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印清样核红时,如页码或版面有变动,要检查()是否已作相应改动。
第1题:
如果改样后正文页码或版面有变动,核红时应该检查()是否已作相应改动。
第2题:
检查付印清样的排版质量
对付印清样进行通读
检查付印清样的结构组成
改正引文中的讹误
处理作者的修改意见
第3题:
扉页
封面
索引
目录
书眉
第4题:
检查相关字、行、面
如发现应改未改的地方,则检查相邻行
检查校次间核红的质量
如版面有变动,则检查目录、书眉等
核对付印清样,防止计算机运行错误而导致的错误
第5题:
编辑应通读校样
作者在副样上的修改,编辑都要誊到正样上
编辑要处理校对提出的疑问
编辑应对改版后的付印样核红
编辑要检查全书付印清样
第6题:
目录、书眉、索引
扉页、书眉、目录
注释、参考文献表、目录
书眉、索引、后记
第7题:
誊样
校次间核红
对片
付印清样核红
第8题:
核红又称“核对”,是指检查、核对前次或前几次的校样上色笔改动之后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
核红分校次间核红和付印清样核红两种
校次间核红是将排版单位改版后输出的新校样与作者修改过的原版稿进行核对
付印清样核红是将排版单位根据付印样改版后输出的新校样与付印样进行核对
第9题:
三校样通常是在有必要时才打印。如果有需要,在三校样之后还可以再打印四校样、五校样等
改动很多的校样,依旧可以作为付印样
校对人员对二校样必须核红后再校对
初校样能够反映未来书刊的版面状况和大致篇幅
排版、校对和改版进程环节中打印出来的校样,可分为毛校样、初校样、二校样、三校样、付印样、付印清样等
第10题:
格式是否统一
更改处、版心是否齐平
结构是否合理
图、表是否断线
第11题:
书眉
前言
索引
参考文献
目录
第12题:
编辑应通读校样
作者在副样上的修改,编辑都要誊到正样上
编辑要处理校对提出的疑问
编辑应对改版后的付印样核红
编辑要检查全书付印清样
第13题:
付印清样核红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第14题:
校对的各道工序都不能减少,还要根据出版机构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工序
校对基本模式的流程环节一般为:初校→二校→核红+三校→付印清样核红→付印
分校模式的流程环节一般为:初校+二校+誊样+文字技术整理→改版→核红+三校+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版→付印清样核红→付印
连校模式的流程环节一般为:初校+二校+三校+誊样+文字技术整理→改版→核红+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版→付印清样核红→付印
第15题:
核红的任务之一,是检查、核对前次(或前几次)校样上改动之处是否在后次校样上已经改正
对同一份校样,校对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先核红还是先校对
初校样、二校样及以后的每次校样都需要核红
核红时不得使用色笔在校样上作标记
第16题:
誊样就是在结束某次校样的校对之前,将编辑、作者审改的校样上确认需作的改动誊抄到校对人员的校样上
誊样工作一般由责任校对承担,责任编辑复核检查
核红是指检查、核对前次或前几次校样上色笔改动之处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
付印清样核红是将排版单位根据付印样改版后输出的新样与付印样进行核对
第17题:
排版格式是否统一
辅文内容是否齐全
图、表是否有污点或断线
版心位置是否平齐
校对质疑的问题是否都已经修改
第18题:
核红分校次间核红和付印清样核红
付印清样核红时如发现捅版,应核对所有牵连的页面
采用初校、二校连校模式的,通常改版后由三校人员负责核红
如采用校对一次就改版一次模式的,二校人员可任意选择先校对还是核红
第19题:
目录、章节名、索引
书眉、表格、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目录、书眉、索引
书眉、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章节名
第20题:
目录、书眉、索引
扉页、书眉、目录
注释、参考文献表、目录
书眉、索引、后记
第21题:
改正后抽复付印
改正后复对付印
改正后付印
同意付印
第22题:
核红从初校样起就必须进行
校次间核红和付印清样核红的操作要求有所不同
核红时,前校样上用蓝笔改动的地方可略过
核红时,对于新校样上该改而未改之处要用色笔订正
核红时,对于新校样上已根据前校样改正的地方通常要用铅笔做标记
第23题:
付印清样核红是将排版单位根据付印样改版后输出的新校样与付印样进行核对
付印清样的核红,一般先由专人核对一次,再由责任校对复核一次并清点页码,然后交责任编辑审核认定
付印清样核红属于校对工作基本操作程序中的最后一个程序
若采用校对一次就改版一次的操作模式,二校人员必须做付印清样核红的工作
如果采用人机结合校对的操作模式,则不需要再进行付印清样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