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一词由此而来。
第1题: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古代( )的教育主张。A.朱熹B.墨子C.荀子D.孔子
第2题: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2)论教育作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论教育的个体功能,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3)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 是后天形成的。(3)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即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该思想家是()
第6题:
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第7题: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
第8题: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愤:愤怒。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
愤: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去做。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愤:因不满足而心情激动。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第9题:
开其意达其辞之术
告知
口预言而未能之貌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第10题: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达其辞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开其意
第11题:
董仲舒
朱熹
王阳明
李贽
第12题:
朱熹
墨子
荀子
孔子
第13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启发”的解释是()。
第17题:
以下哪句格言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最为契合?()
第18题:
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 )
第19题:
孔子
孟子
荀子
朱熹
第20题: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
愤:愤怒。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愤: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去做。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愤:因不满意而心情激动。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第21题:
愤
悱
启
发
第22题:
开其意
达其辞
口预言而未能之貌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