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主体的预期会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

题目

微观主体的预期会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


相似考题
更多“微观主体的预期会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错误的是( )。

    A.货币政策是微观经济政策

    B.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C.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D.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正确答案:A
    解析: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一般涉及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量问题,而不是银行或厂商等经济单位的微观经济个量问题。故A选项错误。其他选项的说法均正确。

  • 第2题:

    货币政策的类型包括( )。

    A.扩张性货币政策

    B.紧缩性货币政策

    C.宏观货币政策

    D.中观货币政策

    E.微观货币政策


    正确答案:AB

  • 第3题:

    下列关于宏观经济效果与微观经济效果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
    A.二者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B.微观经济效果好,宏观经济效果就好
    C.微观经济效果好,宏观经济效果不一定好
    D.微观经济效果要服从宏观经济效果
    E.宏观经济效果好,微观经济效果一定好


    答案:A,C,D
    解析:
    宏观经济效果是指国家的经济效果,即国家整体和长远的经济效果;微观经济效果是指某个具体企业或部门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果。一般来说,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微观经济效果好,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整个宏观经济效果差,也很难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但微观经济效果好并不等于宏观经济效果好,微观经济效果要服从于宏观经济效果。

  • 第4题:

    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


    正确答案: (1)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或效应高低构成挑战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微观主体的预期。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作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观广泛采取的对消其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
    (2)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被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货币当局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它所要采取的政策。即使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不久之后也会落在人们的预期之内。假如货币当局长期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将导致微观经济主休做出错误判断,并会使经济陷入混乱之中。但实际的情况是,公众的预测即使是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发挥也要有个过程。这就是说,货币政策仍可奏效,只是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应打很大的折扣。

  • 第5题:

    以下有关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 A、预裂爆破一般用于大劈坡深槽开挖,光面爆破一般用于洞挖,保护层剥离
    • B、预裂爆破的起爆顺序为先周边,后主体,光面爆破为先主体,后周边
    • C、预裂爆破为大孔径,孔距大,光面爆破为小孔径,密间距
    • D、预裂爆破采用不耦合装药结构,光面爆破采用孔隙装药结构
    • E、预裂爆破效率高,但控制效果一般;光面爆破效率低,控制效果较佳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时,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是()

    • A、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财政政策效果显著
    • B、货币政策效果显著,财政政策效果不显著
    • C、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财政政策效果不显著
    • D、货币政策效果显著,财政政策效果显著

    正确答案:A

  • 第7题:

    货币政策时滞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时滞氛围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包括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外部时滞即影响时滞,是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时滞越长,货币政策效果越不明显。

  • 第8题:

    ()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

    • A、微观政策
    • B、宏观政策
    • C、两者同时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判断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使用至少要保证二者不冲突,即保证使用效果不相互抵消。()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如果相互冲突,其调控效果就会相互抵消。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效应的抵消作用。

    正确答案: 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主体会立即根据所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后果,从而很快做出对策,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起消极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即使非常准确、采取对策即使非常迅速,但对策发挥效果也要有个过程,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只是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  )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引起资产价格的变化,进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
    A

    资产价格渠道

    B

    汇率渠道

    C

    传统的利率渠道

    D

    信贷渠道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以下属于货币政策内容的有()
    A

    政策目标

    B

    微观政策

    C

    政策工具

    D

    政策效果

    E

    直接措施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A、时滞

    B、货币流通速度

    C、微观主体预期

    D、金融创新


    参考答案:ABCD

  • 第14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两种微观经济政策。( )


    答案:错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两种宏观经济政策。

  • 第15题:

    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效应的抵消作用。


    正确答案: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主体会立即根据所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后果,从而很快做出对策,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起消极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即使非常准确、采取对策即使非常迅速,但对策发挥效果也要有个过程,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只是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 第16题: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弥补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 A、从宏观角度说明微观主体行为
    • B、从宏观角度解释宏观经济政策
    • C、从微观角度说明宏观经济政策
    • D、从微观角度解释微观主体行为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外部效应是指()

    • A、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 B、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 C、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
    • 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货币政策的时滞(),货币政策效果越难以确定。


    正确答案:越长

  • 第19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使用至少要保证二者不冲突,即保证使用效果不相互抵消。()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预期套期被认为高度有效的条件是()。

    • A、在中期报告中对有效性评价
    • B、套期会高度有效的抵消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变动
    • C、实际抵消结果在80%到125%之间
    • D、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

    正确答案:B,C

  • 第21题:

    单选题
    ()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
    A

    微观政策

    B

    宏观政策

    C

    两者同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

    正确答案:
    (1)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微观主体的预期对实施的货币政策效应具有对消作用。这种对消作用表现在:微观主体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会对货币政策进行合理的预期,在预期的基础上广泛地实施有利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对策行为,而这些行为会对货币政策具有对消作用,从而货币政策不能发挥预计的效应。
    (2)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被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是非常准确的,要实施对策也要有个过程。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
    (3)对消作用的博弈论分析。按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如果公众是理性的预期,那么只有未被公众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能发挥效力。同理,如果政府的预期是理性的,那么,只有未被政府预期到的公众行为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抵消作用。所以,政府和公众根据预期来制定其行动的过程是可以用对策论加以解释的,即存在政府和公众的博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预期套期被认为高度有效的条件是()。
    A

    在中期报告中对有效性评价

    B

    套期会高度有效的抵消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变动

    C

    实际抵消结果在80%到125%之间

    D

    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联系实际阐述微观主体的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

    正确答案: 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是指社会经济单位和个人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并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归于无效。微观主体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抵消其作用的对策,政策可能会归于无效。例如,政府拟采取长期的扩张政策,人们通过各种信息预期社会总需求会增加,物价会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会通过工会与雇主谈判,要求提高工资,企业预期工资成本的增大而不愿扩展经营。最后的结果是只有物价的上涨面没有产出的增长。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样的可能性不大。货币当局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他所要采取的政策;即使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将导致微观经济主体做出错误判断,并会使经济陷人混乱之中。但实际的情况是,公众的预期即使是非常准确的,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要有个过程。这就是说货币政策仍然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应大打折扣。上世纪末,中国经济呈现总需求不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现象。为此,中央银行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货币供给,改善信贷结构借以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几年过去之后,货币政策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内需仍不能满足要求,物价总水平也没有出现上涨的趋势。这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由于消费主体和投资主体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所导致的。因为,当时国有企业改革和职工下岗问题导致人们的收人水平和收人预期不断下降,而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又使得人们的支出预期不断提高。因此,即使央行采取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的方式仍不能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相反却尽量可能的把现有收人储存起来已备将来的不时之需,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理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