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概述

题目

哮病概述


相似考题
更多“哮病概述 ”相关问题
  • 第1题:

    艾滋病概述


    参考答案:1.概念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俗称,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慢性传染病。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最终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2.病原学 HIV病毒为单链RNA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分为HIV-1和HIV-2两个型,前者引起世界性流行,而后者在西非呈地方性流行。3.流行病学(1)传染源 AIDS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③母婴传播。(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①多性伴侣,包括男性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者;②静脉药物依赖者;③需多次接受输血、血液制品者及接受可疑污染器官移植者;④在不规范或非法采血点卖血者;⑤感染HIV的母亲的胎儿及婴儿;⑥性病患者。(4)流行特征 HIV感染无季节性,HIV感染者以正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壮年为主。4.病理 艾滋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样,呈非特异性。有机会性感染引起的病变,淋巴结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肿瘤性病变。由于存在免疫损伤,表现为多种机会性感染反复重叠感染,组织中病原体繁殖多,炎症反应少。①淋巴结病变:出现滤泡增生、融合,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可完全消失,包括反应性(滤泡增生性淋巴结肿)、肿瘤性(如卡波西肉瘤,KS)和其他淋巴瘤;②胸腺病变:可有萎缩、退行性变或炎性病变;③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神经胶质细胞灶性坏死,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及脱髓鞘改变等。

  • 第2题:

    带下病概述


    参考答案: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带下病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常合并月经不调、闭经、阴痒等。

  • 第3题:

    龋病概述


    答案:
    解析: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的以细菌为主要病原,牙齿硬组织自外向内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牙齿硬组织的溶解与破坏,形成不能为自体修复的损坏,出现色、形、质改变。病变发展,感染可波及牙髓及根尖周组织。
    根据龋病损坏的程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一)浅龋
    浅龋(牙釉质龋或牙骨质龋),也叫Ⅰ度龋。浅龋发生在牙冠部时为牙釉质龋,发生在牙根面的龋为牙骨质龋。
    (二)中龋
    中龋为牙本质浅层或中层龋,也叫Ⅱ度龋。
    (三)深龋
    龋损达牙本质深层为深龋,也叫Ⅲ度龋。

  • 第4题:

    狂犬病概述


    参考答案:一、概述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人兽共患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狂犬病是人类病死率最高(100%死亡)、始终未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的传染病。狂犬病又是完全能够预防的疾病。二、流行病学(一)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 狂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地理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和大洋洲(近年有个别报道)外,全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生或流行。当前,全世界约2/3以上国家或地区存在动物和人间狂犬病。东南亚、中东、北美、东非、中南美和东欧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而西欧人的狂犬病病例却甚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等种种原因,犬、猫等家畜的狂犬病均未得到控制,是人间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有的国家或地区狂犬病流行仍有上升趋势。在我国,狂犬病几乎遍及各省。主要分布在农村,可能与农村养犬密度大、犬的免疫率低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各地区分布情况随地域不同亦有差异。2.流行季节 从季节分布来看,本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高峰,但一般以温暖季节(7~11月)发病较多。在流行季节较明显的地区,常以春夏之交和夏季相对较多,冬季相对较少。人间狂犬病春末、夏、秋季节发病数相对多可能与犬的发情季节易伤人,人群户外活动多,衣服单薄容易暴露,且暴露后伤势严重有关。3.人群分布 各年龄组的人群均对狂犬病易感,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系因接触疫源动物机会的多少有所不同所致。在以犬及某些家畜为狂犬病主要传染源的亚洲和非洲某些国家,本病有比较明显的性别、年龄特征:青少年发病较多,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大致为2:1。在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美洲和欧洲的某些国家,狂犬病的人群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职业性,以野外考察、旅游者等与野生动物接触多的人群多见。不同地区的人群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感染率差别的主要原因与犬免疫密度、暴露后伤口处理以及人们对狂犬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程度等因素有关。(二)流行形式 绝大多数以散发为主,亦有局部聚集性疫情报告。(三)影响狂犬病发病的因素1.疫苗和抗血清的使用 被狂犬或者可疑狂犬咬伤以后,如能及时、正确地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再加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一般不会发生狂犬病,免疫失败的比率极低,这是影响狂犬病发病的一个最有力的人为因素。狂犬病暴露者接受治疗性预防注射时,能否做到及时、全程而有效的免疫预防是十分重要的。2.咬伤的性质 狂犬病病毒通常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和动物体内的。即使无黏膜损伤,病毒亦可经正常黏膜侵入机体。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咬、抓伤人或舔了皮肤、黏膜后,其唾液污染伤口、黏膜可引起发病。人被狂犬病动物致伤的部位、致伤程度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被疯动物致伤头、面和颈部等那些靠近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或周围神经丰富的部位,比咬伤四肢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且潜伏期较短。一般来说,被咬伤四肢者潜伏期较长,多为1~3个月;头面部受伤者潜伏期较短,平均为5周;因角膜移植感染和吸入气溶胶感染者潜伏期更短,多为3周左右;多部位咬伤比单一部位咬伤容易发病,且潜伏期较短。咬伤严重,伤口深者比浅表损伤容易发病,潜伏期也较短。3.咬伤的先后顺序 发病与否与咬伤先后有明显的关系,即先被咬伤者发病多,病情严重,后被咬伤者发病少或不发病。这也许是由于先咬人时疯动物唾液多,唾液中病毒也多,后来咬人时则唾液较少,因而侵入机体的病毒量也较少的缘故。4.伤口处理 人被可疑动物致伤后,如果及时对伤口进行规范处理和抗狂犬病暴露后治疗,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的危险。伤口处理是狂犬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伤口的处理,最重要的是及时、正确。伤口不进行处理、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不仅可以增加感染患病机会,而且潜伏期可缩短。5.其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如犬和野生动物免疫和管理情况等。(四)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长可达1年以上,平均约为66.9天,多数病例的潜伏期集中于30~90天。短于15天,超过一年以上者罕见。(五)传染源 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从全世界来看,最重要的狂犬病疫源动物当数家犬。但是,理论上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包括鸟类都可感染狂犬病毒,并将病毒传染给人。然而,不同的动物传播狂犬病的意义是不同的。我国狂犬病的动物传染源除犬、猫、猪、牛、羊等家畜外,还有鼬獾、鼠、狼、梅花鹿、熊、豹、刺猬、野猪、狐等野生动物。(六)传播途径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还可通过组织(如角膜)、器官移植手术将狂犬病传播他人,另外,还有呼吸道、消化道或通过唾液直接或间接污染健康人未愈合的伤口而传播狂犬病的可能性。(七)易感人群 人类对狂犬病普遍易感。

  • 第5题:

    白血病概述


    答案:
    解析:
    1.概念 白血病系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单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出现大量异常积聚、呈单克隆性增生、伴不同程度成熟及分化障碍的造血细胞,同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并抑制正常造血。
    2.分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两大类:
    (1)急性白血病 多为原始及早期幼稚细胞异常增殖,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数月。
    (2)慢性白血病 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异常增生,病情发展缓慢,自然病程数年。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可将白血病分为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及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两大类。其中,急性白血病又可依据法美英(FAB)协作组分型标准分为许多亚型:
    (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共分8个亚型:
    M: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
    M: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急性红白血病。
    M: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可按白血病细胞形态分为L、L、L等3个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