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这是孔子关于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论述,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兴”是指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指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群”指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相互切磋,提高修养。“怨”指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更多“兴观群怨”相关问题
  • 第1题:

    ()是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见解。

    A.诗言志

    B.兴观群怨

    C.文质彬彬

    D.以意逆志


    正确答案:C

  • 第2题:

    孟子不满意于当时读诗解诗摘句比附,提出解诗的方法是()

    A.兴观群怨

    B.以意逆志

    C.得意忘言

    D.知人论世

    E.尚用尚质


    参考答案:BD

  • 第3题: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正确答案: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诗歌启发鼓舞读者的感染作用;观:通过诗歌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群:通过诗歌互相交流感情,进而达到互相感化,增进团结的教育作用;
    怨:抒发怨情,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 第4题:

    “兴观群怨”是中国文学重要的功能性特点。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兴观群怨


    正确答案: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

    正确答案: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名词解释题
    兴观群怨

    正确答案: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兴观群怨”说

    正确答案: 这是孔子文学的社会作用的一个著名论述。原句是:“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可以理解为用比兴的手法创造生动感人并包含着某种普遍道理的艺术形象,从而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的意志,从而使读者兴奋激动并从诗中受到教育。既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观是指诗歌或者说文学可以反映社会生活,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社会的风俗习惯,考察政治的得失。即文学的认识作用。群是指文学作品可以使广大的接受者相互交流,沟通情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即文学的交流作用。怨在这里主要是指“怨刺上政”,即批评和指责当权者在政治方面的得失。即文学的社会批判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总结了文学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兴观群怨”是中国文学重要的功能性特点。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具体内涵;文学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正确答案: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论述文学作品的作用时提出的。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是“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强调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
    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
    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文学是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艺术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借以表现人生价值,通过审美价值的实现达到文学的教育目的的。
    文学的美悦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从文学这三种功能的相互关系来看,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首先,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其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基础;而教育作用则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审美作用以艺术自身独特的感染力促进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更好地发挥实际效果。它们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统一,并分别对人们的知、意、情发生深刻影响。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这三种功能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于人的思维意识,对人的精神世界施以全面的影响。因此,也可以从总体上把它看成一种审美教育作用。
    总而言之,一部真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能通过其作品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深深地感染着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甚至在思想上改造人,进而影响生活、影响社会,推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作用而言的。
    A

    认识

    B

    表现

    C

    娱乐

    D

    教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
    A

    四情

    B

    四义

    C

    四学

    D

    四教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为()。

    A.四学

    B.四情

    C.四意


    参考答案:B

  • 第14题:

    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理论主张有()。

    • A、“兴观群怨”
    • B、“诗有五格”
    • C、“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 D、“假象见意”
    • E、“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正确答案:A,B,D

  • 第15题:

    简述兴观群怨说。


    正确答案: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 第16题:

    “兴观群怨”说


    正确答案: 这是孔子文学的社会作用的一个著名论述。原句是:“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可以理解为用比兴的手法创造生动感人并包含着某种普遍道理的艺术形象,从而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的意志,从而使读者兴奋激动并从诗中受到教育。既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观是指诗歌或者说文学可以反映社会生活,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社会的风俗习惯,考察政治的得失。即文学的认识作用。群是指文学作品可以使广大的接受者相互交流,沟通情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即文学的交流作用。怨在这里主要是指“怨刺上政”,即批评和指责当权者在政治方面的得失。即文学的社会批判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总结了文学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第17题:

    “兴观群怨”说中的“兴”指的是()

    • A、审美体验
    • B、审美认识
    • C、审美交流
    • D、审美批判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名词解释题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正确答案: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判断题
    “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

    诗可以观

    C

    诗可以群

    D

    诗可以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兴观群怨”说中的“兴”指的是()
    A

    审美体验

    B

    审美认识

    C

    审美交流

    D

    审美批判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A

    诗教

    B

    仁教

    C

    礼教

    D

    德教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理论主张有()。
    A

    “兴观群怨”

    B

    “诗有五格”

    C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D

    “假象见意”

    E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