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林某,男,57岁,已婚,退休。患者10年前于劳累后出现左胸疼痛,严重时伴憋闷感,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2年前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发作,遂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多支病变",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后病情平稳。近1月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左胸疼痛。刻下症见:左胸时感闷痛,伴心悸盗汗,腰膝酸软,耳鸣口干,夜眠欠安,纳食尚可,二便调。舌红少津,脉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林某,男,57岁,已婚,退休。患者10年前于劳累后出现左胸疼痛,严重时伴憋闷感,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2年前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发作,遂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多支病变",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后病情平稳。近1月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左胸疼痛。刻下症见:左胸时感闷痛,伴心悸盗汗,腰膝酸软,耳鸣口干,夜眠欠安,纳食尚可,二便调。舌红少津,脉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主诉:左胸间断疼痛10年,加重1个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左胸疼痛多年,诊断为胸痹。心脉不畅,而见左胸闷痛;水不济火,虚热内灼,而见盗汗口干、腰膝酸软;心神受扰,而见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辨证为心肾阴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胸痹与胃痛相鉴别:胸痹心痛病位在心,其不典型者疼痛可在心下胃脘部,须与胃痛鉴别。胸痹多为闷痛,虽与饱餐有关,但常在服药、休息后缓解。胃痛以胀痛为主,局部可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泛酸、嘈杂、嗳气等胃部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胸痹 中医证候诊断:心肾阴虚证中医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方剂:天王补心丹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更多“病例摘要:林某,男,57岁,已婚,退休。患者10年前于劳累后出现左胸疼痛,严重时伴憋闷感,经休息及含服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49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痰涎,自行休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未行系统治疗。1日前患者再次出现眩晕,并觉恶心,呕吐数次,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眩晕时作,并感头部昏沉不适,胸闷恶心,时欲呕吐,纳食不香,二便调。舌白,苔白腻,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年,再发1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眩晕反复发作1年,诊断为眩晕。脾虚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而见眩晕时作,伴头部昏沉不适;痰浊中阻,气机不利,而见胸闷恶心;痰浊壅盛,故呕吐痰涎。舌白,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壅盛之象。辨证为痰浊上蒙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眩晕与头痛相鉴别:眩晕与头痛可相兼为病,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可由风邪挟寒、挟热、挟湿所致,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辨证应分虚实,亦多于肝脾肾三脏相关。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 中医证候诊断:痰浊上蒙证中医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2题:

    病例摘要:薄某,男,48岁,已婚,司机。2015年2月1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经休息或服药后缓解。现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中医病证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剂名称: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麦冬15g,五味子6g,玉竹10g,人参30g,当归15g,炙甘草6g,黄芪30g,肉桂3g,丹参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常某,男,35岁,已婚,教师。2014年2月3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常劳累后发作。现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阳不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辨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剂名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桂枝15g,制附片(先煎)15g,人参30g,黄芪20g,麦冬15g,枸杞10g,炙甘草6g,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9岁。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OO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查体:T 36.2℃,P 81次/分,R 20次/分,BP 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肾脏疾病和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2)P 81次/分,R 20次/分,BP 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3)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二、西医鉴别诊断此病人无泌尿系统病征或肾功能损害;无内分泌、代谢功能障碍病征;腹部和腰背部未闻及血管杂音,故可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多伴有心动过速、剧烈头痛、呕吐,历时数分或数天,一般降压药治疗无效,发作间歇血压可正常,超声,CT等可确诊,亦不难鉴别。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2.病因病机分析 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四、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2级)。2.中医疾病诊断 眩晕。3.中医辨证诊断 痰湿中阻。五、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2.所选方剂名称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半夏15g、陈皮12g、白术15g、薏苡仁20g、天麻15g、茯苓12g、竹茹12g、郁金12g、大枣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非药物治疗 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2.降压药治疗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至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至少小于140/90mmHg。可单独使用利尿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 第5题:

    患者,女,54岁。因劳累后突发胸骨后疼痛,伴汗出,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片不能缓解,应作

    A.心电图

    B.肌酸磷酸激酶(CPK)

    C.超声心动图

    D.心脏核素扫描

    E.心电向量


    正确答案:A

  • 第6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62岁,退休工人。2015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反复心胸憋闷疼痛3年,4天前因劳累、生气而心胸闷痛发作,同时伴有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心肾阴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反复心胸憋闷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闷痛发作,同时伴有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辨证为心肾阴虚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中医病证鉴别: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方剂名称: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生地12g,玄参5g,天冬9g,麦冬9g,人参5g,炙甘草12g,茯苓5g,柏子仁9g,酸枣仁9g,五味子5g,远志5g,丹参5g,当归9g,芍药6g,阿胶(烊化)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7题:

    患者男性,64岁。突感心前区憋闷,有严重窒息感,伴恶心、呕吐及出冷汗,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最可能是()

    • A、急性胰腺炎
    • B、急性胆囊炎
    • C、急性胃炎
    • D、急性心肌梗死
    • E、心肌炎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单选题
    某男,67岁。因劳累后突发胸骨后疼痛。伴汗出,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片不能缓解,应作(  )。
    A

    心电图

    B

    心脏放射性核素扫描

    C

    超声心动图

    D

    CPK

    E

    心电向量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患者症状,考虑为急性心梗,应及时做心电图检查。

  • 第9题:

    单选题
    某男,55岁。劳累后出现左胸心前区闷痛,时痛时止,休息后好转,其病因多为(  )。
    A

    肝郁气滞

    B

    肝胆湿热

    C

    脾胃虚弱

    D

    心脉受阻

    E

    饮停胸胁


    正确答案: B
    解析:
    肝气郁滞则会出现整个胸腔闷痛。肝胆湿热则胸胁胀痛,口苦泛恶。脾胃虚弱则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饮停胸胁为悬饮,会出现胸胁胀满,按之有波动感,动则加剧的症状。心脉受阻是心脉因痰饮或血瘀或寒凝或气滞等而出现闭阻现象。常常出现心前区憋闷刺痛。所以本题选择D项。

  • 第10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林某,男,57岁,已婚,退休 。 患者10年前于劳累后出现左胸疼痛,严重时伴憋闷感,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2年前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发作,遂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多支病变",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后病情平稳 。近1月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左胸疼痛 。刻下症见:左胸时感闷痛,伴心悸盗汗,腰膝酸软,耳鸣口干,夜眠欠安,纳食尚可,二便调 。舌红少津,脉细数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患者,男性,51岁,患高血压病近10年,近半年来常于劳累后或激动时出现心前区憋闷感数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未予诊治。近1个月来,上述症状发生较前频繁,疼痛持续时间多超过15分钟,且多无诱因而发生,休息后缓解不明显。2小时前睡眠时突感心前区剧烈疼痛,伴左侧上肢麻木感,自服速效救心丸后半小时疼痛仍不能缓解,伴恶心、呕吐、大汗,急诊入院: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查体:神志清楚,痛苦面容,T:37.9℃,P:88次/分,R:17次/分,BP:120/85mmHg。当前患者最主要的一个护理问题是()。
    A

    疼痛

    B

    恐惧

    C

    活动无耐力

    D

    有便秘的危险

    E

    体温过高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刘某,男,68岁,已婚,工人 。 患者加余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气喘、胸憋等症状,常于冬季发作,症状日渐加重,发作时咳嗽喘憋明显,伴胸闷、咯吐黏痰 。2周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气喘,经治疗后咳嗽、咯痰缓解,但仍感喘息气促,遂前来中医治疗 。目前症见:喘息气促,呼多吸少,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动则喘甚而汗出 。舌淡暗,苔白,脉沉弱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胀相鉴别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3岁,已婚,农民。患者5年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常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休息保暖后缓解,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劳累及受凉后再次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自行外敷"止痛膏"后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伴酸楚感,下蹲困难,纳食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再发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膝关节疼痛5年,诊断为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而见关节疼痛、肿胀、酸楚,活动受限;寒湿为阴邪,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湿邪困阻脾胃,脾失健运,而见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主寒湿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风寒湿痹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以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特点;痿证则在疾病早期即可见到肢体肌肉萎缩,疼痛症状不明显。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痹证-着痹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薏苡仁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14题:

    病例摘要:邓某,男,37岁,已婚,农民。2014年1月15日初诊。患者1周前劳累后出现便血,伴少气乏力。现症: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痔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型诊断:气虚不摄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劳累后便血,伴少气乏力为主症,辨病为血证之便血。现症见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辨证为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中医病证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治法:益气摄血。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当归15g,黄芪30g,酸枣仁9g,远志10g,龙眼肉20g,木香9g,阿胶(烊化)10g,地榆15g,槐花15g,仙鹤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5题:

    患者,女,64岁。因劳累后突发胸骨后疼痛,伴汗出,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片不能缓解,应作( )。

    A.心电图

    B.心脏核素扫描

    C.超声心动图

    D.CPK

    E.心电向量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68岁,已婚,工人。患者加余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气喘、胸憋等症状,常于冬季发作,症状日渐加重,发作时咳嗽喘憋明显,伴胸闷、咯吐黏痰。2周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气喘,经治疗后咳嗽、咯痰缓解,但仍感喘息气促,遂前来中医治疗。目前症见:喘息气促,呼多吸少,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动则喘甚而汗出。舌淡暗,苔白,脉沉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胀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咳嗽、喘憋20余年,加重2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咳嗽、喘憋20余年,诊断喘证。患者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故见喘息气促,呼多吸少;肾阳衰惫,而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肾不纳气故动则喘甚。脉沉弱为肾虚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肾气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喘证与肺胀相鉴别,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以喘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为临床特征,喘促只是肺胀的一个症状。喘证则以喘促、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喘证日久可致肺脾肾三脏虚损,发展为肺胀。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 中医证候诊断:肾气虚证中医治法:补肾纳气方剂:肾气丸合参蛤散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17题:

    某男,67岁。因劳累后突发胸骨后疼痛,伴汗出,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片不能缓解,应做

    A.心电图

    B.心脏放射性核素扫描

    C.超声心动图

    D.CPK

    E.心电向量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65岁,已婚,退休工人。2013年8月15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出现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三天前因淋雨加重。现症: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行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辨证为行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以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疼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的肌肉萎缩。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剂名称:防风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防风15g,麻黄6g,桂枝10g,葛根10g,当归10g,茯苓6g,生姜10g,大枣9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9题:

    某患者,男,50岁,有高血压病5年,劳累后突然出现胸骨后压榨性剧烈疼痛,持续20多分钟,伴大汗,面色苍白。此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

    • A、平卧位休息
    • B、舌下含硝酸甘油
    • C、立即止痛
    • D、舌下含阿司匹林
    • E、含化异丙肾上腺素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9岁 。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OO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 。查体:T 36 .2℃,P 81次/分,R 20次/分,BP 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患者,女,64岁。因劳累后突发胸骨后疼痛,伴汗出,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片不能缓解,应作(  )。
    A

    心电图

    B

    心脏核素扫描

    C

    超声心动图

    D

    CPK

    E

    心电向量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患者男性。64岁。突感心前区憋闷,有严重窒息感,伴恶心、呕吐及出冷汗。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最大可能诊断为(  )。
    A

    急性心肌梗死

    B

    急性胰腺炎

    C

    急性胃炎

    D

    急性胆囊炎

    E

    心肌炎


    正确答案: C
    解析:
    该患者突然感到心前区憋闷、有窒息感,表明发生了急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根据该患者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可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 第23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9岁。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OO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查体: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3)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2.病因病机分析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三、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2.中医疾病诊断眩晕。3.中医辨证诊断痰湿中阻。
    四、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2.所选方剂名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半夏15g、陈皮12g、白术15g、薏苡仁20g、天麻15g、茯苓12g、竹茹12g、郁金12g、大枣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非药物治疗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2.降压药治疗原则上应将血压降至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至少小于140/90mmHg。可单独使用利尿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某男,67岁。因劳累后突发胸骨后疼痛,伴汗出,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片不能缓解,应做(  )。
    A

    心电图

    B

    心脏放射性核素扫描

    C

    超声心动图

    D

    CPK

    E

    心电向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