪60年代末的7000家增加到90年代末的4万家。它们掌握着资金和高技术,维持着不尽合理的国际分工,并且通过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控制,实行不等价交换,攫取丰厚的利润,维护了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
    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兴起,是当代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虽然它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其意义业已显露,不仅推动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现代化进程,有助于促进南南团结与合作,而且加速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形成,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增强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改变国际力量对比,使国际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
    ④在当代,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向在发达地区。在发达国家内部,跨国公司的不平衡发展,使美国跨国公司丧失了垄断地位。世界经济也由美国独步寰宇演变成美欧日三分天下。这种发展状况,一方面造就了当代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关系的明显特征,既全面相互依存,又不乏经济上的抗争,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全球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分散,多极化趋势的形成,给国际关系民主化注入了新的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论《诗经》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正确答案: 第一,《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诗很朦胧、原始的,他们所“爱”的仅仅是自己的“宗国”而已。《鄘风。载驰》中许穆夫人爱的诗卫国,《秦风。无衣》中士卒爱的诗秦国,这些都毋庸置言。但是,正是这种原始的朦胧意识,在历史长河中,逐步锤炼为我们民族的灵魂---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犹如巨大的磁石,使各族人民的团结坚如磐石。这种精神,在《史记》《汉书》中,在鲍照,庾信的诗中,在唐代边塞诗中,在陆游,辛弃疾的诗词中,在文天祥的诗歌中,直到鸦片战争以后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爱国主义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成为乐章的主旋律。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爱国主义意识的内涵愈来愈丰富,形式愈来愈广泛,溯其源头,应以《诗经》为本。
    第二,忧国忧民,重视社会责任,重视人生价值的积极入世思想。《诗经》为我们塑造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具有满腔的政治热情,敏锐的洞察力,关心国事,注意时局的发展动向哦昂在高压之中,仍敢于直抒己见,敢于对昏君佞臣大胆批判,表现了早期知识分子不畏强权政治,大义凛然的无畏气概。这些,在《王风。黍离》《小雅。正月》《小雅。十月之交》等诗中,得到充分表现。诚然,这些贵族文人关心的诗奴隶主的宗国,关心的是本阶级的厉害,但他们为后人开了一个好头,树立起一个榜样。那就是学习要与关心国事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不为读书而读书。学习要与人格的修养联系起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正是汲取了包括《诗经》在内的思想文化的精华所建立起来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竟整整支配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全部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这种参与意识对于封建士大夫的人格塑造、价值取向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形成了以进言为荣,以敢于讽谏为上的批判精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形成了以进言为荣,以敢于讽谏为上的批判精神,并酿成了以适应这种批判精神需要的谏官体制,专门负责向君主提出各种意见。我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诗经》忧患意识的感染熏陶,都是在《诗经》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第三,《诗经》体现出的审美意识及文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岁这一问题多有论述,仅《论语》就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与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些论述都十分精辟地总结了《诗经》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及文艺思想。可见,《诗经》中的审美意识与文艺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及文学理论的基础,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其巨大的影响绝不低估。
    第四,《诗经》的宗教意识与伦理意识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农业部族的周人,尽管尊天畏命,敬奉祖先,但始终是以一种理智的行为来对待宗教。可以说,中华民族未能形成一种狂热的宗教意识,与住人独特的宗教观念及重视亲情的伦理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将神权、族权、政权三位合为一体,是周人的首创,天子诗世俗的君主,是本族的大族长,诗祭祀天帝祖先的主祭.形成天子管辖诸侯,大宗管理小宗,有叛逆行为不得不享配祭祀等一整套管理体制.在这种系统完整的管理体制下,人的个性逐渐被抹杀,人的创造欲望被遏制,人的自由意志被破坏,代之而来的是对上司前辈的敬畏心理和服从习惯,谨小慎微的个性,以及盲目的群体观念和事业有成时的专制欲望.自然,《诗经》显示出的伦理观念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同时,也对中华民族忠厚善良/尊长恤幼/爱国敬业等良好的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极大的作用.总之,《诗经》既是时代思想的载体,又是宣传某种思想意识的工具,因此,研究《诗经》思想意识对后世的影响,极为重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