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版

题目

碑版


相似考题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更多“碑版”相关问题
  • 第1题:

    “宋人疏于碑版”原因何在?宋代碑刻的状况怎样?


    正确答案: 前人讲“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话确是对两个朝代书风趋势的高度概括,也标明了唐宋书风存在差异的所在之处。楷书法多于意,而行草书意多于法,因此,宋人“尚意”就偏重于行草而疏于碑版,喜爱晋人的疏宕而遗弃了六朝及唐人的方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艺术倾向呢?这是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时,禅宗在士大夫中十分流行,这种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一,希望从自然中得到灵感和了悟“观性”,也就是用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来影响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还有文人画的兴起,更是给书法带来了直接影响。宋代书家多是画家或是精通画理,苏、黄、米、蔡四大家即是如此,文人画中讲究的以气韵为主、以写意为法、以笔情墨趣为高逸、以简易幽淡为神妙、以绘画作为写愁寄恨工具的创作意识直接带到了书法艺术中来。另外,宋代理学思想的活泼,文学中倡导的革新,雕版印刷的普及,宣纸在书画中大量使用都使书法艺术受到了感染。在这些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之下,就造成了宋代崇尚意趣的书风。因此,宋代书家们对唐人楷书森严的法度是不满的,苏轼诗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尝谓不学可。”并针对唐人严格的执笔法提出了“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的自由化主张。而米芾对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所写的楷书几乎指责殆遍,他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柳与欧为丑怪恶札之祖。”等等,这些即是宋代尚意书风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宋代书家们虽然平时也习楷书,但他们习楷书的目的,主要是为写好行草书打好基础,而不愿把自己束缚在谨严的楷书之中。再加上帝王的倡导,《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汇帖大量流行,天下学帖成风,在这种时代风尚的笼罩下,宋人楷书成就远不如唐人,出现了“疏于碑版”的局面。
    由于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主要是行草书方面,而碑版书法称得上艺术品的就不多了,在最近出版的《善本碑帖录》中也只收录了三十多种宋碑。宋碑中著名的有蔡襄书的《万安桥记》、《昼锦堂记》;苏轼书的《表忠观碑》、《司马光碑》、《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黄庭坚书的《王纯中墓志铭》、《伯夷叔齐墓碑》、《七佛偈摩崖》、《龙王庙记》;米芾书的《方圆庵记》、《鲁公新庙碑阴记》、《芜湖县学记》、《章吉老墓表》;蔡京书的《赵懿简公神道碑》、《元祐党籍碑》;秦观书的《鲁公庙记》;周必大书的《韩世忠碑》;赵构书的《绍兴石经》等。综观宋人书碑,常杂行草,即书楷字,字体风貌也多似前人,而个人的艺术风格常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宋碑的艺术造诣就远不如唐碑和魏碑。后世学习楷书也多不习宋碑。

  • 第2题:

    正德、嘉靖时苏州地区出现了()、()和()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吴门三家”;明末书坛上卓有成就的有()、米万钟、邢侗和()、()等人。()作草书雄奇逸宕,他提出:“宁拙毋巧……”()的行楷笔画圆劲秀逸,行笔流畅,分行布局疏朗匀称,行气连贯,以生拙取胜;(),号完白山人,他书法篆刻兼长,书法以篆书最为著称。清代前期仍然()流行,自乾隆、嘉庆以后,金石考古之学兴起,大量碑版出土,引起学者书家的注意,突破帖学的樊篱而竟尚碑学,借古开今,审美情趣为之一变;不少画家亦擅书法,多出己意,奇情异态,妙趣横生,篆、隶、魏碑等书法创作成就尤高,代表人物有()、()等。


    正确答案: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张瑞图;傅山;董其昌;邓石如;帖学;祝允明;张瑞图;黄道周;傅山

  • 第3题:

    填空题
    康有为不仅在理论上卓有建树,在书法实践上也以其独特的书风成为碑派书法的一代巨匠。商承祚认为康氏是从世人罕见的唐《()》石刻中化出的,总之他于南北朝碑版中获益良多。

    正确答案: 《千秋亭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阅读《纪念傅雷》中的一段义字,回答问题:    一九六一年,大家都蒙恩摘除了“帽子”,可以有较多的行动自由,于是我又常去看他。他还在译书,而我已不干这一行了,那几年,我在热忠于碑版文物,到他那里去,就谈字画古董。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足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采越像个“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  (1)这段话中的“帽子”是何意?  (2)这段话中的“墨猪”是何意?  (3)在这段话中傅雷“怒”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他的第几“怒”?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5题:

    李邕,世称“()”,李阳冰谓之“()”,碑版行书有《()》、《楚州娑罗树碑》、《()》、《()》等。《()》有“邕书最佳者”之称,《()》堪称李邕前期书法中之杰作,《()》可视为盛中唐行书豪放派风气之滥觞,《()》为邕书中最遒美者,是李晚岁书范之所在。


    正确答案:李北海,“书中仙手”,《叶有道碑》、《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李秀碑》,《叶有道碑》、《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李秀碑》

  • 第6题:

    名词解释题
    碑版

    正确答案: 泛指碑志之属。《碑版广例》:“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有碑版湮灭语;后人碑版名称,殆自此始。参见“碑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宋人疏于碑版”原因何在?宋代碑刻的状况怎样?

    正确答案: 前人讲“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话确是对两个朝代书风趋势的高度概括,也标明了唐宋书风存在差异的所在之处。楷书法多于意,而行草书意多于法,因此,宋人“尚意”就偏重于行草而疏于碑版,喜爱晋人的疏宕而遗弃了六朝及唐人的方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艺术倾向呢?这是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时,禅宗在士大夫中十分流行,这种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一,希望从自然中得到灵感和了悟“观性”,也就是用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来影响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还有文人画的兴起,更是给书法带来了直接影响。宋代书家多是画家或是精通画理,苏、黄、米、蔡四大家即是如此,文人画中讲究的以气韵为主、以写意为法、以笔情墨趣为高逸、以简易幽淡为神妙、以绘画作为写愁寄恨工具的创作意识直接带到了书法艺术中来。另外,宋代理学思想的活泼,文学中倡导的革新,雕版印刷的普及,宣纸在书画中大量使用都使书法艺术受到了感染。在这些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之下,就造成了宋代崇尚意趣的书风。因此,宋代书家们对唐人楷书森严的法度是不满的,苏轼诗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尝谓不学可。”并针对唐人严格的执笔法提出了“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的自由化主张。而米芾对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所写的楷书几乎指责殆遍,他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柳与欧为丑怪恶札之祖。”等等,这些即是宋代尚意书风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宋代书家们虽然平时也习楷书,但他们习楷书的目的,主要是为写好行草书打好基础,而不愿把自己束缚在谨严的楷书之中。再加上帝王的倡导,《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汇帖大量流行,天下学帖成风,在这种时代风尚的笼罩下,宋人楷书成就远不如唐人,出现了“疏于碑版”的局面。
    由于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主要是行草书方面,而碑版书法称得上艺术品的就不多了,在最近出版的《善本碑帖录》中也只收录了三十多种宋碑。宋碑中著名的有蔡襄书的《万安桥记》、《昼锦堂记》;苏轼书的《表忠观碑》、《司马光碑》、《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黄庭坚书的《王纯中墓志铭》、《伯夷叔齐墓碑》、《七佛偈摩崖》、《龙王庙记》;米芾书的《方圆庵记》、《鲁公新庙碑阴记》、《芜湖县学记》、《章吉老墓表》;蔡京书的《赵懿简公神道碑》、《元祐党籍碑》;秦观书的《鲁公庙记》;周必大书的《韩世忠碑》;赵构书的《绍兴石经》等。综观宋人书碑,常杂行草,即书楷字,字体风貌也多似前人,而个人的艺术风格常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宋碑的艺术造诣就远不如唐碑和魏碑。后世学习楷书也多不习宋碑。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