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是赵之谦(公元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年)。赵之谦,字益甫,一字撝叔,号悲庵,又号梅庵、冷君、无闷、铁三、憨寮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咸丰九年(公元一八五九)举人,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他博学多才,诸如金石、考证、目录、书画、篆刻之类,无不精通。但生性耿直孤傲,愤世疾俗,不肯随波逐流。嬉笑怒骂,随心而发,即使在诗文书画之中,也都能独创新意,绝不取媚世俗态。对于他所看不起的人,即使苦苦相求,也从不写一字、刻一印。因此就难于被人们理解。因不容于世,故以至潦倒贫困,五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书法最早学习颜真卿,后来受到包世臣碑学理论的影响,就改习北碑,临摹《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碑以及北魏造像。又跟随邓石如学习篆书和隶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自称:“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平生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此甘苦自知之。”实际上,赵之谦的正、隶、篆诸体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将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笔法,运用到所写的各种书体之中。在隶书中用篆书笔意,在楷书中用篆隶笔意,又用颜真卿笔法来写北碑。因此,他的篆隶学邓石如而与邓不同,楷书学魏碑,而结果是“颜底魏面”。此外他还引魏碑笔法进入行草,强烈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笔力坚实,气机流宕,仪态万方,开创了碑学中秀雅灵媚的门派。
更多““颜底魏面”指的是清代哪一位书家的书法?在书法上,他是怎样开创新”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清代,有两位书法家被并称为“南北二梁”,“南梁”指梁同书,“北梁”指谁?其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 北梁即指梁巘。他字闻山,号松斋,安徽亳县人。其官籍当为湖北巴东县。其生卒大约在康熙四十九年(公元一七一○年)——乾隆五十年(公元一七八五年)间,享年七十以上。
    梁巘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重要书家之一,与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等著名书家齐名。他官位低微,居朝不长,他就将精力倾注在书法研究之中。《亳州志》说他“初得笔法于宣城梅釴(Yì),以功力精专,苍健遒劲,釴与弟鉁(疑应为鉨(Xǐ))皆自叹不如”。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曾向他请教书法,并得到了他的奖掖。
    梁巘楷宗晋、唐,草法二王,于李邕、张从申摹仿尤久,几于神似。特别是在晚年,他完全沉浸在书法艺术的天地里,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梁巘的书法秀润而有书卷气,一扫“馆阁体”俗风。因其书法极适宜碑刻,所作逼似李邕,故时人乐于请他书丹,而至于“碑版遍天下”(见《亳州志》)。所书行、草,得董
    其昌神韵而气魄过之,故其“真迹人犹宝之”(见《亳州志》),风靡皖南北,人称“乡先生”。
    惜晚年腕力减弱,偶失枯蒿。梁巘精于书法理论,论书言之有物,切中肯綮。关于临碑帖,能指出其利弊、临摹之途径和补救之方法等。传世书论著作有《评书帖》一卷。集其书论之大成者则为《承晋斋积闻录》。

  • 第2题:

    唐代是我国书法迅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书法家。请问,书法所说的“颜筋柳骨”中的颜,是指哪位书法家?()

    • A、颜之推
    • B、颜杲卿
    • C、颜真卿
    • D、颜廷潮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南北朝时,北朝哪一位书家曾到南方进行“书法外交”?


    正确答案: 赵文深。本名文渊,唐代避高祖李渊讳,改称文深。字德本。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他自幼学习楷书,隶书,十一岁时,就将自己的书迹进献魏帝。他的书法有钟繇、王羲之的法则,笔势可观,当时北方碑榜书法,只有他与冀俊两人胜任。
    当时北方宫殿楼阁的榜书,多出于赵之手笔。周明帝宇文疏曾派遣赵文深到江陵书写《景福寺碑》,南方人士都认为写得很好,梁宣帝萧詧看了很欣赏,给了他丰厚的奖赐。周武帝天和元年,皇帝正室等建筑完成,赵文深以题写匾榜的功劳,出任为吴兴郡守。传世的墨迹有《北周西岳华山庙碑》,隶书,现存西安碑林。该碑书法,历来毁誉不一,明代赵崡《石墨镌华》说它:“小变隶书,时兼篆籀,正与《李仲璇孔庙碑》同”,并认为褚遂良的《圣教序》、欧阳通的《道因碑》就是学的此碑笔法。郭宗昌《金石史》却说它全然违背古人法则,浅陋简野,看了令人作呕。杨守敬则认为该碑作为隶书确实写得不好,但如用它的笔意来写楷书一定极佳。

  • 第4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

  • 第5题:

    清代乾隆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说法,前者指的是刘墉,后者指的是谁?其书法如何?后人对他书法有何评论?


    正确答案: 后者指的是王文治(公元一七三○——一八○二年)。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说:“国朝刘石庵相国(刘墉)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与他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所以世间有上述说法。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自幼聪慧,九岁即能作文,年青时就有诗名。乾隆二十五年(公元一七六○年)中探花,官翰林侍读。后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因水土不服辞官。以后曾一度主持杭州崇文书院,七十三岁去世。
    王文治自称:“我的诗和字,都是禅理。”他的书法初学董其昌,而后专攻二王,旁及褚遂良、李邕、张即之等人,形成了自己萧疏秀媚的独特书风,当时论者将他与梁同书并称,梁同书自认为在天分上不如他。
    王文治酷爱旅游,足迹遍布滇中、江南、楚湘、关中、西北等地,所到之处,吟诗题字,自得其乐。年青时曾跟随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他的翰墨极为当地人士宝爱,以至当时竟有“天下三梁(梁诗正、梁同书、梁巘,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到他写的钱塘僧寺碑,也大为叹赏。后人以碑学为绳墨,评其书画轻佻薄艳。公允论之,他的书法稳逸温雅,骨格清纤,但略伤偏媚。

  • 第6题:

    结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学书法的共同审美特征。


    正确答案: 清代碑派书法的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在继承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

  • 第7题:

    问答题
    “颜底魏面”指的是清代哪一位书家的书法?在书法上,他是怎样开创新路的?

    正确答案: 是赵之谦(公元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年)。赵之谦,字益甫,一字撝叔,号悲庵,又号梅庵、冷君、无闷、铁三、憨寮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咸丰九年(公元一八五九)举人,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他博学多才,诸如金石、考证、目录、书画、篆刻之类,无不精通。但生性耿直孤傲,愤世疾俗,不肯随波逐流。嬉笑怒骂,随心而发,即使在诗文书画之中,也都能独创新意,绝不取媚世俗态。对于他所看不起的人,即使苦苦相求,也从不写一字、刻一印。因此就难于被人们理解。因不容于世,故以至潦倒贫困,五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书法最早学习颜真卿,后来受到包世臣碑学理论的影响,就改习北碑,临摹《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碑以及北魏造像。又跟随邓石如学习篆书和隶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自称:“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平生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此甘苦自知之。”实际上,赵之谦的正、隶、篆诸体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将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笔法,运用到所写的各种书体之中。在隶书中用篆书笔意,在楷书中用篆隶笔意,又用颜真卿笔法来写北碑。因此,他的篆隶学邓石如而与邓不同,楷书学魏碑,而结果是“颜底魏面”。此外他还引魏碑笔法进入行草,强烈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笔力坚实,气机流宕,仪态万方,开创了碑学中秀雅灵媚的门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联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派书法的配合审美特。

    正确答案: 清代碑派书法配合的审美特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偏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核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克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正在继续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改变的笔画,运笔流畅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民风。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壮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走明确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天气浑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派书法的共同审美特征。

    正确答案: 清代碑派书法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在继承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明末清初,哪一位书法家被誉为“神笔”?他的宦途和书法生涯如何?书论见解怎样?

    正确答案: 王铎(公元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年)。王铎,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石樵,又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雪山道人、烟潭渔雯等,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祯皇帝自杀,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小王朝时,王铎官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不久,弘光朝覆灭,他投降了清朝,累官至礼部尚书。
    六十一岁时告老还家,抵家不满十日就去世了。谥文安。明清之际,北方书法以王铎和傅山最为著名。王铎有“神笔”的美称,其书学功力很深,他精研当时几乎成为绝学的六书古文字学,钟鼎款识、秦汉碑碣以及释典文字。当时秘阁所藏法帖部类繁多,编次混乱,但随便举出一个字来,王铎便能立即讲出该字的源流和诸帖异同,毫厘不爽。他主张书法理应学古,不要妄为,只有学古后才能创新。他认为开始学书时困难在于入帖。后来的困难是出帖,这一“入”、“出”,讲出了学书的关键所在。他自定写字功课为一天临帖,一天应酬索书者,互相间隔,到老也雷打不动。他真、行、草、篆、隶诸体皆工。他的楷书学钟繇,而带篆、隶笔法,险劲沉着,健而不猛、丰而不腴,极有书卷气。行草成就最高,师法王羲之父子及米芾,笔力遒劲有余,能纵能收,体势连绵缠绕错落跌宕,布白如雨夹雪,豪迈俊爽,流畅超逸。遗帖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龟龙馆帖》和《弘月馆帖》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中“颜”指的是哪位书法家()
    A

    颜真卿

    B

    赵孟頫

    C

    颜思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入门弟子吴熙载是怎样一位书法家?


    正确答案: 吴熙载(公元一七九九——一八七○年),本名廷飏,字熙载,因以字行,改今名,又字让之,一作攘之,晚年号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他是诸生,博学多能,跟随包世臣学书法,为包的入门弟子。包是书法理论家,虽酷爱篆、隶书,然而本人却在这两种书体上功力较浅,这样,篆隶功夫深厚的吴熙载就成了老师理论的理想实践者。
    吴熙载在书法上恪守师法,致力于秦汉和南北朝,在北魏碑上用力尤深,在篆书笔法上直接承接包世臣的老师邓石如,笔画圆整匀称、工整平稳,酷似邓石如。蒋宝龄《墨林今话》称赞他善长各种体书,兼工刻印,扬州一带没有谁能够超过他的。他多才多艺,时人评他的刻印第一,花卉第二,第三画山水,第四篆书,隶书第五,最次为楷书。

  • 第14题:

    “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这句话是哪一位书法家说的,他的书作和书论如何?


    正确答案: 这是宋黄庭坚的一句论书名言。黄庭坚(公元一○四五——一一○五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双井村)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尝与秦观、张来、晁补之同游苏轼门下,号“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是我国书坛上一位精通笔法,特点突出,具有开创之功的著名书法家。《宋史·黄庭坚传》说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自述早年曾从周越学书,特擅大字书,得《瘗鹤铭》神髓。近年《书法》杂志曾发表他早年所书《伯夷叔齐庙碑》,近似唐褚遂良楷法。他有诗写道:“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见黄庭坚学习书法曾有过长期探究艺术真谛而不获的苦衷。正是这样,又鞭策着他执著地去追求,去奋发。他敬慕王书,恪守“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用笔理论。他从《瘗鹤铭》中去揣摩笔法,悟得“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的要旨。然而,“锋藏笔中”,谓行笔要控制,“意在笔前”又强调运笔要听任自然。他领悟到自己之所以“学书三十余年……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显然是运笔做作的陋习未除的缘故。于是他又从友人苏舜钦处借观张旭、怀素的真迹,反复研究“乃窥笔法之妙”。晚年入峡,见船工荡桨,桨随波起伏而一任波势,于是他“悟笔法”,融于自己的书作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辐射式“黄体”书法。
    黄庭坚书法艺术的成功,最主要是能以势运腕,在腕的运动中控制笔毫的提按顿挫。因此他的书法,笔势开展翻腾,起伏自然,点画丰厚而润泽,正是由于他能“以意为之”地控制笔毫,所以他那中宫紧敛、四面拓展呈辐射状的书法形体既不觉拘敛,又不失野逸,俨然如一高士,为后人学习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他所说的“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一方面强调了笔法的重要,另一方面在写字的时候,确实像禅师寻觅经义要旨那样,把握住用笔这一关键。

  • 第15题:

    明末清初,哪一位书法家被誉为“神笔”?他的宦途和书法生涯如何?书论见解怎样?


    正确答案: 王铎(公元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年)。王铎,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石樵,又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雪山道人、烟潭渔雯等,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祯皇帝自杀,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小王朝时,王铎官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不久,弘光朝覆灭,他投降了清朝,累官至礼部尚书。
    六十一岁时告老还家,抵家不满十日就去世了。谥文安。明清之际,北方书法以王铎和傅山最为著名。王铎有“神笔”的美称,其书学功力很深,他精研当时几乎成为绝学的六书古文字学,钟鼎款识、秦汉碑碣以及释典文字。当时秘阁所藏法帖部类繁多,编次混乱,但随便举出一个字来,王铎便能立即讲出该字的源流和诸帖异同,毫厘不爽。他主张书法理应学古,不要妄为,只有学古后才能创新。他认为开始学书时困难在于入帖。后来的困难是出帖,这一“入”、“出”,讲出了学书的关键所在。他自定写字功课为一天临帖,一天应酬索书者,互相间隔,到老也雷打不动。他真、行、草、篆、隶诸体皆工。他的楷书学钟繇,而带篆、隶笔法,险劲沉着,健而不猛、丰而不腴,极有书卷气。行草成就最高,师法王羲之父子及米芾,笔力遒劲有余,能纵能收,体势连绵缠绕错落跌宕,布白如雨夹雪,豪迈俊爽,流畅超逸。遗帖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龟龙馆帖》和《弘月馆帖》等。

  • 第16题:

    王铎作为晚明个解放思潮中的代表书家,你怎样理解他书法作品中的个特与双古思想的对立一致?


    正确答案: 王铎终身极重临写《淳化阁帖》,多次放大临写,既为临作,又为创作,他以昔人笔法运自我情感。终身崇古、信古、仿古、双古,并正在晚明个思想解放影响下,充分革新精神。王铎的书法正在重看前人笔法的基础上特别重看作品中的“势”。因前人作品较小,而大幅巨制是明代中后期的时代特,王铎擅长将其拓大,且不失精微。其结字的欹侧多变和章法的腾掷激荡,均因势而生,形成一种风樯阵马的魄力。别的,他还擅长用墨,浓墨、渴墨的交替使用使得作品燥润相生,有时也使用涨墨,这些墨法有使用,克服了刻帖的局限,给作品增添了畅快之气。更赋于作品以一种新的精神内涵,正在方式上对前人的审美定式有了较大的冲破,与同期的晚明书家拉开开了间隔,王铎的出现,为晚明的书法增添了光耀的一笔,同时他也创造的继续了二王及米芾书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进古出新的又一典范。

  • 第17题:

    唐代楷书大家中,有“颜筋柳骨”之说,其中“颜筋”指的是()书法家?


    正确答案:颜真卿

  • 第18题: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中“颜”指的是哪位书法家()

    • A、颜真卿
    • B、赵孟頫
    • C、颜思齐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单选题
    唐代是我国书法迅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书法家。请问,书法所说的“颜筋柳骨”中的颜,是指哪位书法家?()
    A

    颜之推

    B

    颜杲卿

    C

    颜真卿

    D

    颜廷潮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清代乾隆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说法,前者指的是刘墉,后者指的是谁?其书法如何?后人对他书法有何评论?

    正确答案: 后者指的是王文治(公元一七三○——一八○二年)。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说:“国朝刘石庵相国(刘墉)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与他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所以世间有上述说法。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自幼聪慧,九岁即能作文,年青时就有诗名。乾隆二十五年(公元一七六○年)中探花,官翰林侍读。后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因水土不服辞官。以后曾一度主持杭州崇文书院,七十三岁去世。
    王文治自称:“我的诗和字,都是禅理。”他的书法初学董其昌,而后专攻二王,旁及褚遂良、李邕、张即之等人,形成了自己萧疏秀媚的独特书风,当时论者将他与梁同书并称,梁同书自认为在天分上不如他。
    王文治酷爱旅游,足迹遍布滇中、江南、楚湘、关中、西北等地,所到之处,吟诗题字,自得其乐。年青时曾跟随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他的翰墨极为当地人士宝爱,以至当时竟有“天下三梁(梁诗正、梁同书、梁巘,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到他写的钱塘僧寺碑,也大为叹赏。后人以碑学为绳墨,评其书画轻佻薄艳。公允论之,他的书法稳逸温雅,骨格清纤,但略伤偏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欺颜柳,上逼钟王”形容一个人的书法造诣极高。,其中的“颜柳”“钟王”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下列选项中不是“钟王颜柳”所指人物的是:
    A

    钟绍京

    B

    王羲之

    C

    柳公权

    D

    颜真卿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南北朝时,北朝哪一位书家曾到南方进行“书法外交”?

    正确答案: 赵文深。本名文渊,唐代避高祖李渊讳,改称文深。字德本。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他自幼学习楷书,隶书,十一岁时,就将自己的书迹进献魏帝。他的书法有钟繇、王羲之的法则,笔势可观,当时北方碑榜书法,只有他与冀俊两人胜任。
    当时北方宫殿楼阁的榜书,多出于赵之手笔。周明帝宇文疏曾派遣赵文深到江陵书写《景福寺碑》,南方人士都认为写得很好,梁宣帝萧詧看了很欣赏,给了他丰厚的奖赐。周武帝天和元年,皇帝正室等建筑完成,赵文深以题写匾榜的功劳,出任为吴兴郡守。传世的墨迹有《北周西岳华山庙碑》,隶书,现存西安碑林。该碑书法,历来毁誉不一,明代赵崡《石墨镌华》说它:“小变隶书,时兼篆籀,正与《李仲璇孔庙碑》同”,并认为褚遂良的《圣教序》、欧阳通的《道因碑》就是学的此碑笔法。郭宗昌《金石史》却说它全然违背古人法则,浅陋简野,看了令人作呕。杨守敬则认为该碑作为隶书确实写得不好,但如用它的笔意来写楷书一定极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这句话是哪一位书法家说的,他的书作和书论如何?

    正确答案: 这是宋黄庭坚的一句论书名言。黄庭坚(公元一○四五——一一○五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双井村)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尝与秦观、张来、晁补之同游苏轼门下,号“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是我国书坛上一位精通笔法,特点突出,具有开创之功的著名书法家。《宋史·黄庭坚传》说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自述早年曾从周越学书,特擅大字书,得《瘗鹤铭》神髓。近年《书法》杂志曾发表他早年所书《伯夷叔齐庙碑》,近似唐褚遂良楷法。他有诗写道:“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见黄庭坚学习书法曾有过长期探究艺术真谛而不获的苦衷。正是这样,又鞭策着他执著地去追求,去奋发。他敬慕王书,恪守“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用笔理论。他从《瘗鹤铭》中去揣摩笔法,悟得“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的要旨。然而,“锋藏笔中”,谓行笔要控制,“意在笔前”又强调运笔要听任自然。他领悟到自己之所以“学书三十余年……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显然是运笔做作的陋习未除的缘故。于是他又从友人苏舜钦处借观张旭、怀素的真迹,反复研究“乃窥笔法之妙”。晚年入峡,见船工荡桨,桨随波起伏而一任波势,于是他“悟笔法”,融于自己的书作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辐射式“黄体”书法。
    黄庭坚书法艺术的成功,最主要是能以势运腕,在腕的运动中控制笔毫的提按顿挫。因此他的书法,笔势开展翻腾,起伏自然,点画丰厚而润泽,正是由于他能“以意为之”地控制笔毫,所以他那中宫紧敛、四面拓展呈辐射状的书法形体既不觉拘敛,又不失野逸,俨然如一高士,为后人学习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他所说的“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一方面强调了笔法的重要,另一方面在写字的时候,确实像禅师寻觅经义要旨那样,把握住用笔这一关键。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