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叶燮论诗歌创作中的思维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叶燮诗歌创作的核心是()。

    A.标宗指

    B.本原

    C.师法自然


    参考答案:C

  • 第2题:

    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的思维特点?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大体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1)感性与理性。研究新闻作品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二者辩证统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渗透。
    (2)个性与共性。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它既具有新闻报道真实、客观、新颖诸共性而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公文等其他文章样式。同时,每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陷人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僵化模式。
    (3)主观性与客观性。研究新闻作品,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对新闻作品做出确切的评价。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应力求对新闻作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正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传播意图及其社会影响等等。我们应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第3题:

    试述叶燮论诗歌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
    (1)客观事物:“理、事、情”,主观方面“才、胆、识、力”,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他认为“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事物发生存在的内在规律。“事”,是客观事物依其自身规律产生,体现为客观存在文学描写表现的具体对象。“情”是客观事物千姿百态的状态风貌和生命情趣。是文学形象表现的客观之源、现实依据。三者概括了事物的内丰本质、客观存在和富于生命活力的形态,表明客观事物是有机完整的统一体,因而叶燮要作家全面掌握它们。他说要对事物进行探究,考察事物客观存在,体察事物的神情外貌,才称得上真正把握了客观事物,才能完美地表现他们,创造文学形象。文学创作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他精辟地以理、事、情阐述了客观事物、论述了作家创作的根本在探求理、事、情,这一理论富于唯物色彩,既鲜明地区别了唯心论,又与机械反映论划清了界线。
    (3)作家主观方面他归结出“才胆识力”四个基本要素。才是指用表达作家思想认识和创作的情感内容;胆指敢于思想、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束缚的精神,有些胆略勇气,才能充分施展才华。识指识别能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理、事、情的认识能力,对历代诗歌风格流派的鉴别能力,对创作经验与方法的识别能力。他指出才、胆、识、力四者是相关相联,互相作用的。作为内在的识,外现为才,胆又使才得以扩张,最后要作家的笔力来承担展现。在四者交相为济中,他提出识起着主导作用,处于为先的地位,进而提出胸襟是从事创作的基础,因为识与胸襟即思想、抱负最为紧密,缺少以胸襟为基础,创作出来的诗就是浅薄的,无生气的失败之作。
    (4)他对作家创作主体方面的四个主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表现他对文学创作中发挥作家主观能力性的重视,以这种主导创作活动的重要作用的肯定。

  • 第4题: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提出这种比较合乎诗歌创作,规律的通达见解的诗论家是()

    • A、袁宏道
    • B、谢榛
    • C、严羽
    • D、叶燮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简述叶燮关于形象思维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1)关于创作思维规律的探索是叶燮《原诗》的重要内容,他明确提出了“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的主张,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形象思维”的概念非常接近。
    (2)叶燮认为创作思维与一般逻辑思维不同,具有特殊的规律。
    (3)他要求“泯端倪而离形象”,不是说无需形象,而是说不能自然主义地实写生活中的“理、事情”。
    (4)创作思维要“以情为主”,融化在具体的艺术之中,但“情”必须合乎“理”,所以那些充满感情色彩的理智议论,也可以进入创作并加以艺术化,创作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是彼此融合,情理合一的。
    (5)要积极调动想象、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段,着重于艺术境界的创造。

  • 第6题:

    简述叶燮的诗歌本原论。


    正确答案: (1)所谓“本原”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或存在依据。叶燮探索诗歌本原,力图阐释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根本问题。
    (2)叶燮首先提出“感触起兴”的原则,认为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来自诗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兴。
    (3)其次他向诗人提出“格物”的要求,强调客观生活对创作主体的作用,要求诗人必须熟悉生活,反映现实。
    (4)叶燮所谓本原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生活尚有距离,在其他地方,他仍无法完全摆脱儒家“宗经”观念的束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叶燮文学创作论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1)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他认为创作必先端正态度,因为创作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他把创作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取材、匠心、文辞,而以基础最为重要。
    (2)叶燮重点探讨了创作的规律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条件及原理。他把“理”、“事”、“情”三者作为审美客体和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而把“才”、“胆”、“识”、“力”作为创作的主观条件,四者之中,以“识”为先。认为客观的“理事情”必须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
    (3)在创作思维规律方面,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认为创作思维具有特殊的规律,不能自然主义地实写生活中的“理事情”,创作思维要以“情”为主,但并不绝对排斥逻辑思维,而是彼此渗透,情理融合,要积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着重于艺术境界的创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叶燮是如何论述诗歌创作中的主客关系的?

    正确答案: (1)从客观的条件说,“理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事”是客观事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这不是指人的主观之情感,而是指事物的状,即特殊的客观属性,也指事物表现出来的个性情态。
    (2)再谈创作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才是指才思才华,是文学家驾驭创作的具体艺术才能。“胆”指作家敢于突破传梳束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识”指文学家对于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辨识能力。“力”则指作家运用形象概括生活的功夫和笔力,以豚其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气魄。
    (3)“理、事、情”是诗歌创作的客观基础,但“理、事、情”必须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4)诗之“理、事、情”与客观的原型有区别,诗中的理、事、情是“虚名”,而水是定位,即“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叶燮论诗歌创作中的思维特点。

    正确答案: 他认为一般的事理人人能言,而诗人应表现是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表时他对诗歌创作所表现的独特内容有所认识。他以杜甫等唐代诗人的名句为例,论述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实质上提示了其夸张、虚拟、想象等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
    他总结道:“唯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像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他对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作了精辟的阐述,深刻地涉及到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叶燮论诗歌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

    正确答案: (1)客观事物:“理、事、情”,主观方面“才、胆、识、力”,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他认为“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事物发生存在的内在规律。“事”,是客观事物依其自身规律产生,体现为客观存在文学描写表现的具体对象。“情”是客观事物千姿百态的状态风貌和生命情趣。是文学形象表现的客观之源、现实依据。三者概括了事物的内丰本质、客观存在和富于生命活力的形态,表明客观事物是有机完整的统一体,因而叶燮要作家全面掌握它们。他说要对事物进行探究,考察事物客观存在,体察事物的神情外貌,才称得上真正把握了客观事物,才能完美地表现他们,创造文学形象。文学创作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他精辟地以理、事、情阐述了客观事物、论述了作家创作的根本在探求理、事、情,这一理论富于唯物色彩,既鲜明地区别了唯心论,又与机械反映论划清了界线。
    (3)作家主观方面他归结出“才胆识力”四个基本要素。才是指用表达作家思想认识和创作的情感内容;胆指敢于思想、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束缚的精神,有些胆略勇气,才能充分施展才华。识指识别能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理、事、情的认识能力,对历代诗歌风格流派的鉴别能力,对创作经验与方法的识别能力。他指出才、胆、识、力四者是相关相联,互相作用的。作为内在的识,外现为才,胆又使才得以扩张,最后要作家的笔力来承担展现。在四者交相为济中,他提出识起着主导作用,处于为先的地位,进而提出胸襟是从事创作的基础,因为识与胸襟即思想、抱负最为紧密,缺少以胸襟为基础,创作出来的诗就是浅薄的,无生气的失败之作。
    (4)他对作家创作主体方面的四个主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表现他对文学创作中发挥作家主观能力性的重视,以这种主导创作活动的重要作用的肯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叶燮表现客观事物的“事、理、情”的观点

    正确答案: 作者指出作诗之本,就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来说,可以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从客观事物而言,理、事、情有自然之物与社会事物的分别,对于自然之物来说,理是物的本质,事是物的存在,情是物的情态。而对于社会事物来说,理是指道理,事是指所发生的事件,情是指人的感情。叶燮虽对二者没有作出分别,但实际上其讼理、事、情是兼有以上两方面的含义的。诗歌虽是抒情的,但并不排除理和事,只不过诗歌所写的是“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要“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这样诗就与文区别开来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叶燮关于形象思维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1)关于创作思维规律的探索是叶燮《原诗》的重要内容,他明确提出了“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的主张,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形象思维”的概念非常接近。
    (2)叶燮认为创作思维与一般逻辑思维不同,具有特殊的规律。
    (3)他要求“泯端倪而离形象”,不是说无需形象,而是说不能自然主义地实写生活中的“理、事情”。
    (4)创作思维要“以情为主”,融化在具体的艺术之中,但“情”必须合乎“理”,所以那些充满感情色彩的理智议论,也可以进入创作并加以艺术化,创作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是彼此融合,情理合一的。
    (5)要积极调动想象、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段,着重于艺术境界的创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叶燮的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


    参考答案:创作方法论

  • 第14题:

    试述叶燮表现客观事物的“事、理、情”的观点
    作者指出作诗之本,就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来说,可以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从客观事物而言,理、事、情有自然之物与社会事物的分别,对于自然之物来说,理是物的本质,事是物的存在,情是物的情态。而对于社会事物来说,理是指道理,事是指所发生的事件,情是指人的感情。叶燮虽对二者没有作出分别,但实际上其讼理、事、情是兼有以上两方面的含义的。诗歌虽是抒情的,但并不排除理和事,只不过诗歌所写的是“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要“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这样诗就与文区别开来了。

  • 第15题:

    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①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地以诗的方式全面地反思社会、历史、人生
    ②更加着力表现生活的美,善于运用美的意象表达抽象的哲理和情思
    ③象征艺术有了新的变化
    ④风格更加朴素自然、内在的激情常与深邃的哲理紧相交融,诗歌语言更加简炼、精辟。

  • 第16题:

    试述叶燮“才、胆、识、力”和“理、事、情”的理论内涵。


    正确答案: 在《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又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1)“理事情”说是从创作客体言,在三要素之中,“理”是事物的本质,“事”是事物的存在,“情”事物的情态。而“文章”即诗歌从根本上说是“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它们都是诗歌要表现的对象,即诗的内容。
    (2)“才胆识力”说是从创作主体言,在四要素当中,“识”是审美判断力;“才”是审美表现力;“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它建立在“识”的基础上,“识明而胆张”,“因无识,故无胆,使笔墨不能自由”;“力”是“才”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中心意旨就是要确立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诗歌创作主体,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独创性主体,才会有诗歌的独创性。从主客体关系上说,才、识、胆、力是表现理、事、情的。这种表现必须要“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要与表现对象的性质特点相符合。

  • 第17题:

    试述叶燮的诗学思想。


    正确答案: 叶燮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对复古模拟和强调发展变化的“正变”说。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变,诗歌也在变,而且“变”总是愈来愈进步的,他说“譬诸地之生木然,《三百篇》则其根,苏、李诗则其萌芽由蘖,建安诗则生长至于拱把,六朝诗有其枝叶,唐诗则枝叶垂荫,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
    二是推崇杜甫、韩愈、苏轼,提倡“温柔敦厚”。
    三是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
    他说“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这是就客体方面而言,理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
    而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这三者又有“气”“总而持之”“条而贯之”,“气”即事物内在生命力,三者依赖“气”而为用。四是论作家的“胸襟”和“才、胆、识、力”。这是就主体而言,才,指作家的才能;胆,指作家的艺术胆略;识,指作家的认识能力;力,指作家的艺术功力和气魄。这四者以“识”为先。最后,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的特点。他认为“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粲然于前者也。”这是说诗歌中的事和理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审美形象表现出来的,对诗歌的审美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 第18题:

    叶燮是如何论述诗歌创作中的主客关系的?


    正确答案:(1)从客观的条件说,“理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事”是客观事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这不是指人的主观之情感,而是指事物的状,即特殊的客观属性,也指事物表现出来的个性情态。
    (2)再谈创作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才是指才思才华,是文学家驾驭创作的具体艺术才能。“胆”指作家敢于突破传梳束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识”指文学家对于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辨识能力。“力”则指作家运用形象概括生活的功夫和笔力,以豚其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气魄。
    (3)“理、事、情”是诗歌创作的客观基础,但“理、事、情”必须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4)诗之“理、事、情”与客观的原型有区别,诗中的理、事、情是“虚名”,而水是定位,即“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叶燮“才、胆、识、力”的诗论

    正确答案: 客观存在的“理、事、情”必须通过诗人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才能产生诗歌。“才”是进行创作的艺术才能,“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胆”是诗人敢想敢言的创造精神“无胆则笔墨畏缩”。“识”是诗人对客观规律和诗歌创作规律的认识,无识则不能取舍,“眼光从无着处,腕力从无惜处”“人言是则是,人言非则非”。“力”是诗人敢于摆脱传统束缚而自成一家的艺术独创性。“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才、胆、识、力”反映着艺术创作活动的各个侧面,四者的关系是互相为济,而以识为先。才和力,出之禀赋,有高下大小之分;识和胆则出之于锻炼,是后天的。识是一种辨别能力,无误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当然不能“为至文以立极”,相反“识明则胆张”胆张则才思流溢,横说竖说,左宜而右有,力是自成一家的表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叶燮“才、胆、识、力”和“理、事、情”的理论内涵。

    正确答案: 在《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又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1)“理事情”说是从创作客体言,在三要素之中,“理”是事物的本质,“事”是事物的存在,“情”事物的情态。而“文章”即诗歌从根本上说是“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它们都是诗歌要表现的对象,即诗的内容。
    (2)“才胆识力”说是从创作主体言,在四要素当中,“识”是审美判断力;“才”是审美表现力;“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它建立在“识”的基础上,“识明而胆张”,“因无识,故无胆,使笔墨不能自由”;“力”是“才”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中心意旨就是要确立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诗歌创作主体,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独创性主体,才会有诗歌的独创性。从主客体关系上说,才、识、胆、力是表现理、事、情的。这种表现必须要“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要与表现对象的性质特点相符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叶燮的诗学思想。

    正确答案: 叶燮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对复古模拟和强调发展变化的“正变”说。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变,诗歌也在变,而且“变”总是愈来愈进步的,他说“譬诸地之生木然,《三百篇》则其根,苏、李诗则其萌芽由蘖,建安诗则生长至于拱把,六朝诗有其枝叶,唐诗则枝叶垂荫,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
    二是推崇杜甫、韩愈、苏轼,提倡“温柔敦厚”。
    三是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
    他说“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这是就客体方面而言,理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
    而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这三者又有“气”“总而持之”“条而贯之”,“气”即事物内在生命力,三者依赖“气”而为用。四是论作家的“胸襟”和“才、胆、识、力”。这是就主体而言,才,指作家的才能;胆,指作家的艺术胆略;识,指作家的认识能力;力,指作家的艺术功力和气魄。这四者以“识”为先。最后,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的特点。他认为“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粲然于前者也。”这是说诗歌中的事和理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审美形象表现出来的,对诗歌的审美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①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地以诗的方式全面地反思社会、历史、人生
    ②更加着力表现生活的美,善于运用美的意象表达抽象的哲理和情思
    ③象征艺术有了新的变化
    ④风格更加朴素自然、内在的激情常与深邃的哲理紧相交融,诗歌语言更加简炼、精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叶燮的诗歌正变论。

    正确答案: (1)叶燮所谓“正变论”,即文学发展论,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
    (2)叶燮严厉地批判了明代以来的认为文学一代不如一代的复古倒退论,说明文学发展和新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他认为随着时代和生活的变化,感触起兴的文学也必然随之而发展。
    (3)他认为文学因时而变、今胜于古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故而提出“时有变而诗因之”的文学发展观,肯定了文学发展是不断变化、发展和创新的,文学之“变”和不可阻挡的。
    (4)叶燮同时指出:文学之“变”不是简单的直线运动,而是采取“递衰递盛”的曲折前进的方式,正变相继,辩证发展。
    (5)叶燮的正变观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他认为文学发展至唐宋而“能事已毕”,此后即重复过去的发展过程,不免自我限制了其文学发展观。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