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风格的“绝对不可译性”的原因是:
A.风格构成的因素众多;
B.对原作风格的认知受到译者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C.译作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译者风格的影响;
D.出发语与译入语的文化差异。
第1题:
人们常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文学作品的()风格。
朴实
略
第2题:
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第3题:
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和个性。
第4题:
译书院停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
第5题: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其要点是什么?
第6题:
网络文学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最突出的一点表现在由于网络文学作品具有“发表”的高度自由性,或者说不负责任性,导致了网络文学题材的随意化和语言的情绪化不可避免。但阅读者绝对不会受到消极方面的影响。
第7题:
应用写作的语言与文学作品的语言在语体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第8题:
阅读式接受不容易深入到文学作品内部,因此它不可能充分实现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第9题: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欧洲中世纪城市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和()风格,它代表了中世纪阶层的立场。
寓意;讽刺
略
第14题:
林纾在20余年的译书生涯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184种之多()。
第15题:
仅仅以来符号本身的结构才能产生艺术效果的东西往往属于().
第16题: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忠于原文,翻译的译法有直译和()两种。
第17题:
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之间的关系。
第18题:
文学作品的最早译述,要数诗歌的翻译。据《清外史》载,清政府的官员董恂于1864年以前就曾改译过美国诗人()的《人生颂》。这可算是我国最早翻译的英语诗歌。
第19题:
风格是()
第20题:
文学作品的分类是绝对的,抒情与叙事分明()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内容特色
文学作品形式中出现的特色
从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