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对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马恩的相关评论,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批评活动中提出对作家作品评论的标准,即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恩格斯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第一次提到:“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恩格斯又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再次提到:“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说明文学评论的最高标准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2)所谓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文学是人学。人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对人的反映想要真实、深刻,就不能孤立的抽象的看,就得放到一定社会环境中去看。即用史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当考察艺术的社会位置和艺术的历史根源,对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作家的创作也应顺应和表现进步的历史潮流。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评论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曾提到,“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才会使这个运动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正是反映了马克思对历史真实的重视。
    同时,文学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不同,它是以形象情感反映人生的,形象性是美学外在的标准,情感性是美学内在的标准,因此文学应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用美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看作品的艺术表现是否符合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形象要具体生动,情感要鲜活感人并有性格的内在逻辑,想象性是作家要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并能启发读者。如马恩在《神圣家族》中非常讽刺的提到:“欧仁·苏在刺客这头‘看家狗’的嘴上贴了一张标签,”人物行动的动机都是作家思考的结果,从而把人物理想化、概念化。马恩在此强调,人物性格应保持独立性,不能变成作家思想的传声筒。
    (3)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并重且统一的,其中,历史观点是最根本的,美学观点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美学观点,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参照,缺一不可。
    首先,历史观点要靠美学观点来体现。文学根本上是艺术,如在写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既要考虑其真实性受历史环境的制约,也可以运用一系列丰富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加以描写,如恩格斯提到,“我丝毫不想否认您有权把济金根和胡登看做是打算解放农民的”,说明他并不反对合理的艺术虚构。其次,美学观点要靠历史观点来检验。比如,如果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使用梦境或意识流的写法来反映人物心理,应该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审美独创活动,而现代再使用意识流手法就已经屡见不鲜,不再具有独创性了。

  • 第2题: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第3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内涵和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出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中具有宏观视野的一种原则和方法。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互相联系的。

  • 第4题: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学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正确答案: 之所以将美学观点和历史学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在于二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讲在于它们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既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其一,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同时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其二,对一切作品的微观分析和具体评价,只有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其三,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第二,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学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丰富的、辨证的、开放的内涵。就其丰富性而言,美学的观点在具体手法、文体特征、人物性格、典型环境等等方面都有提要求。而历史的观点则要求把作品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它与历史的或明或暗的关系。辨证性是指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美的观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历史的观点也不能脱离对文学作品的美的审视。开放性是指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相互促进的,二者作为宏大的批评视野,对其它的批评模式也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上种种特性都说明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具有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最高原则和方法论的内涵要求。
    总的看来将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最高原则和方法论也是经过长期的批评实践检验过了的,是得到了大家公认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 第5题:

    ()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它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原则。


    正确答案:美学的观点、历史的观点

  • 第6题: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首先,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理由如下:
    A.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讲的“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同时,一切文学作品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
    B.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
    C.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它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互相联系的。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时看作家的创造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历史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要有两个方面:
    一、看文学作品是否描写了历史的客观真实的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的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
    二、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 第7题:

    不定项题
    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A

    批评风格

    B

    最高标准

    C

    批评方法论

    D

    批评原则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文学批评应该是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统一?

    正确答案: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论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出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统一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2、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统一,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反映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
    3、就美学的观点而言,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原则,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历史的观点而言,要看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本质面貌,是否体现的历史的本质要求,批评主体是否体现了历史眼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首先,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理由如下:
    A.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讲的“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同时,一切文学作品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
    B.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
    C.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它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互相联系的。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时看作家的创造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历史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要有两个方面:
    一、看文学作品是否描写了历史的客观真实的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的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
    二、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谈谈如何理解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正确答案: 文艺批评的美学和历史观点,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指衡量作家是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及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美学观点“指文艺批评必须着眼于大同世界的审美关系。批评家要充分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理解文艺创作、作品构成以及文艺鉴赏的各种规律,对作家、作品及其他文艺现象作出符合审美规律的具体分析,把审美价值作为衡量批评对象的一个尺度。
    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是指文艺批评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文艺所反映或体现的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批评家要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做历史的、阶级的具体分析,把它们反映历史真实的程度、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以及具有的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批评对象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标准。
    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各有所长,各有侧重。美学批评侧重于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评判,历史批评侧重的是艺术内容的历史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批判。两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截然分开。离开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就无法判断、传达所要表现的历史内容的艺术的形式和技巧是否成功;离开美学批评的历史批评更无法判断理应由艺术方法传达的历史内容是否被艺术地表现出来。因此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结合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曾被恩格斯成为文学批评的()。

    正确答案: 最高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是分别起作用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是综合地共同起作用的。任何美学观点都是一定历史过程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历史的观点,是一种发展的观点,在文学批评中,历史的观点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学作品,是对审美对象给予历史的审视和评价。因此,它们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

  • 第13题:

    谈谈如何理解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正确答案: 文艺批评的美学和历史观点,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指衡量作家是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及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美学观点“指文艺批评必须着眼于大同世界的审美关系。批评家要充分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理解文艺创作、作品构成以及文艺鉴赏的各种规律,对作家、作品及其他文艺现象作出符合审美规律的具体分析,把审美价值作为衡量批评对象的一个尺度。
    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是指文艺批评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文艺所反映或体现的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批评家要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做历史的、阶级的具体分析,把它们反映历史真实的程度、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以及具有的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批评对象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标准。
    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各有所长,各有侧重。美学批评侧重于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评判,历史批评侧重的是艺术内容的历史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批判。两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截然分开。离开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就无法判断、传达所要表现的历史内容的艺术的形式和技巧是否成功;离开美学批评的历史批评更无法判断理应由艺术方法传达的历史内容是否被艺术地表现出来。因此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结合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 第14题: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是分别起作用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正确答案: 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 第16题:

    为什么说文学批评应该是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统一?


    正确答案: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论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出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统一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2、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统一,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反映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
    3、就美学的观点而言,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原则,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历史的观点而言,要看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本质面貌,是否体现的历史的本质要求,批评主体是否体现了历史眼光。

  • 第17题: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曾被恩格斯成为文学批评的()。


    正确答案:最高标准

  • 第18题:

    问答题
    结合马恩的相关评论,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批评活动中提出对作家作品评论的标准,即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恩格斯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第一次提到:“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恩格斯又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再次提到:“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说明文学评论的最高标准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2)所谓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文学是人学。人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对人的反映想要真实、深刻,就不能孤立的抽象的看,就得放到一定社会环境中去看。即用史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当考察艺术的社会位置和艺术的历史根源,对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作家的创作也应顺应和表现进步的历史潮流。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评论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曾提到,“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才会使这个运动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正是反映了马克思对历史真实的重视。
    同时,文学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不同,它是以形象情感反映人生的,形象性是美学外在的标准,情感性是美学内在的标准,因此文学应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用美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看作品的艺术表现是否符合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形象要具体生动,情感要鲜活感人并有性格的内在逻辑,想象性是作家要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并能启发读者。如马恩在《神圣家族》中非常讽刺的提到:“欧仁·苏在刺客这头‘看家狗’的嘴上贴了一张标签,”人物行动的动机都是作家思考的结果,从而把人物理想化、概念化。马恩在此强调,人物性格应保持独立性,不能变成作家思想的传声筒。
    (3)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并重且统一的,其中,历史观点是最根本的,美学观点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美学观点,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参照,缺一不可。
    首先,历史观点要靠美学观点来体现。文学根本上是艺术,如在写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既要考虑其真实性受历史环境的制约,也可以运用一系列丰富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加以描写,如恩格斯提到,“我丝毫不想否认您有权把济金根和胡登看做是打算解放农民的”,说明他并不反对合理的艺术虚构。其次,美学观点要靠历史观点来检验。比如,如果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使用梦境或意识流的写法来反映人物心理,应该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审美独创活动,而现代再使用意识流手法就已经屡见不鲜,不再具有独创性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学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正确答案: 之所以将美学观点和历史学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在于二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讲在于它们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既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其一,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同时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其二,对一切作品的微观分析和具体评价,只有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其三,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第二,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学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丰富的、辨证的、开放的内涵。就其丰富性而言,美学的观点在具体手法、文体特征、人物性格、典型环境等等方面都有提要求。而历史的观点则要求把作品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它与历史的或明或暗的关系。辨证性是指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美的观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历史的观点也不能脱离对文学作品的美的审视。开放性是指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相互促进的,二者作为宏大的批评视野,对其它的批评模式也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上种种特性都说明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具有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最高原则和方法论的内涵要求。
    总的看来将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批评的最高原则和方法论也是经过长期的批评实践检验过了的,是得到了大家公认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内涵和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出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中具有宏观视野的一种原则和方法。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互相联系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它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原则。

    正确答案: 美学的观点、历史的观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正确答案: 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对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正确答案: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反映生活),又体现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审美活动)。具体说来:第一,一切文学作品都应是审美的,因而就应用审美的观点去审视和评价。同时,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就应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它的根源,评价它的历史价值。第二,对一切作品的微观分析和评价,只有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准确把握。第三,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可以指导一切批评方法的运用,即对一部作品可以作伦理的、社会的、心理的、语言符号的批评,但都不能脱离批评对象的美学构成及其历史背景,更不能脱离批评者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