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人中满唇反见于() ”相关问题
  • 第1题:

    脾阳已绝的患者其唇的形态可见

    A.口唇糜烂
    B.唇干而裂
    C.人中满唇反
    D.唇内溃烂,其色淡红
    E.人中短缩,唇卷缩不能覆齿

    答案:C
    解析:
    唇之形态:
    (1)口唇干裂为津液损伤,多属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2)口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上蒸。
    (3)唇内溃烂,其色淡红为虚火上炎。
    (4)唇边生疮,红肿疼痛为心脾积热。
    (5)唇角生疔,麻木痒痛,多为锁口疔;人中部生疔,多为人中疔。
    (6)人中满唇反:久病而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称“人中满唇反”,为脾气将绝,属病危。

  • 第2题:

    人中满唇反提示

    A.脾胃积热
    B.虚火上炎
    C.心脾积热
    D.燥热伤津
    E.脾阳已绝

    答案:E
    解析:
    人中满唇反为脾阳已绝。
      【该题针对“2望诊-望头面五官”知识点进行考核】

  • 第3题:

    6、各种动物唇的特点叙述正确的为()

    A.牛有鼻唇镜,羊上唇正中有“人中”

    B.猪鼻端形成吻突

    C.犬、猫上唇与鼻端形成鼻镜,正中有“人中”

    D.以上都对


    以上都对

  • 第4题:

    A.印堂疔
    B.承浆疔
    C.虎须疔
    D.反唇疔
    E.以上都不是

    疔疮发于人中两旁的称

    答案:C
    解析:
    考点:1.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2.颜面部疔疮:若处理不当,或妄加挤压,或不慎碰伤,或过早切开等,可引起疔疮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并伴有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糙、脉象洪数等,此乃疔毒走散,发为"走黄"之象。3.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①蛇眼疔:发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②蛇头疔:发于指端,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若未及时处理多损筋伤骨。③蛇肚疔:发于指腹部,常影响手指的屈伸。④托盘疔:手掌肿胀高突,或伴发红丝疔。⑤足底疔:发于足底部。辨有脓无脓采用透光法。辨别有无死骨,可用药线或探针深入疮孔,如触及粗糙的骨质,是为损骨。辨别有无伤筋可观察手指屈伸功能。4.切开引流的要求: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指掌面一侧作纵行切口,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在手指侧面作纵行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疗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5.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①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6.疔的内治法原则:内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

  • 第5题:

    脾阳已绝的患者其唇的形态可见

    A、唇干而裂
    B、人中满唇反
    C、唇内溃烂,其色淡红
    D、人中短缩,唇卷缩不能覆齿
    E、口唇糜烂

    答案:B
    解析:
    唇干而裂:为津液已伤,见于外感燥热伤津,脾热或阴虚液亏。口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上蒸所致。唇内溃烂,其色淡红:多为虚火上炎。人中满唇反:为脾阳已绝。人中短缩,唇卷缩不能覆齿:为脾阴已绝。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