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公司为国内经营多年的制药公司,近期成功研制了一种预防新型流感的疫苗。乙公司管理层计划将此疫苗规模化生产,并同时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销售,预计该疫苗的销售可为公司未来数年带来较高的净收益。根据企业成长矩阵,乙公司进军国外市场的计划属于( )。
A.市场渗透战略
B.市场开发战略
C.产品开发战略
D.多元化战略
第1题:
甲公司委托乙公司研制一种新产品,但乙公司研制成功后,被丙窃取,将该技术高价卖给丁公司,丁公司迅速占领了该产品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在此情况下,甲公司可以向乙公司主张【】
A.解除合同
B.赔偿损失
C.减少报酬
D.若有违约金约定,给付违约金
第2题:
李某是甲公司的研究人员,承担了一种冷藏机的研制任务,在研制成功前辞职开办乙公司。辞职近一年时,李某研制成功了该冷藏机,并以乙公司的名义申请并获得了专利。丙公司在李某研制成功之前已经研制出该冷藏机技术并开始生产产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该专利权应归甲公司享有,李某享有在专利文件中署名的权利
B.该专利权应归甲公司享有,乙公司享有免费使用权
C.该专利权应归乙公司享有,甲公司享有免费使用权
D.在该专利授权后,丙公司应停止生产该冷藏机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王某和李某在2012年10月10日成立了甲股份有限公司。甲公司经营了一段时间后,为了尽快融资,王某和李某在美国成立一家特殊目的公司乙,在收购了境内甲公司100%的股份后,乙公司成功的在美国阿拉斯加申请了上市,通过融资得到了5000万美元。现王某和李某想要将融资得到的5000万美元调回国内,根据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下列关于乙公司调回融资的方式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第7题:
你是甲公司的员工,打算利用业余时间为乙公司工作。乙公司不是甲公司的竞争对手,两家公司从事的是完全不同的行业。你应该()
第8题:
甲公司最新研制的自动煮蛋器已经上市,该公司对相关技术资料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乙公司从市场购得一台甲公司生产的自动煮蛋器,通过拆解掌握了该产品的技术原理,并组织生产相同的产品,下列关于乙公司的该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第9题:
甲公司是国内经营多年的办公设备生产商,近期成功研制了一款超薄节电的高性能超极本。经过前期市场预投放,该款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公司管理层计划将这一新款超极本规模化生产,并同时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销售。根据安索夫矩阵甲公司进军国外市场的计划属于()。
第10题:
第11题:
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为鉴证对象信息负责
乙公司管理层应对持续经营报告负责
乙公司管理层应当对鉴证对象负责
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为该业务的责任方
第12题:
甲公司
乙
丙公司
甲公司和丙公司共有
第13题:
A公司与B公司合作开发一种新式家用空气调节器,双方各自指派甲和乙从事研制工作。新产品研制成功后,A公司和B公司决定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在填写申请文件时,发明人一栏应当填写( )。
A.A公司和B公司的名称
B.甲和乙的姓名
C.A公司和B公司的名称或者甲和乙的姓名
D.A公司和B公司的名称以及甲和乙的姓名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某公司经理甲为了获取报酬与美国某公司经理乙约定,由甲将公司的商业机密通过网络发送给乙所在的公司,甲为了掩人耳目借职务之便用公司职员丙的电脑和邮箱将公司机密发送给了乙,现在公司发现泄漏了商业机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第18题:
甲公司陈某承担着公司的一项重要节能材料研究任务,但陈某于2004年2月4日调到乙公司任职,陈某在2004年10月对其原承担甲公司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出一种新型节能材料,该成果的专利申请权应归属于()。
第19题:
甲公司聘请乙专职从事汽车发动机节油技术开发。因开发进度没有达到甲公司的要求,甲公司减少了给乙的开发经费。乙于2007年3月辞职到丙公司,获得了更高的薪酬和更多的开发经费。2008年1月,乙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汽车节油装置技术。关于该技术专利申请权的归属是()
第20题:
乙公司为国内经营多年的制药公司,近期成功研制了一种预防新型流感的疫苗。乙公司管理层计划将此疫苗规模化生产,并同时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销售,预计该疫苗的销售可为公司未来数年带来较高的净收益。根据企业成长矩阵,乙公司进军国外市场的计划属于()。
第21题:
A公司与B公司合作开发一种新式家用空气调节器,双方各自指派甲和乙从事研制工作。新产品研制成功后,A公司和B公司决定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在填写申请文件时,发明人一栏应当填写()。
第22题:
可盈利性标准
可行性标准
适宜性标准
可接受性标准
第23题:
甲公司
乙公司
丙公司
甲公司和丙公司共有
第24题:
乙公司侵犯了甲公司的商业秘密
该产品属于甲公司和乙公司共同开发研制,乙公司未侵犯甲公司商业秘密
乙公司通过“反向工程”获取甲公司的商业秘密,构成侵权的行为
乙公司的行为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