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豆状核变性K-F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由于棕黄色的细小铜颗粒沉积于角膜后弹力层引起B、可见于95%~98%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C、大多数见于双眼,个别见于单眼D、位于角膜边缘与巩膜交界处,在角膜的内表现上,呈绿褐色或金褐色,宽约1.3mmE、多出现于疾病晚期症状明显时,因此对诊断的意义不大

题目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K-F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由于棕黄色的细小铜颗粒沉积于角膜后弹力层引起

B、可见于95%~98%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C、大多数见于双眼,个别见于单眼

D、位于角膜边缘与巩膜交界处,在角膜的内表现上,呈绿褐色或金褐色,宽约1.3mm

E、多出现于疾病晚期症状明显时,因此对诊断的意义不大


相似考题
更多“关于肝豆状核变性K-F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肝豆状核变性特有的体征为 ( )

    A、肝脏损害

    B、溶血性贫血

    C、角膜K-F环

    D、神经精神损害

    E、肾脏损害


    参考答案:C

  • 第2题:

    17岁男患,既往倦怠、无力、食欲不振2年,近3月出现肢体舞蹈样动作及怪异表情,查体可见肝脏肿大、压痛,肝掌,角膜K-F环,经活检发现患者肝铜增高,由此可知此患者属于

    A.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
    B.典型肝豆状核变性
    C.症状前肝豆状核变性
    D.可能的肝豆状核变性
    E.可疑的肝豆状核变性

    答案:A
    解析:
    这道题是临床病例题,考核学生对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的理解及临床应用能力。常见的错误:错选为B。错误辨析:对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记忆理解不准确。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诊断有四条标准:①肝病史或肝病征/锥体外系病征;②血清CP显著降低和(或)肝铜增高;③角膜K-F环;④阳性家族史。符合①②③或①②④可确诊肝豆状核变性;符合①③④很可能为典型肝豆状核变性;符合②③④很可能为症状前肝豆状核变性;如符合4条中的2条则可能是肝豆状核变性,因此本题应选择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要点:正确理解、记忆及运用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标准。

  • 第3题: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依据是

    A.特征性CT改变
    B.24h尿排铜>300μg/24h
    C.肝铜>300μg/g(肝干重)
    D.角膜K-F环
    E.典型症状、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答案:E
    解析:

  • 第4题:

    目前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依据为( )

    A、特征性CT改变

    B、肝铜>300μg/g(肝干重)

    C、24小时尿排铜>300μg/24h

    D、角膜K-F环

    E、典型症状、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参考答案:E

  • 第5题: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依据是

    A、典型症状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B、24小时尿排酮>300μg
    C、角膜K-F环
    D、特征性ET改变
    E、肝铜>300μg/g(肝干重)

    答案:A
    解析:
    有典型临床表现、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和24小时尿铜明显增高即可做出诊断。但由于本病多系统症状并非同时出现,若仅出现单一器官或系统受累症状时,易漏诊或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