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家庭暴力问题,可以到哪里求助?
第1题:
A、近亲属
B、朋友
C、邻居
D、同事
第2题:
社会工作者李畅发现社区内存在家庭暴力问题,家庭暴力的对象通常都是没有工作或者性格懦弱的家庭妇女,因为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她们并不懂得向有关组织或机构求助。社会工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的服务属于( )范畴。
A.妇女社会服务
B.家庭服务
C.社会救助。
D.心理健康服务
第3题:
有些往年成绩是能查到的,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地区+教师资格成绩查询+年份”一般可以查到,你试试
第4题:
第5题:
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应当如何求助?
第6题:
接到家庭暴力投诉、求助的单位,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和(),如实记录家庭暴力行为人()和受害人的()?
第7题:
遭到来自丈夫等家人的家庭暴力时该怎么办?()
第8题:
以侵害目标划分,可以把家庭暴力分为()、针对心理的家庭暴力和针对性的家庭暴力。
第9题:
公安机关
人民法院
妇女联合会
居民(村民)委员会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对家庭暴力问题应如何认定?
对“家庭暴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家庭暴力行为的主体范围:对家庭暴力的认定并不单指夫妻之间的暴力,还包括对子女等其他家庭成员实施的暴力。“家庭成员”一般应理解为具有亲属身份关系并且在一起共同居住生活的人员。
第二,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为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这里的“其他手段”主要是针对家庭暴力行为的复杂多样性而言的。
第三,家庭暴力的构成要件:行为人实施的家庭暴力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伤害后果,达到一定程度的,才可认定为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与虐待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从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虐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要比一般的家庭暴力更为严重,家庭暴力通常具有偶发性和间断性,而虐待则是一种后果较为严重且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的暴力行为,故最高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从行为的持续时间、实施频率方面做出了区别规定。
据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有16%的女性承认遭受过配偶的暴力。
家庭暴力的认定问题是目前审判实践中的一个难点,据有关统计,各地人民法院所审理的婚姻家庭案件中,当事人主张存在家庭暴力的,只有不到30%的当事人能提供包括伤照、病历、报警记录、子女证言、施报人保证书等相关证据。由于家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他人很难知晓,举证比较困难,关键是要证明施暴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问题能否认定与施暴者是否承认没有必然的联系。发生家庭暴力行为后,并非施暴者矢口否认人民法院就无法认定,只要其他相关证据可以形成证据链条,同样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证据的有关规定对违法事实予以认定。
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所规定的“造成一定伤害后果”,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一次性的伤害后果。伤害后果既有受害人身体上显而易见的伤痕等,也包括长期遭受精神折磨造成的心理健康损害。有学者认为,现实生活中,更普遍更广泛的是那些每次都看似没有严重后果,却对受害人伤害一点也不轻的家庭暴力案件。是否构成家庭暴力,应当以加害一方的暴力行为是否已成为一种行为模式为认定标准。受害人稍有不从,就会挨打或者受到恐吓,使其产生恐惧,害怕再次遭到暴力而被迫服从。这样的行为就已经构成家庭暴力。这也是国际社会关于家庭暴力的普遍理念。
第14题: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
A、所在单位
B、居民委员会
C、村民委员会
D、妇女联合会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可以向什么机构或者组织求助?
第18题:
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直接或者委托他人向()投诉或求助,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19题:
深入了解求助者时,可以从()入手。
第20题:
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向下列哪些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
第21题:
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
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第22题:
第23题:
本次咨询的效果不佳
应重新制定咨询目标
求助者产生了依赖
求助者产生了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