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从而使社会生产力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了迅速发展。
(2)促进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历史趋势。
更多“简述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隋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特点:
    1)全国几乎同时起义。公元611年山东长白山起义爆发后,很快得到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江苏等地农民的响应,起义之火燃遍了黄河、淮水、长江、珠江流域。
    2)贵族起兵。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的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表面化。613年,越国公杨素之子杨玄感于黎阳起兵,企图利用农民起义,达到争权夺利的目的。三大主力配合作战。616年后,起义军形成了三支巨大的力量。翟让、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义军;
    3)江淮的杜伏威义军。以瓦岗军为中坚,河北和江淮的义军为两翼,在战斗中起到了互相支持的作用。起义的果实被官僚贵族窃取。隋末太原留守李渊窃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建立了唐王朝。
    (2)历史作用:
    1)摧毁了隋王朝的残暴统治,暂时地制止了无休止的徭役与兵役,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沉重地打击了整个地主阶级,尤其是正在崩溃的士族地主势力,使部曲、佃客挣脱了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而成为自由民。进一步削弱了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改变了隋末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为唐朝经济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2)给唐初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迫使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实行轻徭薄赋等一系列修养生息政策。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 第2题:

    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力。周人并没有把被他们征服的族群全部变成奴隶踩在脚下。在封建各国的同时,周也对商遗民进行了分割,如将“殷民六族”分配给鲁,将“七族”分配给卫,将“顽民”迁移到周等,但成族地分配,只是对强大的商族群体进行拆解,意在消除他们的反抗的力量。殷遗民在周朝社会里,甚至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如可以按他们的习惯去经商等。周对商遗民尚如此,对其他族群,也不至于太差。另外,周人还有意利用婚姻,广泛地与异性贵族建立稳固的亲戚关系。这些措施最大的好处,是为渐渐消除族群间的仇恨乃至文化界限,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因此,分封制的实施,实际完成的是这样一项重大的变革:在一个广大地域上,众多的林立的人群,敉平各自的族姓界限,走向融合。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②旨在维护王室统治的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周朝的分封,各诸侯国是有自己的土地:军队、人民的,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王朝要使诸侯有效地捍卫周室,就必须向他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王朝的权益。分封制是一种富于“弹性”的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的差别,那种认为中国自周代就是专制社会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③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在周初异性族群林立的情况下,每一个分封出去的国家,必须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开辟生存空间。这就必须因地制宜地去寻求自己发展的道路。如在东夷文化区立国的鲁是变俗革礼,地利饶衍的齐国则广开渔盐之利。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

  • 第3题:

    简述19世纪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1)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
    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客观促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
    2.外报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
    3.外报将西方新闻采访业务传入中国。
    4.外报将铅字、印刷机等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国人自办近代中文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
    5.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引入中国。

  • 第4题:

    简述宗教改革在近代欧洲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一种更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基督教代替专门为僧侣阶级谋利益的天主教,而不是反对宗教本身,更不意味着人们在宗教方面更宽容。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从体制外冲击了神权政治的统治基础的话,那么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从体制内给了神权政治致命的一击。其历史作用主要有三点:
    一是使欧洲基督教意识形态成功的从中古到近代的过渡;
    二是实现了政治、经济权力的大转变,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是为近代欧洲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 第5题:

    简述《汉堡协定》产生及其历史作用。
    (1)20世纪50年代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在这一浪潮推动下,联邦德国也着手对其教育开展一些至关重要的改革。
    (2)1959年2月,由各州教育文化部长常设会议和联邦内政部共同组建的“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教育基本计划,要求在综合考虑德国教育传统与世界教育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建立适合于现实社会变革需要的教育制度。
    (3)正是在这一计划的基础上,1964年10月18日,联邦各州的总理在汉堡签署了《联邦共和国关于实行教育统一的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4)这一协定实际上反映了各州教育文化部长为使联邦教育逐步趋向绕一并更符合德国特点的共同要求。《汉堡协定》基本上形成了战后联邦德国统一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实施统一的学校教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