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清政府下令从哪一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A.1905年B.1904年C.1906年D.1908年

题目

127、清政府下令从哪一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A.1905年

B.1904年

C.1906年

D.1908年


相似考题
更多“127、清政府下令从哪一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近代科举考试改革过程中,清政府正式提出设立“经济特科”是在;务运动时期

    A.太平天国时期言
    B.篱妻新政时期
    C.百日维新时期
    D.战争赔

    答案:C
    解析:
    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人士针对教育的改革提出的主张有:改革科举制,废八股取士'改设经济特科等,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第2题:

    标志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将教育纳入国家政务的是( )

    A.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B.颁行新的学制
    C.创办京师大学堂
    D.各省城改办大学堂

    答案:B
    解析:
    清政府在1904年颁行了《癸卯学制》,在其内容中将学制分级,实行初级、中级、高等教育,并详细规定了管理体制。清政府在全国积极推行这种新型的学校教育制度,标志中国进代教育体制和教育宗旨的确立。

  • 第3题:

    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是在()

    • A、1911年
    • B、1905年
    • C、1898年
    • D、1902年

    正确答案:B

  • 第4题:

    ()年清政府下令将船政轮船先行练成一军,至此我国第一支舰队——福建船政水师正式成军了。

    • A、1870年
    • B、1874年
    • C、1884年
    • D、1879年

    正确答案:D

  • 第5题:

    从哪一年6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正式发布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 A、2001年
    • B、2003年
    • C、2005年

    正确答案:B

  • 第6题:

    请从以下三个时段分析历代重视《论语》的原因。 (1)两汉至南宋 (2)元代科举考试至清代废除科举考试 (3)废除科举至今


    正确答案: (1)孔子对于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人们推崇他,因此记载他言行的《论语》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两汉时,儿童最初念书,先读识字课本,识字完毕,便读《论语》。因此《论语》成了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不象五经,可以只通一经,也可以不读,但无人不读《论语》。到了南宋,朱熹把《论语》列为四书之一,包括《论语》在内的这四种书更成为人们学习入门的必读书籍了。
    (2)元代举行科举,考试题目必须在《四书》之内,一直到明朝,延续到清代光绪二十七年,才完全废除了以《四书》命题的八股文考试办法。读书人要做官,就要通过考试,四书,尤其是《论语》,便成为读书做官的敲门砖。
    (3)纵使科举废了,《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一则是二千多年来的旧习惯势力难以肃清。二则《论语》本身也有广泛的用途和价值,它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必读书,重要古籍。三则古人喜欢引用《论语》,熟读《论语》,阅读理解古书自然很有好处。

  • 第7题:

    我国于1903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

    • A、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
    • B、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 C、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
    • D、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单选题
    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
    A

    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

    B

    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C

    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

    D

    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从以下三个时段分析历代重视《论语》的原因。(1)两汉至南宋(2)元代科举考试至清代废除科举考试(3)废除科举至今

    正确答案: (1)孔子对于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人们推崇他,因此记载他言行的《论语》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两汉时,儿童最初念书,先读识字课本,识字完毕,便读《论语》。因此《论语》成了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不象五经,可以只通一经,也可以不读,但无人不读《论语》。到了南宋,朱熹把《论语》列为四书之一,包括《论语》在内的这四种书更成为人们学习入门的必读书籍了。
    (2)元代举行科举,考试题目必须在《四书》之内,一直到明朝,延续到清代光绪二十七年,才完全废除了以《四书》命题的八股文考试办法。读书人要做官,就要通过考试,四书,尤其是《论语》,便成为读书做官的敲门砖。
    (3)纵使科举废了,《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一则是二千多年来的旧习惯势力难以肃清。二则《论语》本身也有广泛的用途和价值,它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必读书,重要古籍。三则古人喜欢引用《论语》,熟读《论语》,阅读理解古书自然很有好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于哪一年正式废除?()
    A

    1904

    B

    1905

    C

    1906

    D

    1907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从唐代直到明清(  )皆为官府文书和科举考试的正式字体。
    A

    隶书

    B

    行书

    C

    楷书

    D

    行楷


    正确答案: A
    解析:
    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行书运笔较为灵活自然,其书写较为规整者接近楷书,称为“行楷”。但三者皆不是官府文书和科举考试的正式字体。

  • 第13题:

    科举制度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我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关于“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B.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中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C.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1908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答案:D
    解析:
    废除科举制度是在1905年。1905年清政府下诏,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隋朝以来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画上了句号。因此,正确答案是D。

  • 第14题:

    清政府规定从()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1906

  • 第15题:

    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年。

    • A、1900
    • B、1905
    • C、1911
    • D、1912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从()起,我国正式废除实行了几千年的农业税。

    • A、2005年1月1日
    • B、2006年1月1日
    • C、2007年1月1日
    • D、2008年1月1日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于哪一年正式废除?()

    • A、1904
    • B、1905
    • C、1906
    • D、1907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西汉下令废除肉刑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 B、汉文帝
    • C、汉高祖
    • D、汉景帝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开办京师大学堂
    • B、废除八股
    • C、设立译书局
    • D、废除科举考试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填空题
    清政府规定从()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正确答案: 1906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年。
    A

    1900

    B

    1905

    C

    1911

    D

    1912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年清政府下令将船政轮船先行练成一军,至此我国第一支舰队——福建船政水师正式成军了。
    A

    1870年

    B

    1874年

    C

    1884年

    D

    1879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秦国哪一年颁令“止从死”宣布废除人殉制度?

    正确答案: 公元前384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判断题
    我国于1903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