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人对知识与思想、文风与人品、政治与学术,向来很难划开一道理性的界限,把本来只是经验和感觉的判断,常常当成评价一切的铁律。其实,元好问早就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刘因也曾说“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以下观点与原文意思最相符的是()

    • A、“文如其人”式的说法过于武断
    • B、凭感觉去评价人是不可靠的
    • C、知人知面不知心
    • D、识人的标准应多元化

    正确答案:A

  • 第2题: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十二》中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是引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


    正确答案: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

  • 第3题: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的第十五首中写道:“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著书生待鲁连。”请问是赞扬哪位诗人?


    正确答案:元好问写的这首诗赞扬的是李白。

  • 第4题: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

    • A、说潘岳文章没有写出他的高尚情志
    • B、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
    • C、赞扬潘岳《闲居赋》情感高尚,但仍未写出他真实而高尚的人格
    • D、说文章总是不能表达作者的真实心声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正确答案:心画心声总失真;潘岳

  • 第6题:

    填空题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晋代诗人()诗天然浑朴之美。

    正确答案: 陶渊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填空题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正确答案: 心画心声总失真,潘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
    A

    说潘岳文章没有写出他的高尚情志

    B

    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

    C

    赞扬潘岳《闲居赋》情感高尚,但仍未写出他真实而高尚的人格

    D

    说文章总是不能表达作者的真实心声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晋代诗人()诗天然浑朴之美。

    正确答案: 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下面诗句所评对象为陶诗的是()。
    A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完人

    B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思是吾师

    C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D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华锦浪生。”出自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请问“岸夹桃华锦浪生”引用的是哪位诗人的哪首诗?

    正确答案: “岸夹桃华锦浪生”引用的是李白的《鹦鹉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中国人对知识与思想、文风与人品、政治与学术,向来很难划开一道理性的界限,把本来只是经验和感觉的判断,常常当成评价一切的铁律。其实,元好问早就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刘因也曾说“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以下观点与原文意思最相符的是()
    A

    “文如其人”式的说法过于武断

    B

    凭感觉去评价人是不可靠的

    C

    知人知面不知心

    D

    识人的标准应多元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文的重点在“其实”之后,作者反对的是根据创作者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来判断作者本人的人品及思想。故正确答案为A。B项、C项、D项脱离了“作品”这一主题,故排除。

  • 第13题:

    “论诗宁下涪翁拜。”出自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二十八》。请问诗中的“涪翁”指的是谁?


    正确答案:诗中的“涪翁”指的是黄庭坚。

  • 第14题: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华锦浪生。”出自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请问“岸夹桃华锦浪生”引用的是哪位诗人的哪首诗?


    正确答案:“岸夹桃华锦浪生”引用的是李白的《鹦鹉洲》。

  • 第15题:

    下面诗句所评对象为陶诗的是()。

    • A、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完人
    • B、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思是吾师
    • C、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 D、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晋代诗人()诗天然浑朴之美。


    正确答案: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

  • 第17题:

    结合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实际,谈谈你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心画心声总失真”一诗观点的看法。


    正确答案: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里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首先是真情,他认为好诗必定是真情诚意的抒发,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借评阮籍诗,肯定其中饱蕴着真情郁气,给阮诗以高度评价。从诗主真情论出发,第九首他批评陆机诗“斗靡夸多费览观”,只要“心声”传达到,何必“斗靡夸多”写得太多太长呢?也是从主真情论出发,他反对诗说假话,言不由衷,第六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评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针砭十分深刻。其次是实感,他认为真情必须来自切实的生活感受,第十一首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强调诗要抒写诗人的亲身真实感受,只在心中暗中摸索,临摹前人作品,就想画出秦川长安的真实图景那是不可能的。

  • 第18题:

    问答题
    结合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实际,谈谈你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心画心声总失真一诗观点的看法。

    正确答案: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里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首先是真情,他认为好诗必定是真情诚意的抒发,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借评阮籍诗,肯定其中饱蕴着真情郁气,给阮诗以高度评价。从诗主真情论出发,第九首他批评陆机诗‚斗靡夸多费览观‛,只要‚心声‛传达到,何必‚斗靡夸多‛写得太多太长呢?也是从主真情论出发,他反对诗说假话,言不由衷,第六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评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针砭十分深刻。其次是实感,他认为真情必须来自切实的生活感受,第十一首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强调诗要抒写诗人的亲身真实感受,只在心中暗中摸索,临摹前人作品,就想画出秦川长安的真实图景那是不可能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的第十五首中写道:“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著书生待鲁连。”请问是赞扬哪位诗人?

    正确答案: 元好问写的这首诗赞扬的是李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中用“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来评价某位诗人的诗歌作品,请问这位诗人是谁?

    正确答案: 这位诗人是“陶渊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正确答案: 潘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诗宁下涪翁拜。”出自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二十八》。请问诗中的“涪翁”指的是谁?

    正确答案: 诗中的“涪翁”指的是黄庭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实际,谈谈你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心画心声总失真”一诗观点的看法。

    正确答案: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里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首先是真情,他认为好诗必定是真情诚意的抒发,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借评阮籍诗,肯定其中饱蕴着真情郁气,给阮诗以高度评价。从诗主真情论出发,第九首他批评陆机诗“斗靡夸多费览观”,只要“心声”传达到,何必“斗靡夸多”写得太多太长呢?也是从主真情论出发,他反对诗说假话,言不由衷,第六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评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针砭十分深刻。其次是实感,他认为真情必须来自切实的生活感受,第十一首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强调诗要抒写诗人的亲身真实感受,只在心中暗中摸索,临摹前人作品,就想画出秦川长安的真实图景那是不可能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