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应如何处理? ( )A.本案中因刘某的行为,麻塑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刘某签订合同,麻塑公司是善意第三人B.化肥厂将货款给了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应将其退给麻塑公司C.应由刘某承担偿还货款的责任D.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和化肥厂的损失,可向刘某追索

题目

本案应如何处理? ( )

A.本案中因刘某的行为,麻塑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刘某签订合同,麻塑公司是善意第三人

B.化肥厂将货款给了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应将其退给麻塑公司

C.应由刘某承担偿还货款的责任

D.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和化肥厂的损失,可向刘某追索


相似考题
更多“本案应如何处理?()A.本案中因刘某的行为,麻塑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刘某签订合同,麻塑公司是善 ”相关问题
  • 第1题:

    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正确答案:AD

  • 第2题:

    王某将房子租给刘某居住,月租金800元,现王某因刘某拖欠了10个月的房租未缴,而诉诸法院,要求刘某给付8000元房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本案的诉讼标的是8000元房租
    B:本案的诉讼请求是要求刘某给付8000元房租
    C:本案的诉讼标的是王某与刘某之间存在的房屋租赁合同
    D:本案的诉讼标的是王某、刘某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

    答案:B
    解析:
    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发生争执并要求法院作出裁判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诉讼标的是诉的客体,是法院裁判的对象。当事人是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才到法院进行诉讼的,所以,当事人争执的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便成为法院裁判的对象。诉讼标的不同于诉讼标的物,前者是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后者则是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所指向的对象。所以,本题中,王某与刘某之间发生争议的房屋租赁关系就是本案的诉讼标的,王某要求刘某给付房租8000元是诉讼请求。注意,房屋租赁合同不是诉讼标的。所以,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 第3题:

    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答案:A,D
    解析:
    AD。这是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中的事前的故意。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既遂。

  • 第4题:

    王某将房子出租给刘某居住,月租金800元,现王某因刘某拖欠了10个月的房租未缴纳而诉诸法院,要求刘某给付8000元房租。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本案的诉讼标的是8000元房租
    B.本案的诉讼请求是要求刘某给付8000元房租
    C.本案的诉讼标的是王某与刘某之间存在的房屋租赁合同
    D.本案的诉讼标的是王某、刘某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诉讼标的。 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请求人民法院裁判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因此,C选项错误。诉讼标的额是指案件争议的具体金额,因此,A选项说法错误。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各诉讼参与人与人民法院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一方必定是人民法院,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诉讼请求是指当事人基于诉讼标的请求人民法院作出特定裁判的要求,因此,B选项说法正确。

  • 第5题:

    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答案:A,D
    解析:
    本题中刘某误认为潘某是被勒死亡,而事实上潘某是被刘某从悬崖扔下致死,刘某对因果关系出现了认识上的错误,因此A正确。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是由于行为本身的误差,致使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很明显刘某的行为不存在打击错误。所以B项错误。虽然刘某出现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但其具有实现同一结果的故意,即同样追求潘某死亡的结果,因此刘某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因此D正确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