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教学目标制定的四种取向分别是:普遍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和()。
表现性目标取向
略
第2题:
()是出现最早、较为古老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第3题:
“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
第4题: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包括()。
第5题:
最早、较为古老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是()
第6题:
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作为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
第7题:
表现性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
第8题:
普遍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行为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
第9题:
普遍性
生成性
行为性
表现性
第10题:
普遍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
第11题:
表现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第12题:
普遍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行为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
第13题:
浅析教学目标制定的四种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所谓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依据教育经验、哲学观念、社会政治要求、意识形态来推演出教学活动的目标。这是一种出现最早、较为古老的教学目标取向。该教学目标取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抽象性、概括性、规范性。这些教学目标高度概括了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对人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要求,适用于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领域,能够从宏观上引导教学活动的前进方向,给人们提供判断教学活动质量与效能的最一般性的判断标准。该教学目标取向的缺陷是明显的,如其可行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差,教学目标内容笼统、模糊、随意,难以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直接的指导。
(二)生成性目标取向
所谓生成性目标取向是指教学目标不是在课前可以预先确定好的,而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最好、最合适的教学目标始终在形成中。生成性教学目标取向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试图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始终处于变动之中,以最大化地与学生的当下学习状态和速度保持一致。该目标取向显得有点过于理想化。教学目标毕竟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向,过细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容易束缚教师的创造力和主体性。
(三)行为性目标取向
所谓行为性目标取向是指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强调用精确、具体、可行、可操作的形式来表达教学目标,反映教学活动实施的预期结果和学生身心方面的行为变化。从行为性目标取向的产生背景来看,科学主义、行为主义思潮是其产生的土壤。尤其是受20世纪出现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该目标取向重视对教学活动的结果——学生的行为变化进行准确测量和描述,强调用规范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行为性目标取向的最大特点是精确性、规范性和具体性,从而实现对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为教学实践者提供了较为清晰、明确的奋斗方向,为教学目标向实践的转化提供了一条捷径。该目标取向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其一,人的行为具有复杂性;其二,过度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而不强调发展学生的内在世界。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在教学目标制定时不能局限于给学生设定一个固定的努力方向,而是要考虑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作出的表现。该目标取向由美国课程理论家艾斯纳提出。艾斯纳提出表现性目标取向的意图在于打破教学目标对师生教学行为的控制与束缚,希望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在这一意义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开放的,是能够唤醒、挖掘学生的潜力与潜能的。
略
第14题:
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
第15题:
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缺陷,很容易判断目标是否完成。
第16题: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
第17题:
在教学目标制定时,我们应坚持以()目标取向为参考。
第18题:
以下不属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的是()。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生成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