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1、分别列举一首移植作品和当代创作的二胡作品。并谈谈你的感受。”相关问题
  • 第1题:

    汉魏时期,相和歌这一乐种,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尤以叙事歌为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体裁,请列举三部著名的叙事歌作品。


    正确答案: (1)《妇病行》;
    (2)《东门行》;
    (3)《陌上桑》。

  • 第2题:

    你怎样欣赏音乐作品,你对音乐艺术语言的理解怎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想法?


    正确答案: 1、抓住音乐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体味音乐形象。
    2、熟悉音乐体裁,把握音乐表达内容的特殊方式。
    3、了解音乐家及其作品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力求准确而丰富地领会作品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特点及文化蕴含。
    欣赏音乐的思路。
    我们可以把音乐欣赏和其他艺术欣赏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音乐欣赏与其他文艺欣赏基本上是相通的,但由于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带有自己的特点,通常可从两方面来探讨。
    1、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作为欣赏的客观对象的音乐本体;
    2、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作为欣赏主体的听众在欣赏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及其个性差异。
    在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节奏具体是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不同的节奏可以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个性。一般来讲,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那些节奏轻快、急促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欢快、热烈的。听一段“楼台会”(此时爱情已受到封建势力阻挠),感受感情深化过程。多个乐器在呼应,大提琴象征着恶势力,小提琴象征梁祝,二人如泣如诉,缠缠绵绵,生离死别;当速度变化,进入了"哭坟"段落后,音乐发展越来越激动,达到高潮有,这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反抗的意愿、内心世界的刻划:哭腔--悲愤--呐喊、呼唤着,最后投进……,这样的展现过程,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它牵动着你的心一起在涌动。音乐的特点就是引人界入,文学作品可以冷静地品味,而好的音乐作品,引人投入,不以主观意志转移,音乐的律动诱发你身体运动机制与音乐相协调。

  • 第3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正确答案:抒情主体的个体建构影响着抒情作品的品质,作品中抒情主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式建立在抒情主体——作者的基础上,所以说,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我们决不能断定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因为作者本身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抒情主人公却出于虚拟的审美视界中。在审美的世界中,作者总会在更高的审美理想指导下去抒发作为艺术真实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即通过审美提炼后的情感。因此,处于创作状态、艺术世界中的创作者,以现实世界当中的作者的真正人格,或者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作者的实际人格总是有差距的,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统一起来,或断定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 第4题:

    列举出四首以上我国现当代著名作曲家印青的声乐作品。


    正确答案: 《走进新时代》《天路》《望月》《江山》《芦花》《在灿烂阳光下》《世纪春雨》等。

  • 第5题:

    列举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及其代表作品,比较他们的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埃斯库罗斯:他的剧作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建成时期的社会生活。代表作《七将攻忒拜》(中,反映出作者的爱国思想和拥护民主制思想的一致性。)《俄瑞斯忒亚》(三部曲以一连串的复仇故事,反映出新观念新到的胜于旧观念旧道德、民主制优于旧传统的思想。)《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特点:悲壮、雄浑、自豪而又充满自信。索福克勒斯:他的创作是雅典民主制盛极而衰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他提倡民主精神,鼓吹英雄主义思想,强调人对命运的反抗。是雅典奴隶主兴盛时期民主派意识的特点。)特点:悲愤、迷惘、上下求索。欧里庇得斯:他的作品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意识。代表作《特洛伊妇女》(以反对侵略战争为主题;)《美狄亚》(是为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命运的悲惨鸣不平。)特点:悲痛、憎恨和寻找出路。

  • 第6题:

    刘震云是当代中国重要作家,请结合他的作品谈谈你对他的创作的认识。


    正确答案: 刘震云关于当代生活题材的作品,被归列于"新写实小说"。他的《塔埔》描写的是一群高考复读生的生活,获得了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被当作"新写实"的重要作品。《一地鸡毛》的人物小林,在刘震云此前的小说《单位》中已经出现。《单位》主要是写小林这个小职员在"单位"这一公共空间中,被磨去个性的过程;但《一地鸡毛》则写的主要是小林的日常生活,是他的私人空间,而在这一空间中,人的自我意识的被侵蚀是更为可怕的,因为已经无路可逃。"一地鸡毛"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在小说的结尾处,小林梦见自己在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生活就是由鸡毛蒜皮一类的琐事和人的皮屑一样令人恶心的感觉组成的,既让人"舒服",又让人难过;舒服,是从活着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这一角度而言,难过,是从精神层面来说的。《温故1942》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和蝗灾,百姓饿孚遍野,而国民政府照样课捐纳税。于是,小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百姓面对这样一个政府,是饿死不当亡国奴,还是为了活命而甘向侵略者低头。小说写到,很多百姓见了白人就下跪,灾民吃了日本人的粮食,还缴了国民党军队的枪。中国的政府在国际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才出来赈灾,而赈灾之款又被贪官污吏给搜刮去。在《温故1942》中,刘震云的语调是少见的激愤,小说中还陈列了很多调查报告式的分析,以及直接的控诉与质问。《故乡相处流传》处理的是历史与现实的混合交叉。曹操、袁绍、猪蛋、六指、"我"沈姓小寡妇等虚构的或历史上实有其名的形形色色人等,共同活跃在三国、明、清以及1960年代,他们不断地在历史中重复出现。"风水轮流转",不同时期掌权的人物不同,但领导者永远只是使用暴力,被领导者成为暴力镇压的对象,为了逃祸,只能盲目顺从,因此,一旦夺取政权后,就同样地使用暴政。历史在不同时期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在作者刘震云这里,历史就是专制与被专制,就是官对民的压榨。刘震云的历史观和我们通常所习见的历史观并不一致,在《温故1942》当中,一反官修历史的冠冕堂皇,百姓也露出了为了活命而不顾国民的羞耻心的"本质",刘震云的批判的锋芒既指向统治者,也指向一般被压迫者。他把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请下圣坛,揭露他们的无耻龌龊与虚伪,曹操、袁绍、慈禧、朱元璋无不遭到作者锋利之笔的解构。对"人民",刘震云也毫不留情,"人民"总是势利的,谁得势就跟随谁。作者当然期望于人民的觉醒。刘震云在政治、历史、现实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其中的黑暗面,所以他致力于批判,但还没有找到清晰的出路。

  • 第7题: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作品。

    • A、京胡
    • B、板胡
    • C、二胡
    • D、古筝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别列举出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使用文言文和古白话的作品的例子。


    正确答案: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
    《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古白话)

  • 第9题:

    单选题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作品。
    A

    京胡

    B

    板胡

    C

    二胡

    D

    古筝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列举建国后赵树理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

    正确答案: (1)赵树理建国后的代表作品主要有《登记》《三里湾》等。
    (2)赵树理建国后的代表作品依然使用说书体,表现新生活,小说的氛围比解放前的创作更为明朗、欢乐,一扫过去的阴沉。小说中蕴含着强烈的建设思想,与建国初期的时代精神合拍。如《三里湾》的农村生活图景,虽然经济仍然落后,物质生活比较匮乏,但是由婚姻恋爱、家庭生活、农业劳动、文化学习等构成的农村百景,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
    (3)小说依然表现新旧两种冲突,但对新的描绘充满了美感、幽默,人物充满了自信和内在的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贝多芬的一生通常被分为几个创作时期,指出这几个时期的起止年代,并结合主要作品谈谈他第二时期的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 贝多芬(LudwingvanBeethoven,1770—1827)的创作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770年到1802年;第二个时期是从1802年到1816年,第三个时期是从1816年到1827年。
    贝多芬的第二个时期是他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已被人们认为是欧洲第一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由于他拒绝屈从于保护人和出版商的要求,他的作品的长度在增加,个性和反叛的东西也在增长。贝多芬写了大量的作品草稿,不断地修改它们,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这是贝多芬音乐风格完全成熟的时期,他的很多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作品59号,也叫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以及第74和第95号;15首钢琴奏曲(作品第22号到第90号),包括瓦尔德斯坦和热情奏鸣曲;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三到第八交响曲;还有歌剧《费德里奥》。1803年创作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这个时期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最早是献给拿破仑•波拿巴这位法国大革命的英雄的。手稿上原来的标题是“以波拿巴为题的大交响曲”,后来改成“为波拿巴而作”。据说贝多芬得知拿破仑在1840年称帝后,愤怒地擦去了原来的标题并改写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而作”。
    这是一首革命性的作品,是对英雄的伟大理想的一种不朽的音乐表现。贝多芬一生坚持共和主义的理想,向往法国大革命,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思想典型地体现在第三交响曲中,并引起了音乐手法上的许多创新。例如第一乐章用两个强烈的乐队全奏的降E大三和弦作为引子,由这个大三和弦的分解构成了深沉刚毅的主部主题,它意外地到达升C音上,并引出了无穷的变奏和发展。简洁而有力的主部主题就像一部戏剧中的主人公,他被描写成一个奋斗的、被压制的,但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而这个英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贝多芬自己。整个乐章的篇幅大为扩展,副部出现多主题,展开部比呈示部更长,突然的转调和紧张的不协和音,以及连续的切分节奏所带来的不可遏制的动力感使乐章不断达到新的高潮。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这种体裁与法国大革命有关,在当时有固定的格式,如中段用大调式与两端的小调式形成对比,木管乐器比较突出,表达对英雄的牺牲的深切哀悼。贝多芬的这个乐章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作曲家伐塞克等人的同类作品有相似之处。第三乐章是一首大规模的谐谑曲。末乐章则是一个大变奏曲,主题取自贝多芬的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贝多芬在他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变奏曲中也使用了这同一个主题。
    这个时期的其它几部交响曲创作也很值得注意。第四和第五交响曲表现了几乎是相对立的情感世界。第四是欢快而幽默的,而第五是与命运搏斗并最终获胜的巨人。第六交响曲(田园)有五个乐章,而不是通常的四个。它也是标题交响曲的一个先例。第七交响曲的规模也比较大,是以舞蹈的节奏为主导的一部杰作,而第八交响曲则比较短小,还恢复了古老的小步舞曲乐章。
    贝多芬唯一的歌剧《费德里奥》是一部拯救歌剧(法国大革命期间流行的一种歌剧形式),1804年到1805年创作,1806和1814年修改。贝多芬在这部歌剧中表达了和第三交响曲类似的革命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也体现在贝多芬这个时期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如“瓦尔德斯坦”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以及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列举元曲大家关汉卿一部作品,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认识及影响意义。

    正确答案: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
    《窦娥冤》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在艺术构思、戏剧冲突、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许多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窦娥冤》经过改编一直在舞台上演出,为人民所喜爱,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要结合作品谈谈你如何理解影视作品艺术的民族性?


    正确答案:从1905年,我国电影诞生至今,我国影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影片,如《万家灯火》、《林则徐》、《骆驼祥子》等等,这些影片在内容和形式上无一不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生活内涵,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首先体现在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并且成为影视作品弘扬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其次体现在形象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意愿。再次,体现在深入追溯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以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来把握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 第14题: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谈谈你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认识。


    正确答案: 网络文学作品的优点在于它的短小、精悍,富有娱乐趣味,以及开放性和互动性。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文学作品具有“发表”的高度自由性,导致了作品题材的随意化和语言的情绪化不可避免;阅读者若没有较高的分析鉴别能力,难免不受到消极方面的影响。

  • 第15题:

    列举建国后赵树理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


    正确答案: (1)赵树理建国后的代表作品主要有《登记》《三里湾》等。
    (2)赵树理建国后的代表作品依然使用说书体,表现新生活,小说的氛围比解放前的创作更为明朗、欢乐,一扫过去的阴沉。小说中蕴含着强烈的建设思想,与建国初期的时代精神合拍。如《三里湾》的农村生活图景,虽然经济仍然落后,物质生活比较匮乏,但是由婚姻恋爱、家庭生活、农业劳动、文化学习等构成的农村百景,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
    (3)小说依然表现新旧两种冲突,但对新的描绘充满了美感、幽默,人物充满了自信和内在的力量。

  • 第16题:

    人称“二胡演奏宗师”的刘天华,除《空山鸟语》以外,下列哪部作品也是他创作的二胡曲?()

    • A、《光明行》
    • B、《赛马》
    • C、《虚籁》
    • D、《大浪涛沙》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莫里哀喜剧艺术的看法。


    正确答案: 在莫里哀的诸多作品中,最为人们称道的大概就是讽刺性的理性喜剧《伪君子》。《伪君子》又是莫里哀创作中战斗性最强的一部作品,它通过答丢夫的丑陋表演,对邪教士的伪善进行了尖锐犀利的揭露和批判。这部喜剧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戏剧的原则,它结构严谨,矛盾集中尖锐,层次分明。譬如,按照“三整一律”,剧中地点安排在奥尔贡家就不能改变,而莫里哀能充分利用这个室内环境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大密斯藏在套间,奥尔贡躲在桌下,都是对于剧情发展有着关键意义的情节,达尔杜弗的求爱和艾耳密尔的巧计,离开这个室内环境就无法令人相信。
    另外,《伪君子》的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点墨成金的特点,譬如道丽娜的明晰、朴素、生动,达尔杜弗的矫饰、造作、词藻堆砌等等。古典主义由于其自身的种种弊端被后世所批判,比如有人说它脱离历史和现实生活,但莫里哀却是个例外。
    正如余秋雨所说:“某一时代的戏剧作品要延续到另一个时代,就必须叩开那个时代千万观众心灵的门扉,被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所接纳。人们的心理结构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因此从根本上说,广大观众总是有接纳以往时代一切具有真正美学生命的戏剧的可能的。”任何有意义的、优秀的东西都属于任何时代和所有的民族,莫里哀能受到人们一致的评价和尊敬,能给人带来欢乐和启迪,其原因是不难理解的。
    《伪君子》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它不仅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欧洲贵族时代喜剧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在欧洲戏剧史上,莫里哀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戏剧家,他把欧洲的喜剧提高到真正近代戏剧的水平;
    莫里哀的原创性在于从闹剧发展出了一种批判性的喜剧,有意表现一些身心残缺的形象,展现了放纵意志的阴暗喜剧。可以说,莫里哀喜剧的艺术魅力并没有随着法国古典主义的消逝而成为过去,其民主内容和倾向给死气沉沉的古典主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 第18题:

    列举元曲大家关汉卿一部作品,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认识及影响意义。


    正确答案: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
    《窦娥冤》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在艺术构思、戏剧冲突、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许多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窦娥冤》经过改编一直在舞台上演出,为人民所喜爱,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 第19题: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交响性作品。


    正确答案:辛沪光

  • 第20题:

    贝多芬的一生通常被分为几个创作时期,指出这几个时期的起止年代,并结合主要作品谈谈他第二时期的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贝多芬(LudwingvanBeethoven,1770—1827)的创作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770年到1802年;第二个时期是从1802年到1816年,第三个时期是从1816年到1827年。
    贝多芬的第二个时期是他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已被人们认为是欧洲第一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由于他拒绝屈从于保护人和出版商的要求,他的作品的长度在增加,个性和反叛的东西也在增长。贝多芬写了大量的作品草稿,不断地修改它们,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这是贝多芬音乐风格完全成熟的时期,他的很多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作品59号,也叫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以及第74和第95号;15首钢琴奏曲(作品第22号到第90号),包括瓦尔德斯坦和热情奏鸣曲;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三到第八交响曲;还有歌剧《费德里奥》。1803年创作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这个时期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最早是献给拿破仑•波拿巴这位法国大革命的英雄的。手稿上原来的标题是“以波拿巴为题的大交响曲”,后来改成“为波拿巴而作”。据说贝多芬得知拿破仑在1840年称帝后,愤怒地擦去了原来的标题并改写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而作”。
    这是一首革命性的作品,是对英雄的伟大理想的一种不朽的音乐表现。贝多芬一生坚持共和主义的理想,向往法国大革命,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思想典型地体现在第三交响曲中,并引起了音乐手法上的许多创新。例如第一乐章用两个强烈的乐队全奏的降E大三和弦作为引子,由这个大三和弦的分解构成了深沉刚毅的主部主题,它意外地到达升C音上,并引出了无穷的变奏和发展。简洁而有力的主部主题就像一部戏剧中的主人公,他被描写成一个奋斗的、被压制的,但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而这个英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贝多芬自己。整个乐章的篇幅大为扩展,副部出现多主题,展开部比呈示部更长,突然的转调和紧张的不协和音,以及连续的切分节奏所带来的不可遏制的动力感使乐章不断达到新的高潮。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这种体裁与法国大革命有关,在当时有固定的格式,如中段用大调式与两端的小调式形成对比,木管乐器比较突出,表达对英雄的牺牲的深切哀悼。贝多芬的这个乐章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作曲家伐塞克等人的同类作品有相似之处。第三乐章是一首大规模的谐谑曲。末乐章则是一个大变奏曲,主题取自贝多芬的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贝多芬在他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变奏曲中也使用了这同一个主题。
    这个时期的其它几部交响曲创作也很值得注意。第四和第五交响曲表现了几乎是相对立的情感世界。第四是欢快而幽默的,而第五是与命运搏斗并最终获胜的巨人。第六交响曲(田园)有五个乐章,而不是通常的四个。它也是标题交响曲的一个先例。第七交响曲的规模也比较大,是以舞蹈的节奏为主导的一部杰作,而第八交响曲则比较短小,还恢复了古老的小步舞曲乐章。
    贝多芬唯一的歌剧《费德里奥》是一部拯救歌剧(法国大革命期间流行的一种歌剧形式),1804年到1805年创作,1806和1814年修改。贝多芬在这部歌剧中表达了和第三交响曲类似的革命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也体现在贝多芬这个时期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如“瓦尔德斯坦”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以及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要结合作品谈谈你如何理解影视作品艺术的民族性?

    正确答案: 从1905年,我国电影诞生至今,我国影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影片,如《万家灯火》、《林则徐》、《骆驼祥子》等等,这些影片在内容和形式上无一不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生活内涵,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首先体现在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并且成为影视作品弘扬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其次体现在形象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意愿。再次,体现在深入追溯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以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来把握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你怎样欣赏音乐作品,你对音乐艺术语言的理解怎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想法?

    正确答案: 1、抓住音乐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体味音乐形象。
    2、熟悉音乐体裁,把握音乐表达内容的特殊方式。
    3、了解音乐家及其作品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力求准确而丰富地领会作品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特点及文化蕴含。
    欣赏音乐的思路。
    我们可以把音乐欣赏和其他艺术欣赏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音乐欣赏与其他文艺欣赏基本上是相通的,但由于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带有自己的特点,通常可从两方面来探讨。
    1、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作为欣赏的客观对象的音乐本体;
    2、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作为欣赏主体的听众在欣赏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及其个性差异。
    在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节奏具体是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不同的节奏可以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个性。一般来讲,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那些节奏轻快、急促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欢快、热烈的。听一段“楼台会”(此时爱情已受到封建势力阻挠),感受感情深化过程。多个乐器在呼应,大提琴象征着恶势力,小提琴象征梁祝,二人如泣如诉,缠缠绵绵,生离死别;当速度变化,进入了"哭坟"段落后,音乐发展越来越激动,达到高潮有,这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反抗的意愿、内心世界的刻划:哭腔--悲愤--呐喊、呼唤着,最后投进……,这样的展现过程,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它牵动着你的心一起在涌动。音乐的特点就是引人界入,文学作品可以冷静地品味,而好的音乐作品,引人投入,不以主观意志转移,音乐的律动诱发你身体运动机制与音乐相协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刘震云是当代中国重要作家,请结合他的作品谈谈你对他的创作的认识。

    正确答案: 刘震云关于当代生活题材的作品,被归列于"新写实小说"。他的《塔埔》描写的是一群高考复读生的生活,获得了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被当作"新写实"的重要作品。《一地鸡毛》的人物小林,在刘震云此前的小说《单位》中已经出现。《单位》主要是写小林这个小职员在"单位"这一公共空间中,被磨去个性的过程;但《一地鸡毛》则写的主要是小林的日常生活,是他的私人空间,而在这一空间中,人的自我意识的被侵蚀是更为可怕的,因为已经无路可逃。"一地鸡毛"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在小说的结尾处,小林梦见自己在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生活就是由鸡毛蒜皮一类的琐事和人的皮屑一样令人恶心的感觉组成的,既让人"舒服",又让人难过;舒服,是从活着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这一角度而言,难过,是从精神层面来说的。《温故1942》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和蝗灾,百姓饿孚遍野,而国民政府照样课捐纳税。于是,小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百姓面对这样一个政府,是饿死不当亡国奴,还是为了活命而甘向侵略者低头。小说写到,很多百姓见了白人就下跪,灾民吃了日本人的粮食,还缴了国民党军队的枪。中国的政府在国际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才出来赈灾,而赈灾之款又被贪官污吏给搜刮去。在《温故1942》中,刘震云的语调是少见的激愤,小说中还陈列了很多调查报告式的分析,以及直接的控诉与质问。《故乡相处流传》处理的是历史与现实的混合交叉。曹操、袁绍、猪蛋、六指、"我"沈姓小寡妇等虚构的或历史上实有其名的形形色色人等,共同活跃在三国、明、清以及1960年代,他们不断地在历史中重复出现。"风水轮流转",不同时期掌权的人物不同,但领导者永远只是使用暴力,被领导者成为暴力镇压的对象,为了逃祸,只能盲目顺从,因此,一旦夺取政权后,就同样地使用暴政。历史在不同时期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在作者刘震云这里,历史就是专制与被专制,就是官对民的压榨。刘震云的历史观和我们通常所习见的历史观并不一致,在《温故1942》当中,一反官修历史的冠冕堂皇,百姓也露出了为了活命而不顾国民的羞耻心的"本质",刘震云的批判的锋芒既指向统治者,也指向一般被压迫者。他把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请下圣坛,揭露他们的无耻龌龊与虚伪,曹操、袁绍、慈禧、朱元璋无不遭到作者锋利之笔的解构。对"人民",刘震云也毫不留情,"人民"总是势利的,谁得势就跟随谁。作者当然期望于人民的觉醒。刘震云在政治、历史、现实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其中的黑暗面,所以他致力于批判,但还没有找到清晰的出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别列举出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使用文言文和古白话的作品的例子。

    正确答案: 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
    《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古白话)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