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高某,男,38岁,干部。2016年3月18日初诊。患者饮食稍有不节即皮肤瘙痒反复发作2月,抓后糜烂渗出,伴纳少,腹胀便溏,肢乏。查体:皮损潮红,丘疹,对称分布,可见鳞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高某,男,38岁,干部。2016年3月18日初诊。患者饮食稍有不节即皮肤瘙痒反复发作2月,抓后糜烂渗出,伴纳少,腹胀便溏,肢乏。查体:皮损潮红,丘疹,对称分布,可见鳞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高某,男,38岁,干部。2016年3月18日初诊。患者饮食稍有不节即皮肤瘙痒反复发作2月,抓后糜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姜某,男,46岁,已婚,工人。2015年6月11日初诊。患者1周前曾出差外地,3天前突发高热,次日出现皮肤,目睛发黄。现症:身目俱黄,黄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烦躁抽搐,齿衄,皮肤瘀斑,舌质红绛,苔燥,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阳黄)。中医证型诊断:疫毒炽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皮肤,目睛发黄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烦躁抽搐,齿衄,皮肤瘀斑,舌质红绛,苔燥,脉弦滑数,辨证为疫毒炽盛证。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剂名称:千金犀角散加味。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水牛角(先煎)30g,黄连30g,栀子30g,大黄(后下)15g,板蓝根15g,生地15g,玄参15g,丹皮15g,茵陈15g,土茯苓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35岁,已婚,职员。2014年8月6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饮酒后次日出现低热不退。现症: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痰湿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低热不退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为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川连:半夏6g,厚朴6g,枳实6g,陈皮6g,茯苓10g,通草6g,竹叶12g,黄连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卢某,男,27岁,未婚,自由职业。2015年7月9日初诊。患者2天前饮食不注意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现症: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腹部疼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泄泻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痢疾。中医证型诊断:湿热痢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为主症,辨病为痢疾。现症见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腹部疼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痢证。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中医病证鉴别: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样,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方剂名称:芍药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芍药30g,当归15g,甘草6g,木香6g,槟榔6g,大黄9g,黄芩15g,黄连15g,肉桂Sg,金银花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于某,男,54岁,已婚,农民。2013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肺痨病日久,咳逆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潮热、形寒、自汗、盗汗。现症见声嘶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滑精、阳痿,舌光质红少津,脉微细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虚劳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型诊断:阴阳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肺痨病日久,咳逆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潮热、形寒、自汗、盗汗为主症,辨病为肺痨。现症见声嘶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滑精、阳痿,舌光质红少津,脉微细而数。辨证为阴阳两虚。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俱损。中医病证鉴别:肺痨与虚劳均为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痨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虚劳病缘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治法:滋阴补阳。方剂名称:补天大造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人参60g,黄芪90g,白术90g,当归45g,山药45g、阿胶30g,山茱萸60g,麦冬60g,枸杞子60g,生地120g,河车粉(兑服)30g,五味子90g,鹿角(熬膏)500g、龟板(熬膏)240g。以龟鹿胶和药,加炼蜜为丸。每早开水送下12g。

  • 第5题:

    病例摘要:胡某,男,12岁,学生。2013年1月23日初诊。患者1日前因饮食不洁出现呕吐,胸脘满闷。现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外邪犯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胸脘满闷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轻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方剂名称: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藿香10g,紫苏9g,白芷9g,大腹皮9g,厚朴10g,半夏6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桔梗10g,生姜三片、大枣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6题:

    病例摘要:郑某,男,33岁,已婚,设计师。2014年6月5日初诊。患者一月前受凉后咳嗽,咳痰量多。现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色白,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痰湿蕴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咳嗽,咳痰量多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色白,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辨证为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与喘证均为肺气上逆之病证,临床上也常见咳、喘并见,但咳嗽以气逆有声,咳吐痰液为主,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剂名称: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9g,陈皮10g,茯苓9g,苍术10g,川朴9g,杏仁10g,佛耳草15g,紫菀10g,款冬花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7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69岁,已婚,干部。2012年9月7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食易饥,口渴,多尿。现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型诊断:胃热炽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多食易饥,口渴,多尿为主症,辨病为消渴中消。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辨证为胃热炽盛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见多食易饥,消瘦症状。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症状,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渴,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多饮、多尿、尿甜的症状。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剂名称:玉女煎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生石膏15g,知母5g,黄连6g,栀子5g,玄参6g,生地黄20g,麦冬6g,川牛膝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8题:

    病例摘要:于某,男,45岁,已婚,工人。2013年9月17日初诊。患者反复发痫不愈。现症: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与厥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痫证。中医证型诊断:心脾两虚。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反复发痫不愈为主症,辨病为痫证。现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辨证为心脾两虚。痫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中医病证鉴别: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两目上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鉴别。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方剂名称: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人参10g,茯苓12g,白术9g,炙甘草3g,陈皮6g,姜半夏6g,当归9g,丹参6g,熟地10g,酸枣仁10g,远志3g,五味子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9题:

    患者,男,31岁。颈项部皮肤增厚,干燥,瘙痒较剧,情绪波动时,瘙痒随之加剧,部分皮肤因反复搔抓形成苔藓样变化。其诊断是

    A、接触性皮炎
    B、银屑病(牛皮癣)
    C、白癜风
    D、慢性湿疮
    E、紫白癜风

    答案:B
    解析:

  • 第10题:

    患者,男,31岁。颈项部皮肤增厚,干燥,瘙痒较剧,情绪波动时,瘙痒随之加剧,部分皮肤因反复搔抓形成苔藓样变化。其诊断是()

    • A、接触性皮炎
    • B、牛皮癣
    • C、白疕
    • D、慢性湿疮
    • E、紫白癜风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患者,男,27岁。颈项部皮肤增厚,瘙痒反复发作一年余,局部皮肤成苔藓化。其诊断是()

    • A、风热疮
    • B、风瘙痒
    • C、牛皮癣
    • D、白屑风
    • E、慢性湿疮

    正确答案:C

  • 第12题:

    问答题
    患者,女性,32岁。四肢皮肤瘙痒、脱屑,反复发作2年。患者2年前四肢出现红肿,丘疹,剧烈瘙痒。经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近日症状又发作,四肢皮肤瘙痒剧烈,抓后有脱屑,伴烦躁,寐差。体查:四肢皮肤色暗淡,粗糙肥厚,有鳞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正确答案: 诊断:慢性湿疹。诊断依据:四肢皮肤瘙痒、脱屑,反复发作2年;四肢皮肤色暗淡,粗糙肥厚,有鳞屑。
    证型:血虚风燥型。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主方:当归饮子加减。
    用药:当归、白芍、生地、何首乌、麦冬、刺蒺藜、白鲜皮、钩藤、鸡血藤。
    外治法: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的霜剂或软膏,如地塞米松软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33岁,已婚,工人。2015年2月2日初诊。患者反复呕吐两年余,伴神疲乏力、纳呆。现症: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面色觥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脾胃虚寒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反复呕吐,伴神疲乏力、纳呆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面色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辨证为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噎膈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呕吐以呕吐宿食、痰涎、水液或黄绿色液体,或干呕无物为主症,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纳呆、泛酸嘈杂、胸脘痞闷等症状。噎膈是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不能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剂名称:理中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人参20g,白术10g,干姜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4题:

    病例摘要:靳某,女,28岁,已婚,职员。2013年7月26日初诊。两天前因吃烧烤,喝冷饮,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现症:泻后痛减,脘腹胀痛,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实。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泄泻。中医证型诊断:食滞证。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为主症,辨病为泄泻。现症见泻后痛减,脘腹胀痛,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实,辨证为食滞证。宿食内停,阻滞胃肠,传化失司。中医病证鉴别: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特征。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方剂名称: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山楂10g,莱菔子9g,神曲6g,半夏6g,陈皮10g,茯苓6g,连翘3g,谷芽15g,麦芽12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5题:

    病例摘要:梁某,男,70岁,已婚,退休干部。2015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1天前受寒后突发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现症:头痛昏蒙,神识呆滞,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痫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痉证。中医证型诊断:痰浊阻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辨病为痉证。现症见痉证,辨证为痰浊阻滞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中医病证鉴别: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痫病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发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治法:豁痰开窍,息风止痉。方剂名称:导痰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石菖蒲3g,陈皮3g,胆南星3g,竹沥(兑服)3g,枳实3g,茯苓3g,白术3g,全蝎3g,地龙3g,蜈蚣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6题:

    病例摘要:常某,男,35岁,已婚,教师。2014年2月3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常劳累后发作。现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阳不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辨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剂名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桂枝15g,制附片(先煎)15g,人参30g,黄芪20g,麦冬15g,枸杞10g,炙甘草6g,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7题:

    病例摘要:虞某,女,46岁,教师。2014年4月21日初诊。患者一月前暴怒后出现失眠,彻夜不寐。现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肝火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失眠,彻夜不寐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辨证为肝火扰心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中医病证鉴别: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相区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生理状态。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9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0g,当归10g,生地15g,柴胡6g,甘草6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20g,灵磁石(先煎)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8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50岁,已婚,农民。2015年10月1日初诊。患者平素饮食不节。1月前出现入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现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痰热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人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中医病证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6g,陈皮9g,茯苓6g,枳实6g,黄连9g,竹茹6g,龙齿(先煎)20g,珍珠母(先煎)30g,磁石(先煎)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9题:

    病例摘要:贾某,女,70岁,已婚,农民。2013年4月12日初诊。患者腹泻5年,每次黎明前腹痛,肠鸣泄泻。现症: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泄泻。中医证型诊断:肾阳虚衰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黎明前腹痛,肠鸣泄泻为主症,辨病为泄泻。现症见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为肾阳虚衰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中医病证鉴别: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症。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剂名称:四神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补骨脂15g,肉豆蔻9g,吴茱萸5g,五味子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0题:

    患者,男,27岁。颈项部皮肤增厚,瘙痒反复发作一年余,局部皮肤成苔藓化。其诊断是

    A、风热疮

    B、风疹瘙痒

    C、牛皮癣

    D、白癜风

    E、慢性湿疮


    参考答案:C

  • 第21题:

    病例摘要: 王某,女性,18个月。2013年12月10日初诊。 患儿腹泻反复发作1月余,复发1日。患儿1月前因贪吃雪糕致腹泻,自服蒙脱石散剂后虽有好转,但时轻时重,反复不愈。1日前吃肉食少许后,腹泻发作,服黄连素无明显改善,遂去某院就诊。刻下症:大便日行4~5次,色淡黄不臭,不思饮食,食后作泻。 查体:T36.2℃,P106次/分,R35次/分,BP94/66mmHg。神清,面色偏黄,指纹淡红。腹胀喜按,心肺无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 辅助检查:粪常规示食物残渣(++),脂肪球(++)。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痢疾相鉴别。


    正确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二者居于中焦,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运化转输。患儿以腹泻,大便稀溏,日泻4~5次为主要表现,故诊断为泄泻。腹泻月余,时轻时重,反复不愈,吃肉食少许后,腹泻即刻发作,此乃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之征;不思饮食,食后作泻,腹胀喜按,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皆属脾胃虚弱之候。
    西医诊断依据:
    小儿腹泻以便次频多为主要特点,典型表现可以伴有腹痛,血、粪常规可见异常。
    ①患儿大便频次增多,大便色淡不臭,有腹痛。
    ②粪常规示食物残渣(++),脂肪球(++)。
    西医鉴别诊断:
    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胨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小儿泄泻
    中医证候诊断:脾胃虚弱证
    西医诊断:小儿腹泻
    中医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甘草3g;薏苡仁15g;焦三仙各10g;砂仁5g(包煎后下);山药15g;桔梗5g;木香10g;煨葛根10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热服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调整饮食,避免接触生冷食物,减少脂肪和不易消化食物的摄入,少食多餐。

  • 第22题:

    患者,女性,32岁。四肢皮肤瘙痒、脱屑,反复发作2年。患者2年前四肢出现红肿,丘疹,剧烈瘙痒。经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近日症状又发作,四肢皮肤瘙痒剧烈,抓后有脱屑,伴烦躁,寐差。体查:四肢皮肤色暗淡,粗糙肥厚,有鳞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正确答案:诊断:慢性湿疹。诊断依据:四肢皮肤瘙痒、脱屑,反复发作2年;四肢皮肤色暗淡,粗糙肥厚,有鳞屑。
    证型:血虚风燥型。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主方:当归饮子加减。
    用药:当归、白芍、生地、何首乌、麦冬、刺蒺藜、白鲜皮、钩藤、鸡血藤。
    外治法: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的霜剂或软膏,如地塞米松软膏。

  • 第23题:

    患者自觉瘙痒,搔抓后出现条状抓痕,隆起于皮肤,2小时后可消失,第2天重复发作,诊断为:()

    • A、湿疮
    • B、牛皮癣
    • C、风瘙痒
    • D、白庀
    • E、荨麻疹

    正确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