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什么是上谕?试论述清代谕旨从行文关系、下发途径的角度所作分类。”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从旅游接待的角度,论述蒙古族的民俗。
    (1)蒙古族的形成和分布;蒙古族是北国草原游牧民族,形成于13世纪初。目前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
    (2)蒙古族的宗教:主要信奉喇嘛教,也有少数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各地的喇嘛寺院和敖包是蒙古族每年重要宗教活动的场所。
    (3)蒙古族的服饰:蒙古族传统民族服饰为大襟长袍、腰带和高筒皮靴。男子喜戴蓝、黑色帽子,通常再腰带两边佩挂吃肉用的刀或火镰、鼻烟壶等。女子用红、蓝布缠头,有的地方的女子喜穿坎肩。
    (4)蒙古族的饮食特点:大致有四种,即茶食、粮食、奶食和肉食。其中茶食有淡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之分;炒米,也叫蒙古米,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之一;奶食有食品和饮品之分;肉食以手扒羊肉、全羊大席以及蒙古八珍最为著名。
    (5)蒙古族的社交礼仪:蒙古族是一个非常讲究礼貌的民族。“长者为尊西为大,敬烟敬酒献哈达”即是蒙古族人民礼貌好客的真实写照。同时蒙古族还有一些不成文的禁忌和规矩,如忌用碗再水缸、锅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等。
    (6)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以春节为上节,农历正月或六月举行的麦德尔节是其宗教节日,农历七、八月间的那达慕大会是其盛大的传统节日。此外,部分地方农历八月末的马奶节和农历四月初二的鲁班节亦十分著名。

  • 第2题:

    试从市场的角度论述受众与媒介的关系。
    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即,把受众看做是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受众即市场”)。
    其关系是:
    (1)大众传播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2)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受众)的各种需求。
    (3)各传媒机构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是消费者(受众)。

  • 第3题:

    试从“城堡意象的朦胧性”的角度论述城堡的多解性。


    正确答案: 《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解释的作品,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出发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同一研究方法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这种多重解释,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对《城堡》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
    神学观点:虽然都是持神学观点,但他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1)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
    2)以城堡比喻神,然而K的种种行经都是旨在反对这种现有秩序,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
    3)城堡根本不代表神,假若城堡里有神,这也是一位躲藏起来不见人的神。
    4)K处于基督教义上的信与不信之间,代表没有神可以依赖的人类的悲哀。
    5)K的处境就是犹太教、犹太人的处境,一切的努力在于得到非犹太世界的承认。
    心理学观点: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自由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真实的外在反映。
    存在主义观点: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和存在的自由,他徒劳地努力,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社会学观点: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者罪行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同样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1)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通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普遍的困境,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益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积极向上的文艺观。2)《城堡》中描写的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在社会主义世界中也有现实主义,并且K努力克服自己的处境,要求自己的权利,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形而上学的观点:
    1)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城堡的一切出自善意,由于K不了解城堡而不能真正认识它。
    3)K的目标不明确,他只是为了寻求而寻求,而寻求是必要的,需求可以显出生命的强力,可以显出人格的力量。
    实证主义观点: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等等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结合生平从其他研究入手,认为K寻找的是现实生活的稳定。
    有论者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本质在于问题的提出而不在于答案的获得,因此,对于卡夫卡的作品就得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这些作品能解释吗?”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城堡》是没有最终的主题和答案的,或者也可以说,对于它的解释是无止境的,卡夫卡对城堡的描写策略是想把它塑造成既真实又虚无飘渺的意象,一个迷宫般的存在,这是一段具有隐喻和象征色彩的文字,提示着城堡的无法企及和无从认知。它是一个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主题级的意象,同时也使小说成为一个解释的迷宫。这使小说有着复义性的特征。
    《城堡》的多解性是由小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1)“城堡”的意象的朦胧性。它既像一个真实的存在,又不像一个真实的存在。
    2)K进入“城堡”的过程的朦胧性。它既像真实的过程,又不像真实的过程。
    “城堡”的意象是朦胧的,不确定的。K首次到村子时,天已经很晚了。“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巨大城堡的存在。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缥缈的空间。”第二天天亮后,K终于看到了城堡。“从远处看,城堡大体符合K的预想。它既不是一座古老的骑士城堡,也不是一座新的豪华府邸,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由几幢两层楼房和许多鳞次栉比的低矮建筑物组成”;“可是当他走近的时候,城堡却使他失望,原来它只是一个相当简陋的小市镇,由许多村舍汇集而成,惟一的特色就是也许一切都是用石头建造的,可是墙上的石灰早已剥落,石头似乎也摇摇欲坠。”而这破烂不堪的城堡里,住的却是高不可攀的达官贵人。这些描写都使人感到城堡是个巨大的幻象。
    K.企图进入城堡的过程也是亦真亦幻的。K先是花了一天的时间在冰天雪地里跋涉,但最终非没有到达看似近在咫尺的城堡,反而离它越来越远。并且这一天的长度也真假难辨:因为天黑了,所以K认为自己已经出来一天了,但仔细想想好象才出来一两个小时。此后,K放弃了很快进入城堡的念头,在村子里住下来,开始进行长时间的努力。他吃苦耐劳,不惜做杂役,讨好每一个人,甚至去勾引CC伯爵身边的克拉姆部长的情人,但这一切都失败了。他想通过部长身边的送信人巴纳巴斯接近部长,但后来才知道巴纳巴斯也没有见过部长本人。他勾引部长的情妇是为了进入城堡,没想到竟得罪了部长,断绝了与城堡的一切联系。城堡就在眼前,它剥落的石灰、摇摇欲坠的石头甚至清晰可见,并且它没有警卫看守,但K却穷其智慧和精力而不能进入。城堡的可望而不可即,进入城堡的荒诞的、具有巨大象征意义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除了K想方设法进入城堡这条主线以外,环境描写、其他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故事也是荒诞不经的。城堡的虚幻、进入城堡的离奇古怪的情节、神秘莫测的人物都使《城堡》成为一座解释的迷宫。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信仰来理解“城堡”,赋予它不同的意义。

  • 第4题:

    简述从行文的角度对公文的分类。


    正确答案: 从行文方向的角度可将公文分为:
    (1)上行文,即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领导、指导机关报送的公文。
    (2)平行文,即同级机关或不像隶属的机关之间往来的公文。
    (3)下行文,即上级领导、指导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

  • 第5题:

    简述报告的三大类型;以及一般报告从行文动因、写作角度所作的区分。


    正确答案: 现行工作中的报告,出现众多分支,形成一般报告、专门报告、专用报告三大类型。
    一般报告,就行文动因角度区分主要包括五种:
    (1)知照报告:是根据报告制度,依据隶属关系,主动向上级所作的报告。
    (2)上复报告:是根据上级的布置、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报告。
    (3)报送报告:是向上级报送文件、资料、物件时,随件附送的简要说明的文字报告。
    (4)送审报告:以报送领导机关、法定会议或其他审议机关审查为直接目的。
    (5)建议报告:用于就相关事项提出意见或建议,供上级考虑、采纳。
    就公文写作角度区分:
    (1)从内容范围,可分为综合报告、专题报告。
    (2)从内容性质,分为情况报告、工作报告。
    (3)从所处阶段辨析,分为进展报告、总结报告。

  • 第6题:

    试从聚合物性能和熔喷工艺角度,论述获得超细纤维的途径与规律。


    正确答案:熔喷工艺中,从模头喷丝孔挤出的熔体细流发生膨化胀大的同时,受到两侧高速热空气流的牵伸,处于粘流态的熔体细流被迅速拉细。同时,两侧的室温空气掺入牵伸热空气流,使熔体细流冷却固化成形,形成超细纤维。

  • 第7题:

    问答题
    从精算角度论述什么是数据。

    正确答案:
    (l)用于推理、讨论和计算的实际信息,数据应该是丰富的、易于获得的;
    (2)是由某些读出装置或者组织机构输出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有用的、无关的和多余的,必须经过相应的处理使其具有意义;
    (3)是数值形式的信息,可以进行数字转换和处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从聚合物性能和熔喷工艺角度,论述获得超细纤维的途径与规律。

    正确答案: 熔喷工艺中,从模头喷丝孔挤出的熔体细流发生膨化胀大的同时,受到两侧高速热空气流的牵伸,处于粘流态的熔体细流被迅速拉细。同时,两侧的室温空气掺入牵伸热空气流,使熔体细流冷却固化成形,形成超细纤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从文献的内容特征进行文献检索的途径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正确答案: 分类途径是根据文献资料所属学科(专业)类别来进行查找文献的途径。
    分类途径的优点是分类体系能反映学科之间的派生、从属和平行关系,收录在同一类号下的文献,在内容上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能满足学科的族性检索要求。除此之外,还容易放宽或缩小检索范围。扩大检索范围,可取上位类或同时取几个平行类;缩小检索范围,可取专指的下位类。其缺点是由于分类法需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随时修改和补充类目,难以反映新兴学科的内容。另外,不易查全多学科综合性的文献。在分类检索途径中,一篇文献只能归入一个学科类目下,在查检某学科文献时,就会漏检与此有关的综合性文献。
    主题词是一种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名词术语,即一种规范化的语言。其主要是对一个概念的同义词、近义词及拼法变异词等适当归并,以保证词语与概念的唯一对应。同时对主题词可以分别用副主题词和说明语加以多级限制和组配,从而使文献的标识更加具体,内容提示更加充分。主题途径的优点是以主题词为检索标识,概念明确,专指性强,能够满足特性检索要求。凡是分散在各个类目中的与所查主题相关的文献,都能检索出来。对于发展中的新学科文献,只要标出新主题词,不论文献归到哪个类目,都能检索出来。因此,能够满足新学科文献的检索要求。主题途径的缺点是不适应范围大、内容广、多主题的文献检索,相对来说查全率较低。另一方面,各个学科均有各自的主题词表,标引规则也不统一。因此,在检索时,要弄清检索工具所用的主题词表及有关文献的标引规则。使用主题途径检索,首先根据课题内容利用检索工具的主题指南或主题词表选主题词。
    关键词是一种未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名词术语,即一种将出现在文献标题、文摘、正文中,对表征文献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那些具有关键性的自然语言抽取出来作为关键词语言。关键词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因为其无需对名词术语进行加工处理,因而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编制索引方便、快速,很适合用计算机自动编排与检索。同时关键词语言用户容易掌握,比较简单方便。但因关键词之间没有语法关系,而且由于没有规范,可能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同义词、近义词来标示文献主体,因此容易造成漏检和误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从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两者关系的角度,论述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

    正确答案: 1.首先,劳动合同关系与民事合同关系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区别:
    (1)民事合同关系的双方主体可以是各种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而劳动合同关系的双方主体必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2)民事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为完全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没有隶属性;而劳动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则既有平等性,又有隶属性。
    (3)民事合同关系在通常情形下要么是财产关系,要么是人身关系,一般不能是二者的统一体;而劳动合同关系则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性质。这也就意味着在原有的民事合同体系内,确实已难以包容与民事合同具有不同特征的劳动合同。
    其次,以强调“意思自治”、形式平等为基本特征的民事合同,其订立和履行方式等均难以改变劳动者在现实劳动关系中的弱者身份,难以实现追求实质平等、体现“社会妥当性”等全新的法治社会价值目标。于是,国家动用公权力介入并干预原先属于私法自治范畴的劳动合同领域,以保护弱者权益,践行“社会正义”的法治理念。国家这种公权力的介入和干预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有:
    (1)发布实施劳动基准(最低劳动标准)。
    (2)颁布实施强行性规范。
    (3)一定范围内用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在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直接分配权利和义务。
    (4)实施劳动监察。
    总之,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只有在不与劳动基准和强行性规范相抵触的情形下,始受到法律的肯定性评价及其相应的保护。由此可见,劳动合同已不是一种完全私法意义上的合同,而是一种在“契约自由”原则基础上渗透了国家公权力必要干预的、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合同。这种干预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身份,在劳动法的“劳动者权利本位、用人单位义务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劳动关系的具体平等、结果平等和实质平等,使双方的利益格局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当然,并不能否认,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有着极为紧密的渊源关系,民事合同的一些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仍然可以在劳动合同制度中得以适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A

    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

    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

    “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

    “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上谕?试论述清代谕旨从行文关系、下发途径的角度所作分类。

    正确答案: 上谕,是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用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上”为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
    清代上谕,可从多角度加以分类,并各有各目。
    第一,从行问关系辨析:(1)凡特降的(由皇帝主动发问或收文者未奏请),谓之“谕”;(2)因臣工所请而降的(属答复性被动行文,下达原奏请者),称为“旨”。两者合称谕旨。
    第二,从下发途径辨析:(1)凡交内阁发抄下达的,称“明发上谕”);
    (2)凡不交内阁发抄,由军机大臣直接封发的,称“寄信谕旨”,地方官府则称廷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上谕凡由内阁下达者,称明发谕旨;由军机大臣直接封发者称(),地方官府则称廷寄。
    寄信谕旨

  • 第14题:

    试从传播范围和传播空间的角度论述广播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从传播范围和传播空间上比较——比报纸多了覆盖,比网络少了空间。
    一、比较优势
    1、广播的覆盖极广,它通过无线电波传播,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电波所及都是它的覆盖范围。
    2、广播的收听方便,只要拥有一个收音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一定频段电波收听(当然还有有线喇叭等扬声器接收装置)。
    3、广播比其他媒介更适合于大众传播。广播的传播不受听众文化程度的限制,无论识不识字,文化水平是高还是低,只要听觉正常,都可以收听广播。
    二、比较劣势
    1、广播媒介的容量与其他媒体相比受到很大限制。
    2、广播的声音版面容量有限。
    3、广播听众收听渠道的容量也有一定的限制。

  • 第15题:

    论述从文献的内容特征进行文献检索的途径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正确答案: 分类途径是根据文献资料所属学科(专业)类别来进行查找文献的途径。
    分类途径的优点是分类体系能反映学科之间的派生、从属和平行关系,收录在同一类号下的文献,在内容上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能满足学科的族性检索要求。除此之外,还容易放宽或缩小检索范围。扩大检索范围,可取上位类或同时取几个平行类;缩小检索范围,可取专指的下位类。其缺点是由于分类法需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随时修改和补充类目,难以反映新兴学科的内容。另外,不易查全多学科综合性的文献。在分类检索途径中,一篇文献只能归入一个学科类目下,在查检某学科文献时,就会漏检与此有关的综合性文献。
    主题词是一种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名词术语,即一种规范化的语言。其主要是对一个概念的同义词、近义词及拼法变异词等适当归并,以保证词语与概念的唯一对应。同时对主题词可以分别用副主题词和说明语加以多级限制和组配,从而使文献的标识更加具体,内容提示更加充分。主题途径的优点是以主题词为检索标识,概念明确,专指性强,能够满足特性检索要求。凡是分散在各个类目中的与所查主题相关的文献,都能检索出来。对于发展中的新学科文献,只要标出新主题词,不论文献归到哪个类目,都能检索出来。因此,能够满足新学科文献的检索要求。主题途径的缺点是不适应范围大、内容广、多主题的文献检索,相对来说查全率较低。另一方面,各个学科均有各自的主题词表,标引规则也不统一。因此,在检索时,要弄清检索工具所用的主题词表及有关文献的标引规则。使用主题途径检索,首先根据课题内容利用检索工具的主题指南或主题词表选主题词。
    关键词是一种未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名词术语,即一种将出现在文献标题、文摘、正文中,对表征文献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那些具有关键性的自然语言抽取出来作为关键词语言。关键词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因为其无需对名词术语进行加工处理,因而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编制索引方便、快速,很适合用计算机自动编排与检索。同时关键词语言用户容易掌握,比较简单方便。但因关键词之间没有语法关系,而且由于没有规范,可能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同义词、近义词来标示文献主体,因此容易造成漏检和误检。

  • 第16题:

    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 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 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试从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两者关系的角度,论述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


    正确答案:1.首先,劳动合同关系与民事合同关系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区别:
    (1)民事合同关系的双方主体可以是各种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而劳动合同关系的双方主体必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2)民事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为完全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没有隶属性;而劳动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则既有平等性,又有隶属性。
    (3)民事合同关系在通常情形下要么是财产关系,要么是人身关系,一般不能是二者的统一体;而劳动合同关系则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性质。这也就意味着在原有的民事合同体系内,确实已难以包容与民事合同具有不同特征的劳动合同。
    其次,以强调“意思自治”、形式平等为基本特征的民事合同,其订立和履行方式等均难以改变劳动者在现实劳动关系中的弱者身份,难以实现追求实质平等、体现“社会妥当性”等全新的法治社会价值目标。于是,国家动用公权力介入并干预原先属于私法自治范畴的劳动合同领域,以保护弱者权益,践行“社会正义”的法治理念。国家这种公权力的介入和干预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有:
    (1)发布实施劳动基准(最低劳动标准)。
    (2)颁布实施强行性规范。
    (3)一定范围内用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在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直接分配权利和义务。
    (4)实施劳动监察。
    总之,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只有在不与劳动基准和强行性规范相抵触的情形下,始受到法律的肯定性评价及其相应的保护。由此可见,劳动合同已不是一种完全私法意义上的合同,而是一种在“契约自由”原则基础上渗透了国家公权力必要干预的、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合同。这种干预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身份,在劳动法的“劳动者权利本位、用人单位义务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劳动关系的具体平等、结果平等和实质平等,使双方的利益格局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当然,并不能否认,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有着极为紧密的渊源关系,民事合同的一些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仍然可以在劳动合同制度中得以适用。

  • 第18题:

    关于Web of Science的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跨学科、精选内容,可以进行引文检索
    • B、增加了分析、跟踪、写作和管理功能
    • C、从文献相互关系的角度,提供新的检索途径
    • D、从著者、标题、分类等角度提供检索途径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问答题
    试从市场的角度论述受众与媒介的关系。

    正确答案: 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一、把受众看做是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之上的:
    1、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2、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换句话说,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3、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
    二、“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播媒介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牲、商品性和竞争性;同时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点。但是这个概念并不完美,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这种观点容易把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传播媒介负责提供商品,受众只能在被提供的商品范围里进行选择。对媒介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营销使受众接受这些商品,而对受众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钱花出去。本来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
    2、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一一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播媒介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3、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因为在受众看来,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从旅游接待的角度,论述蒙古族的民俗。

    正确答案: (1)蒙古族的形成和分布;蒙古族是北国草原游牧民族,形成于13世纪初。目前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
    (2)蒙古族的宗教:主要信奉喇嘛教,也有少数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各地的喇嘛寺院和敖包是蒙古族每年重要宗教活动的场所。
    (3)蒙古族的服饰:蒙古族传统民族服饰为大襟长袍、腰带和高筒皮靴。男子喜戴蓝、黑色帽子,通常再腰带两边佩挂吃肉用的刀或火镰、鼻烟壶等。女子用红、蓝布缠头,有的地方的女子喜穿坎肩。
    (4)蒙古族的饮食特点:大致有四种,即茶食、粮食、奶食和肉食。其中茶食有淡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之分;炒米,也叫蒙古米,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之一;奶食有食品和饮品之分;肉食以手扒羊肉、全羊大席以及蒙古八珍最为著名。
    (5)蒙古族的社交礼仪:蒙古族是一个非常讲究礼貌的民族。“长者为尊西为大,敬烟敬酒献哈达”即是蒙古族人民礼貌好客的真实写照。同时蒙古族还有一些不成文的禁忌和规矩,如忌用碗再水缸、锅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等。
    (6)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以春节为上节,农历正月或六月举行的麦德尔节是其宗教节日,农历七、八月间的那达慕大会是其盛大的传统节日。此外,部分地方农历八月末的马奶节和农历四月初二的鲁班节亦十分著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从“城堡意象的朦胧性”的角度论述城堡的多解性。

    正确答案: 《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解释的作品,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出发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同一研究方法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这种多重解释,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对《城堡》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
    神学观点:虽然都是持神学观点,但他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1)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
    2)以城堡比喻神,然而K的种种行经都是旨在反对这种现有秩序,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
    3)城堡根本不代表神,假若城堡里有神,这也是一位躲藏起来不见人的神。
    4)K处于基督教义上的信与不信之间,代表没有神可以依赖的人类的悲哀。
    5)K的处境就是犹太教、犹太人的处境,一切的努力在于得到非犹太世界的承认。
    心理学观点: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自由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真实的外在反映。
    存在主义观点: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和存在的自由,他徒劳地努力,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社会学观点: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者罪行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同样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1)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通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普遍的困境,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益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积极向上的文艺观。2)《城堡》中描写的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在社会主义世界中也有现实主义,并且K努力克服自己的处境,要求自己的权利,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形而上学的观点:
    1)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城堡的一切出自善意,由于K不了解城堡而不能真正认识它。
    3)K的目标不明确,他只是为了寻求而寻求,而寻求是必要的,需求可以显出生命的强力,可以显出人格的力量。
    实证主义观点: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等等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结合生平从其他研究入手,认为K寻找的是现实生活的稳定。
    有论者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本质在于问题的提出而不在于答案的获得,因此,对于卡夫卡的作品就得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这些作品能解释吗?”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城堡》是没有最终的主题和答案的,或者也可以说,对于它的解释是无止境的,卡夫卡对城堡的描写策略是想把它塑造成既真实又虚无飘渺的意象,一个迷宫般的存在,这是一段具有隐喻和象征色彩的文字,提示着城堡的无法企及和无从认知。它是一个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主题级的意象,同时也使小说成为一个解释的迷宫。这使小说有着复义性的特征。
    《城堡》的多解性是由小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1)“城堡”的意象的朦胧性。它既像一个真实的存在,又不像一个真实的存在。
    2)K进入“城堡”的过程的朦胧性。它既像真实的过程,又不像真实的过程。
    “城堡”的意象是朦胧的,不确定的。K首次到村子时,天已经很晚了。“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巨大城堡的存在。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缥缈的空间。”第二天天亮后,K终于看到了城堡。“从远处看,城堡大体符合K的预想。它既不是一座古老的骑士城堡,也不是一座新的豪华府邸,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由几幢两层楼房和许多鳞次栉比的低矮建筑物组成”;“可是当他走近的时候,城堡却使他失望,原来它只是一个相当简陋的小市镇,由许多村舍汇集而成,惟一的特色就是也许一切都是用石头建造的,可是墙上的石灰早已剥落,石头似乎也摇摇欲坠。”而这破烂不堪的城堡里,住的却是高不可攀的达官贵人。这些描写都使人感到城堡是个巨大的幻象。
    K.企图进入城堡的过程也是亦真亦幻的。K先是花了一天的时间在冰天雪地里跋涉,但最终非没有到达看似近在咫尺的城堡,反而离它越来越远。并且这一天的长度也真假难辨:因为天黑了,所以K认为自己已经出来一天了,但仔细想想好象才出来一两个小时。此后,K放弃了很快进入城堡的念头,在村子里住下来,开始进行长时间的努力。他吃苦耐劳,不惜做杂役,讨好每一个人,甚至去勾引CC伯爵身边的克拉姆部长的情人,但这一切都失败了。他想通过部长身边的送信人巴纳巴斯接近部长,但后来才知道巴纳巴斯也没有见过部长本人。他勾引部长的情妇是为了进入城堡,没想到竟得罪了部长,断绝了与城堡的一切联系。城堡就在眼前,它剥落的石灰、摇摇欲坠的石头甚至清晰可见,并且它没有警卫看守,但K却穷其智慧和精力而不能进入。城堡的可望而不可即,进入城堡的荒诞的、具有巨大象征意义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除了K想方设法进入城堡这条主线以外,环境描写、其他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故事也是荒诞不经的。城堡的虚幻、进入城堡的离奇古怪的情节、神秘莫测的人物都使《城堡》成为一座解释的迷宫。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信仰来理解“城堡”,赋予它不同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报告的三大类型;以及一般报告从行文动因、写作角度所作的区分。

    正确答案: 现行工作中的报告,出现众多分支,形成一般报告、专门报告、专用报告三大类型。
    一般报告,就行文动因角度区分主要包括五种:
    (1)知照报告:是根据报告制度,依据隶属关系,主动向上级所作的报告。
    (2)上复报告:是根据上级的布置、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报告。
    (3)报送报告:是向上级报送文件、资料、物件时,随件附送的简要说明的文字报告。
    (4)送审报告:以报送领导机关、法定会议或其他审议机关审查为直接目的。
    (5)建议报告:用于就相关事项提出意见或建议,供上级考虑、采纳。
    就公文写作角度区分:
    (1)从内容范围,可分为综合报告、专题报告。
    (2)从内容性质,分为情况报告、工作报告。
    (3)从所处阶段辨析,分为进展报告、总结报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从行文的角度对公文的分类。

    正确答案: 从行文方向的角度可将公文分为:
    (1)上行文,即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领导、指导机关报送的公文。
    (2)平行文,即同级机关或不像隶属的机关之间往来的公文。
    (3)下行文,即上级领导、指导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