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晋国
B楚国
C韩国
D卫国
第1题:
两宋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
1、兴文教,既是治国方针的一部分又是其文教政策的核心
2、儒佛道三教并用。
第2题: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第3题:
《大道鲁商》是一部跨越人文和经济两个领域的文献纪录片,全景式地展示了鲁商从古到今诚实守信、仁义和气、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揭示了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这反映了()
第4题:
古即墨邑历经兴衰巨变,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保持了千年之久。
第5题: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记载:东周时,“诸侯兴师不请太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此记载实质上反映了()
第6题:
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
第7题:
分封制与方国制相比()①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朝的方国密切,臣民关系更明确②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④各封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第8题:
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的过程中立有大功,或与周有世代同盟关系的异姓贵族也被分封去建立诸侯国家,继续为周王室效力,下列国家:①齐②鲁③燕④宋,属于异姓诸侯国的是()
第9题:
钱穆认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据此判断以下正确的是()
第10题:
周、宋、鲁
郑、卫、鲁
鲁、宋、楚
郑、卫、楚
第11题: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
教育
第12题:
协从地位
中心地位
主导地位
领导地位
第13题:
1991年洛阳市东周王城战国墓出土的兵器。见证东周时期周王室与吴国交流,它是()。
A.吴王夫差剑
B.越王勾践剑
第14题: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造就了人,人在文化中处于()。
A协从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导地位
D领导地位
第15题:
1991年洛阳市东周王城战国墓出土的兵器。见证东周时期周王室与吴国交流,它是()。
第16题:
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
第17题: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出的本质是()
第18题:
历史学家钱穆形容分封制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其主要含义是()
第19题:
五四运动以后,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是()在语文教学法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第20题:
东周以来,王室文化逐渐下移为侯国文化,并由此形成了三个新的文化中心,分别是()。
第21题:
吴王夫差剑
越王勾践剑
第22题:
晋国
楚国
韩国
卫国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