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皎然在探讨诗歌意与境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取境的问题,关注到了有易、难两种情况。
一是有时意静神王(旺),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即灵感开通,创作顺畅,这是前人如陆机等已经论述过的;
二是取境艰难的情况:‚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种创作情况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而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思的需要,深入采掘、遴选境象,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是很可取的。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论述到,这种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以后最好又不露斧凿痕迹,这才是他称许的创作的‚高手‛。在他看来,取境的问题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像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以往还不曾有过。
更多“简述取境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活动并且表现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 第2题:

    (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正确答案: “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 第3题:

    简述实境与虚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 第4题:

    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


    正确答案: (1)皎然认为一首诗从诗思的获得、艺术风貌的形成再到读者鉴赏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意境。
    (2)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客观的物象感应交融,从而熔铸称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
    (3)读者的鉴赏,也只有通过对意境的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者寄寓在诗中的情感。
    (4)皎然认为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是作者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和媒介。

  • 第5题: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正确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
    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 第6题:

    简述意境中虚境与实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1)虚、实是一对哲学范畴,在中国艺术中有突出的表现,文学意境也包括虚、实两部分,从结构上来讲,意境是虚、实有机的完美结合,意境中较实的部分叫实境,即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或“物境”。意境中较虚的部分叫虚境,即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神境”、“情境”、“灵境”。
    (2)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象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3)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虚境要由实境得来。

  • 第7题:

    问答题
    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

    正确答案: (1)皎然认为一首诗从诗思的获得、艺术风貌的形成再到读者鉴赏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意境。
    (2)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客观的物象感应交融,从而熔铸称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
    (3)读者的鉴赏,也只有通过对意境的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者寄寓在诗中的情感。
    (4)皎然认为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是作者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和媒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正确答案: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意境中虚境与实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虚、实是一对哲学范畴,在中国艺术中有突出的表现,文学意境也包括虚、实两部分,从结构上来讲,意境是虚、实有机的完美结合,意境中较实的部分叫实境,即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或“物境”。意境中较虚的部分叫虚境,即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神境”、“情境”、“灵境”。
    (2)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象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3)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虚境要由实境得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古人云“真境逼而神境生”,意思是说()
    A

    虚境的产生依靠实境的完美表达

    B

    虚境是艺术表现的重心

    C

    实境是意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

    D

    意境的创造不应考虑虚境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取境说。

    正确答案: 皎然在探讨诗歌意与境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取境的问题,关注到了有易、难两种情况。
    一是有时意静神王(旺),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即灵感开通,创作顺畅,这是前人如陆机等已经论述过的;
    二是取境艰难的情况:‚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种创作情况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而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思的需要,深入采掘、遴选境象,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是很可取的。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论述到,这种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以后最好又不露斧凿痕迹,这才是他称许的创作的‚高手‛。在他看来,取境的问题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像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以往还不曾有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正确答案: 意境可有两种类型,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来的。作为人工制品的艺术品,它不可能没有一点人工痕迹,艺术品也不可能是完全“无我”。王国维所列举的“有我”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个“我”确实是很明显的,但他所列举的“无我”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并不是真的“无我”,这里不是也有一个“采菊”的人,并且还“见”到“南山”了吗?其实,王国维的所谓“无我之境”,只是说主体不是明显外露,只是隐蔽或者消融在意象之中;他的所谓“有我之境”,只是说这个“我”比较外露,是以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现在意象之中。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我”是不显露的,故是“无我之境”,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就可说是“有我之境”了。一般说,现实主义的作品偏于“无我之境”;浪漫主义作品则偏于“有我之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正确答案: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 第14题:

    结合具体作品试评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正确答案: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 第15题:

    皎然的“取境”说


    正确答案: 皎然论诗歌创作主张“取境”之说。“取境”就是指诗人在受到外境的触发时,应该注意外在境象的选取。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在诗人取境时,有易、难两种情况: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这是“取境”之易的情况;有时灵感滞涩,“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取境之易的情性前人(如陆机等)已有论述,取境之难的情况前人则很少触及。

  • 第16题:

    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 A、陈子昂
    • B、司空图
    • C、皎然
    • D、白居易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简说李煜词的内容和词境。


    正确答案: (1)李煜阅世浅,性情真率,不失赤子之心,其词的创作常随生活环境和际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大致可分为反映宫廷享乐生活,写离愁别绪和抒发亡国悲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浪淘沙》、《虞美人》是李煜抒写亡国悲痛的代表作,在对江山、故国的怀恋中,充满了悔恨、悲偾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正确答案: 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活动并且表现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结合具体作品试评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正确答案: 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正确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
    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A

    陈子昂

    B

    司空图

    C

    皎然

    D

    白居易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实境与虚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 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皎然的“取境”说

    正确答案: 皎然论诗歌创作主张“取境”之说。“取境”就是指诗人在受到外境的触发时,应该注意外在境象的选取。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在诗人取境时,有易、难两种情况: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这是“取境”之易的情况;有时灵感滞涩,“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取境之易的情性前人(如陆机等)已有论述,取境之难的情况前人则很少触及。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