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在具体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A、研究被试的选择和安排
B、实验处理和因变量的测量的安排
C、被试的不同选择方法
D、实验处理安排在不同的位置,测验因变量的不同方法和次数
第2题:
提高教育实验效度的措施由()
A、被试的选择和安排
B、实验方法的表述
C、实验教师的确定
D、实验程序的控制、测验技术的运用、师生的参与程度和情感倾向
第3题:
下列属于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有()
A.被试的选择和安排
B.实验方法的表述
C.实验教师的确定
D.实验程序的控制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教育实验具有多种分类标准、按照实验进行的场所可以分为()。
A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B确认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C准实验和真实验
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第7题:
随机选配被试,严密操作自变量,全面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是()。
第8题:
对照实验的准实验法与对照实验法区别在于()
第9题:
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控制的实验是()
第10题:
实验条件是由实验者加以设计和引进的,但其背景对于被试来说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这些被试并不知道是在进行实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第11题:
真实验
前实验
准实验
探索性实验
第12题:
第13题:
A.自变量为被试变量
B.控制变量较多
C.在研究中难以实现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D.在研究中可以实现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第14题:
准实验设计是指由了对照参考的组别或被试,也对实验过程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但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进行被试分组的设计,因而还不是真正的标准实验设计,包括的几种设计模式是()。
A、不等控制组设计
B、时间序列设计
C、平衡设计
D、修补法准实验设计
第15题: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 )。
A.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B.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C.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D.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没有运用随机化程序进行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的实验方法称为()
准实验
略
第19题:
误差最大,被有些人称为“非实验设计”的是()
第20题:
看一看进行观察和比较,单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称为()
第21题:
区分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
第22题:
第23题:
前实验
准实验
真实验
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