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胁痛的病因、病机、病位特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导致疼痛发生的病因和病机。


    参考答案:六淫中的寒邪、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中的瘀血、结石和其它病因中的外伤都可以导致疼痛。
    ①寒邪侵入人体,阳气受损,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则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感受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多为局部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寒邪阻滞气血多见疼痛。
    ②瘀血阻于经脉之中,可致血运不畅,或血行停蓄,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受阻部位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局部可出现疼痛。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为:多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加重。
    ③结石停留体内,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通。结石引起的疼痛,性质一般为局部胀痛、钝痛、痠痛、隐痛,甚则导致通道梗阻、结石嵌顿,则出现剧烈的绞痛,绞痛时疼痛难忍,常伴有冷汗淋漓,恶心呕吐;部位常固定不移,或放射至邻近部位,亦可随结石的移动而有所变化;以阵发性、间歇性为多,发作时剧痛难忍,而缓解时一如常人。
    ④其他:外伤中的各种因素,如跌打损伤、持重努伤、枪弹伤、利器损伤、意外事故,以及化学伤、电击伤、烧烫伤、冻伤、虫兽咬伤等,皆可导致疼痛。寄生虫病的血吸虫病可致肝区疼痛,蛔虫病可致右胁下剧烈疼痛等。

  • 第2题:

    试述“阳虚则寒”、“阳损及阴”、“亡阳”的病机特点及病机联系。


    参考答案:阳虚则寒,即阳偏衰。多是由于久病伤阳,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过劳耗损阳气等所致之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病变。阳偏衰病变多见于心、脾、肾等脏腑。阳损及阴,是指因阳气亏损,以致阴液生成减少,或阳不摄阴而阴液流失所致之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变。亡阳是指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突然亡脱,全身机能活动严重衰竭的病理。阳损及阴、亡阳均是阳偏衰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阳损及阴是在阳偏衰基础上,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所形成的阴阳两虚病变,亡阳则是在阳偏衰基础上阳气突然亡脱的病变,且病情危重。

  • 第3题:

    "疳者,甘也"的含义是指

    A、病机

    B、病因

    C、病位

    D、病情

    E、病证


    参考答案:B

  • 第4题:

    试述气机失调的主要内容以及各病机的特点。


    参考答案:气机失调主要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五个方面。
    气滞。指全身或局部气机运化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以闷、胀、痛为主要表现。
    气逆。属于气的升降运动失常。指当降者降之不及,当升者升之太过,以致气逆于上的病理状态。气逆病变以肺、胃、肝等脏腑为多见。
    气陷。属于气的升降运动失常。气陷是在气虚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与脾密切相关,通常称气陷为“中气下陷”或“脾气下陷”。
    气闭。属于气的出入运动失常。主要是指气机郁闭,气不外达的病理状态。
    气脱。属于气的出入运动失常。指疾病过程中,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气虚至极,气不内守而外脱,全身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 第5题:

    试述“阴虚则热”、“阴损及阳”、“亡阴”的病机特点及病机联系。


    参考答案:阴虚则热,即阴偏衰。多是由于热病后期,阴液亏损,或五志化火伤阴,或久病耗阴等所致之阴液亏少,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的虚热病变。阴偏衰病变多见于肺、肝、肾等脏腑。阴损及阳,是指因阴液亏少,以致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所形成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变。亡阴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阴液突然脱失,全身机能活动严重衰竭的病理。阴损及阳、亡阴均是阴偏衰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阴损及阳是在阴偏衰基础上,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的形成的阴阳两虚病变,亡阴则是在阴偏衰基础上阴液出现突然脱失的病变,病情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