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三农”问题主要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
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等。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
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3)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它不仅直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可以向城镇居民不断提供丰富、优质的生活必需品,改善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只有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只有建设现代农村经济,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更多“试述“三农”问题对我国的必要性。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意义?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正确答案:
    (1)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减负和增收问题。
    (2)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这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问题。
    (3)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①建设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材料、能源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②农业产业化经营,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③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④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⑤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从长远利益和全局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放国内经济活力的必由之路,而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恰恰是影响我国城市化的一道门槛。劳动力和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既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又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但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化的一个躲不开的阴影,它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 第2题:

    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主要措施。
    (1)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
    我国采取立法的形式规定对农业投入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稳定性。《农业法》规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确保对农业的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从预算内外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贷款发展农业,通过财政支出引导农民、农村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近年来,通过下达中央一号文件和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要求尽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要把国家对基础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
    (2)财政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第一,税费改革。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
    第二,财政补贴。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
    第三,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和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第四,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综合开发。
    第五,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和办学条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第六,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新农合试点,支持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3题:

    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的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
    (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地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
    (3)“荒政”思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在中央国策中应包括备荒、救荒的内容。
    (4)人力胜天说。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

  • 第4题:

    试述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答案:
    解析:
    (1)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①强制性。它是国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起来并强制实施的。
    ②社会性。它涉及的范围广,保障对象是法定的所有人员,包括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经济形式中的各种人员。
    ③互助性。它实行的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互助原则。
    ④福利性。它的目的在于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完全是造福于公众的社会公益事业,绝不是为了盈利。
    (2)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①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
    ②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经济的需要。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④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缓解建设资金不足,调整消费结构的需要。
    ⑤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
    此外,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整个社会成员解除后顾之忧,这样可以大大缓解由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地区差别、个人收入差别造成的社会矛盾,弱化改革风险,减轻社会震荡。因此,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的配套工程。

  • 第5题:

    试述我国建设学校心理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