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元代“旨”这一文种的使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元代皇后颁下的文书称为()

    A.宣命

    B.敕牒

    C.懿旨

    D.令旨


    参考答案:C

  • 第2题:

    在唐朝,作为特殊的准君命文种,皇太子颁下之文称为()。

    A

    B

    C令书

    D令旨


    C

  • 第3题:

    处理日常工作中的一般事务性问题,不宜使用"意见"这一文种。

    A

    B



  • 第4题:

    两宋时期,是牒这一古老文种()、()、()的关键。


    正确答案:分支;繁衍;解析

  • 第5题:

    简述文种演化的原因


    正确答案: (1)演化的主观原因。就文种自身而言,同一类行文关系或方向上的各相近文种:设置数量,多、寡不一;分工程度,精、粗有异;对实际公务活动的适应性能,强、弱悬殊。
    (2)演化的客观原因。就文种所适应的外部环境而言,实际公务需要发生变化,行文实践取得创造性发展,在客观上构成对既定文种规范的冲击。

  • 第6题:

    元代皇太子及诸王向下行文,用()

    • A、令
    • B、诏书
    • C、册书
    • D、令旨

    正确答案:D

  • 第7题:

    简述元代绘画。


    正确答案: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钱选诸法俱善,作品多描绘古代高人隐士或故乡山水,用笔质朴,稚拙而意境脱俗,善画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并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具有一种生拙之趣,"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的画清逸眷秀,不随时趣,特立独行。高克恭变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了浑穆秀润的独特风格,而其造诣精绝,笔法雄厚,富有生意,善作山水,墨竹.在元初与赵孟頫、钱选并驱。而尤以善画鞍马,人物,山水,花鸟,竹石--水墨,工笔青绿,写意兼施的赵孟頫最是全面,实乃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师与多面手,他在绘画上尚古,倡导向唐宋学习,常以"不愧唐人""粗有古意"自许,对后世许多的画家影响很深.元代中后期,崛起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四大家。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 第8题:

    通知的标题一般不单独使用()这一因素。

    • A、发文机关
    • B、主送机关
    • C、事由
    • D、文种

    正确答案:D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自然英旨(直寻)说。

    正确答案: 钟嵘在《诗品》中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诗歌以抒情为主一切防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示异议,他说观古今性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既不假借用典用事,直接写景抒情,他希望改变‚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某市市政公司因市区道路改造,告知周边居民注意出行线路。可以使用“公告”这一文种。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元代皇后颁下的文书称为()
    A

    宣命

    B

    敕牒

    C

    懿旨

    D

    令旨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在唐朝,作为特殊的准君命文种,皇太子颁下之文称为()。
    A

    B

    C

    令书

    D

    令旨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民国时期令文种的设置。阐述令体文种所经历的两方面变化、四次重要变动及其特色,以及这一演变在公文学上的启示。
    令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的下行文种。
    民国时期“令”文种之始设。1912年1月26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发《公文程式》,规定令的用途为:“上级公署职员行用于下级公署职员”;“公署职员行用于人民”。把“令”设置为普遍运用的下行文种。
    此后令文种经历了两个方面变化:其一是运用领域的变化:由既用于上对下又用于官对民演变为只用于上级对下级。其二是种类的变化:依据令的各项用途,被解析为若干文种;再逐渐归并、简化。
    第二方面演化过程,又着重体现于四次重要变动。 第一次重要变动。袁世凯北京政府把封建等级观念揉入公文文种设置,依据作者等级和用途类型,将“令”这一文种分解为七个文种:
    (1)大总统令:由大总统用于公布法律、教令、国际条约、预算及任免官员等。
    (2)院令:由国务总理使用。
    (3)部令:由各部总长使用。
    (4)委任令:用于上级官对下级官有所差委。
    (5)训令:用于上级官对下级官有所指挥。
    (6)指令:用于上级官对下级官因呈请而有所指挥。
    (7)处分令:用于行政各官署对于特定人民,就特定事项做出安排。
    袁世凯北京政府解析“令”文种的实质,就前三种而言,是对辛亥革命的反动;就后四种而言,体现了行政实践对公文文种所提出的扩张要求。
    第二次重要变动。1914年5月26口,袁世凯为适应推进复辟帝制的政治准备之需要,在同日发布的三个公文程式中,对令体公文文种再度作出重大改变:
    (1)把“大总统令”一种公文,解析为“大总统策令”、“大总统申令”、“大总统告令”、“大总统批令”四种。以突出大总统的特殊地位,以及由大总统直接控制、指挥各部政务之需要。
    (2)将原“院令”,改造为“封寄”、“交片”两种公文,以适应取消国务院、设置大总统政事堂之需要。
    (3)将“部令”、“委任令”、“训令”合并为“饬(chi)”一种公文。用于上级官署或职官,对于下级官署或职官有所指挥、监督、委任。
    (4)将“指令”、“处分令”的用途合并进“批”,用于上级官署或职官对于下级官署或职官,及官署对于人民陈请的准驳。
    这次改变的特点有二:第一,将原“大总统令“和”院令”三种公文,改设为大总统及大总统政事堂使用的六种公文。第二,明确了“伤”与“批”的用途和相互区分。(饬为上级对下级主动行文;批为上级对下级的被动行文;饬不仅用于有隶属关系的上级对下级;还用于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高级别官署和官员对低级别官署、官员;批兼用于上级对下级,官对民。 第三次重要变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于1916年7月29日公布《公文程式》,将令体公文大体恢复到1912年11月的(即第一次变动后的)状况。细微差别是,“部令”扩大为“各部院令”,取消了“处分令”。这时的令体公文设为六种:大总统令、国务院令、各部院令、委任令、训令、指令。
    这一格局,可看对于北洋政府前期在令体公文设置上的反动逆流,这时有所退潮。 第四次重要变动。1927年8月13日,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布《公文程式条例》,完成了民国时期令体公文的归并、收缩。
    (1)将“大总统令”、“院令”、“部令”合并为“令”一种公文。用于公布法令、任免官史、有所指挥。
    (2)将“委任令”合并进“训令”。从而使训令用于长官对于所属官吏有所谕饬或差委。
    (3)沿前设置“指令”,用于长官对于所属官吏因呈请而有所指示。其后,1928年、1942年的《公文程式》,对令体文种均如此设置。 可以这样认为:这一设置格局,消除了北洋政府依发文者特定级别设置文种的封建等级观念。既维护了辛亥革命中南京临时政府重视依行移方向设置文种的原则;又批判地继承了袁世凯北京政府初期依用途适当区分的合理因素。前者表现为“令”的归并;后者体现于“训令”与“指令”的分工:上级主动发文用训令,上级被动发文用指令。
    民国时期令体公文的演化说明:
    (1)公文文种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求随着政务实践的需要而演变。
    (2)公文文种演化受内在规律制约。这就是,由行政实施体系所决定的行文关系和行移属性;由实际政务活动所决定的公文用途类型。
    (3)违背客观实际需要的一时人为因素,经不起历史考验。

  • 第14题:

    简述自然英旨(直寻)说。
    钟嵘在《诗品》中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诗歌以抒情为主一切防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示异议,他说观古今性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既不假借用典用事,直接写景抒情,他希望改变‚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 第15题:

    元代皇后颁下的文书称为()

    • A、宣命
    • B、敕牒
    • C、懿旨
    • D、令旨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简述元代的墓葬的特点


    正确答案: 元代蒙古贵族的墓葬:发现甚少,仅一例,为镶黄旗宝格都勿拉苏木哈沙图嘎查,出土物品有金、铜器及各类丝织品。按元代风俗皇帝及蒙古宗室大贵族及宗室大贵族们每年在都城外设坛祭祀,正兰蓝羊群庙现存祭祀遗址一处。
    元代汉族官僚地主的墓葬:以砖室墓为主,以埋葬尸体或火葬骨灰的方式都有,而前者多于后者,随葬品都不多。富贵者的墓室内绘有壁画,如赤峰市三眼井、元宝山壁画墓、凉城县后德胜村壁画墓。一般庶民百姓的葬式也分两种:埋葬尸体或火葬骨灰,但墓室的大小程度均小于贵族。在正蓝旗元上都的砧子山周围,分布有数百座元代坟茔,以贫富贵贱的不同,坟茔大小也不等,这就是所称的元代汉族丛葬区。
    元代景教徒的墓地:除在汪古部封地内大量发现外,在清水河县土沟子、多伦县干泡子、赤峰市郊城子乡元代松州城北都有其遗迹。元代伊斯兰教墓葬:遗址及遗物除额济纳旗黑城元亦隽乃路城址外,西南角经数百年风沙侵蚀(今穆斯林墓地上)的拱北依然屹立,其附近有200余座信徒墓葬;宁城县大明城元大宁路城西北,也发现有其教墓地用的墓顶石等遗物。

  • 第17题:

    处理日常工作中的一般事务性问题,不宜使用"意见"这一文种。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有权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政机关可以使用命令这一文种进行发布相关的法规和规章。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在我国,各级机关组织在提请会议审议事项时,都可以使用“议案”这一文种。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判断题
    处理日常工作中的一般事务性问题,不宜使用"意见"这一文种。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元代“旨”这一文种的使用。

    正确答案: 圣旨:元朝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公文。
    皇帝、皇后(懿旨)。太子(令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民国时期令文种的设置。阐述令体文种所经历的两方面变化、四次重要变动及其特色,以及这一演变在公文学上的启示。

    正确答案: 令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的下行文种。
    民国时期“令”文种之始设。1912年1月26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发《公文程式》,规定令的用途为:“上级公署职员行用于下级公署职员”;“公署职员行用于人民”。把“令”设置为普遍运用的下行文种。
    此后令文种经历了两个方面变化:其一是运用领域的变化:由既用于上对下又用于官对民演变为只用于上级对下级。其二是种类的变化:依据令的各项用途,被解析为若干文种;再逐渐归并、简化。
    第二方面演化过程,又着重体现于四次重要变动。 第一次重要变动。袁世凯北京政府把封建等级观念揉入公文文种设置,依据作者等级和用途类型,将“令”这一文种分解为七个文种:
    (1)大总统令:由大总统用于公布法律、教令、国际条约、预算及任免官员等。
    (2)院令:由国务总理使用。
    (3)部令:由各部总长使用。
    (4)委任令:用于上级官对下级官有所差委。
    (5)训令:用于上级官对下级官有所指挥。
    (6)指令:用于上级官对下级官因呈请而有所指挥。
    (7)处分令:用于行政各官署对于特定人民,就特定事项做出安排。
    袁世凯北京政府解析“令”文种的实质,就前三种而言,是对辛亥革命的反动;就后四种而言,体现了行政实践对公文文种所提出的扩张要求。
    第二次重要变动。1914年5月26口,袁世凯为适应推进复辟帝制的政治准备之需要,在同日发布的三个公文程式中,对令体公文文种再度作出重大改变:
    (1)把“大总统令”一种公文,解析为“大总统策令”、“大总统申令”、“大总统告令”、“大总统批令”四种。以突出大总统的特殊地位,以及由大总统直接控制、指挥各部政务之需要。
    (2)将原“院令”,改造为“封寄”、“交片”两种公文,以适应取消国务院、设置大总统政事堂之需要。
    (3)将“部令”、“委任令”、“训令”合并为“饬(chi)”一种公文。用于上级官署或职官,对于下级官署或职官有所指挥、监督、委任。
    (4)将“指令”、“处分令”的用途合并进“批”,用于上级官署或职官对于下级官署或职官,及官署对于人民陈请的准驳。
    这次改变的特点有二:第一,将原“大总统令“和”院令”三种公文,改设为大总统及大总统政事堂使用的六种公文。第二,明确了“伤”与“批”的用途和相互区分。(饬为上级对下级主动行文;批为上级对下级的被动行文;饬不仅用于有隶属关系的上级对下级;还用于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高级别官署和官员对低级别官署、官员;批兼用于上级对下级,官对民。 第三次重要变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于1916年7月29日公布《公文程式》,将令体公文大体恢复到1912年11月的(即第一次变动后的)状况。细微差别是,“部令”扩大为“各部院令”,取消了“处分令”。这时的令体公文设为六种:大总统令、国务院令、各部院令、委任令、训令、指令。
    这一格局,可看对于北洋政府前期在令体公文设置上的反动逆流,这时有所退潮。 第四次重要变动。1927年8月13日,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布《公文程式条例》,完成了民国时期令体公文的归并、收缩。
    (1)将“大总统令”、“院令”、“部令”合并为“令”一种公文。用于公布法令、任免官史、有所指挥。
    (2)将“委任令”合并进“训令”。从而使训令用于长官对于所属官吏有所谕饬或差委。
    (3)沿前设置“指令”,用于长官对于所属官吏因呈请而有所指示。其后,1928年、1942年的《公文程式》,对令体文种均如此设置。 可以这样认为:这一设置格局,消除了北洋政府依发文者特定级别设置文种的封建等级观念。既维护了辛亥革命中南京临时政府重视依行移方向设置文种的原则;又批判地继承了袁世凯北京政府初期依用途适当区分的合理因素。前者表现为“令”的归并;后者体现于“训令”与“指令”的分工:上级主动发文用训令,上级被动发文用指令。
    民国时期令体公文的演化说明:
    (1)公文文种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求随着政务实践的需要而演变。
    (2)公文文种演化受内在规律制约。这就是,由行政实施体系所决定的行文关系和行移属性;由实际政务活动所决定的公文用途类型。
    (3)违背客观实际需要的一时人为因素,经不起历史考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元代皇太子及诸王向下行文,用()
    A

    B

    诏书

    C

    册书

    D

    令旨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