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在《圣经》的《福音书》里找到了灵魂的就和救赎的方法,即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第1题: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不同点在于()。
第2题:
马丁·路德主张有()。 ①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第3题: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致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第4题:
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对此,马丁·路德疾呼()
第5题: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其实质意义在于()。
第6题:
下列不是马丁·路德著名的“维独”观点的是()。
第7题: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其意义在于()
第8题: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第9题:
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第10题: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反对教皇的权威
反对《圣经》的权威
反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第11题:
灵魂得就取决于表面礼仪
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第12题:
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为英语,使民众获得了文化话语权
马丁·路德发明了教堂音乐
马丁·路德发明了《众赞歌》
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为拉丁文字
第13题:
马丁·路德提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的主张,实际上是()
第14题: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第15题:
16世纪,马丁·路德说:“善功不能造就善人,但是善人行善功。邪恶之行不能制造邪恶之人,但是邪恶之人行邪恶之事……善功不是凭借着上帝之言,也不是出自于人的内心,只有信仰与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马丁·路德此话的主旨是()
第16题: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认为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这一主张()。
第17题:
马丁·路德将基督教的救赎从外在的形式化行为转变为内在的真诚信仰。
第18题:
1517年,马丁·路德写了(),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
第19题:
下列关于马丁·路德的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第20题: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根本原因是()
第21题: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利益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③④
第24题:
唯独信仰
唯独《圣经》
唯独耶稣
维度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