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茯苓的常用剂量是A、6~12gB、10~15gC、9~12gD、6~9gE、3~6g ”相关问题
  • 第1题:

    茯苓的常用量是

    A、6~12g

    B、10~15g

    C、9~12g

    D、6~9g

    E、3~6g


    参考答案:B

  • 第2题:

    1999-37.人参用于抢救虚脱常用汤剂的剂量是
    A.1~3g B.3~6g C.6~9g D.9~15g E.15~30g


    答案:E
    解析:
    E。人参用于抢救虚脱常用汤剂的剂量是15~30g。

  • 第3题: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茯苓的剂量是

    A:6~12g
    B:10~15g
    C:9~12g
    D:6~9g
    E:3~6g

    答案:B
    解析:

  • 第4题:

    分析下列处方,简释配伍方义,总结其功用,说明应当主治何种病证。大黄9g、枳实9g、神曲9g、茯苓6g、黄芩6g、黄连6g、白术6g、泽泻6g,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


    正确答案: 方中重用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为君药。枳实行气导滞,消积除胀满;神曲消食化滞和胃,共助大黄攻积导滞,为臣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痢;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止泻;白术燥湿健脾,使攻积而不伤正,均为佐药。诸药相合,共成消食导滞,清热祛湿之剂。
    主治:湿热食积。脘腹胀痛,下利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 第5题:

    王不留行的常用量是()

    • A、1.5~3g
    • B、3~4.5g
    • C、1.5~4.5g
    • D、4.5~9g
    • E、6~9g

    正确答案:D

  • 第6题:

    款冬花的常用量是()

    • A、3~9g
    • B、3~5g
    • C、5~9g
    • D、1~9g
    • E、6~9g

    正确答案:C

  • 第7题:

    鸦胆子的用量()

    • A、3~10g
    • B、3~6g
    • C、0.5~2g
    • D、3~9g
    • E、5~10g

    正确答案:C

  • 第8题:

    甘遂内服每天的剂量一般为()

    • A、0.06~0.1g
    • B、O.6~1.5g
    • C、1~3g
    • D、3~9g
    • E、6~15g

    正确答案:B

  • 第9题:

    为了防止高血压,每日食盐不应该超过:()

    • A、12g
    • B、10g
    • C、8g
    • D、6g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证候。陈皮8g;制半夏6g;茯苓9g;枳实9g;竹茹6g;炙甘草6g;生姜3片;远志6g;炒枣仁9g


    正确答案: 本方由温胆汤加减而来,方中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陈皮、枳实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远志、枣仁安神定志;以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安神定志。
    主治:痰热内阻,胆胃不和证。胸脘痞闷,虚烦不宁,失眠多梦,触事易惊,纳食欠佳,或兼呕吐呃逆苔黄,脉滑略数。

  • 第11题:

    问答题
    秦艽9g、独活6g、羌活3g、防风3g、白芷3g、细辛3g、当归6g、白芍6g、川芎6g、生地黄3g、熟地黄3g、白术3g、茯苓3g、甘草6g;水煎服;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证候。

    正确答案: 此方为大秦艽汤去石膏、黄芩。方中以秦艽为君,以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以助君药疏风散邪,共为臣药。生地、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并制诸风药之温燥;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生血,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合而用之,共成疏风养血、活血通络之剂,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症见口眼喁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微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浮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处方,简释配伍方义,总结其功用,说明应当主治何种病证。大黄9g、枳实9g、神曲9g、茯苓6g、黄芩6g、黄连6g、白术6g、泽泻6g,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

    正确答案: 方中重用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为君药。枳实行气导滞,消积除胀满;神曲消食化滞和胃,共助大黄攻积导滞,为臣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痢;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止泻;白术燥湿健脾,使攻积而不伤正,均为佐药。诸药相合,共成消食导滞,清热祛湿之剂。
    主治:湿热食积。脘腹胀痛,下利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处方:罂粟壳(炙)6g,陈皮6g,诃子(去核)6g,砂仁(后下)3g,甘草(炙)3g。

    罂粟壳的成人每日常用量是
    A.25~30g
    B.18~24g
    C.9~15g
    D.3~6g
    E.0.5~1g

    答案:D
    解析:
    DCE罂粟壳有麻醉作用,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罂粟壳每日用量为3~6g,临床应用时应严格遵守。按麻醉药品相关管理规定,罂粟壳只供医疗配方使用,每张处方罂粟壳不超过三日量18g,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处方保存三年备查,配方时必须混入群药,且不允许单味零售。此外,罂粟壳有易成瘾性故不宜常服,儿童、孕妇禁用,运动员慎用。

  • 第14题:

    山药的常用量是

    A.15~30g
    B.6~12g
    C.6~9g
    D.9~12g
    E.3~6g

    答案:A
    解析:

  • 第15题:

    秦艽9g、独活6g、羌活3g、防风3g、白芷3g、细辛3g、当归6g、白芍6g、川芎6g、生地黄3g、熟地黄3g、白术3g、茯苓3g、甘草6g;水煎服;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证候。


    正确答案:此方为大秦艽汤去石膏、黄芩。方中以秦艽为君,以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以助君药疏风散邪,共为臣药。生地、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并制诸风药之温燥;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生血,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合而用之,共成疏风养血、活血通络之剂,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症见口眼喁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微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浮细。

  • 第16题: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膳食食盐摄入量为()。

    • A、16~18g
    • B、13~15g
    • C、10~12g
    • D、7~8g
    • E、6g以下

    正确答案:E

  • 第17题:

    山药的常用量是()

    • A、6~12g
    • B、15~30g
    • C、9~12g
    • D、3~6g
    • E、6~9g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丁公藤的用量()

    • A、3~10g
    • B、3~6g
    • C、0.5~2g
    • D、3~9g
    • E、5~10g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细辛的常用量是()

    • A、1~3g
    • B、6~10g
    • C、6~12g
    • D、1~1.5g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闹羊花内服每天的剂量一般为()

    • A、0.06~0.1g
    • B、0.6~1.5g
    • C、1~3g
    • D、3~9g
    • E、6~15g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蜈蚣的常用量是()

    • A、1~3g
    • B、2~3g
    • C、3~5g
    • D、5~9g
    • E、6~9g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为3~6g的药物是:()。

    • A、茯苓
    • B、滑石
    • C、地肤子
    • D、关木通
    • E、茵陈蒿

    正确答案:D

  • 第23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证候。陈皮8g;制半夏6g;茯苓9g;枳实9g;竹茹6g;炙甘草6g;生姜3片;远志6g;炒枣仁9g

    正确答案: 本方由温胆汤加减而来,方中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陈皮、枳实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远志、枣仁安神定志;以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安神定志。
    主治:痰热内阻,胆胃不和证。胸脘痞闷,虚烦不宁,失眠多梦,触事易惊,纳食欠佳,或兼呕吐呃逆苔黄,脉滑略数。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