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林某,男,50岁,已婚,工人。2016年4月30日初诊。患者1月前出现粪便带脓血,而无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病史。3天前出现腹部拒按,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色紫暗,量多,烦热口渴,面色晦暗,舌质有瘀点、瘀斑,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林某,男,50岁,已婚,工人。2016年4月30日初诊。患者1月前出现粪便带脓血,而无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病史。3天前出现腹部拒按,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色紫暗,量多,烦热口渴,面色晦暗,舌质有瘀点、瘀斑,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林某,男,50岁,已婚,工人。2016年4月30日初诊。患者1月前出现粪便带脓血,而无痢疾、肠道慢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江某,男,50岁,已婚,工人。2015年7月20日初诊。患者有肾病史10年。2月前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现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阴虚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辨证为阴虚发热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以夜间发热,手足心热为主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滋阴清热。方剂名称:清骨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银柴胡10g,知母15g,胡黄连10g,地骨皮15g,青蒿15g,秦艽15g,鳖甲(先煎)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病例摘要:陈某,男,56岁,已婚,农民。2014年2月4日初诊。患者吸烟史30余年,近期出现呛咳、胸疼,痰中带血。现症:咳嗽痰中带血,甚则咳血不止,胸痛,心烦寐差,低热盗汗,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癌。中医证型诊断:阴虚毒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长期吸烟,近期出现呛咳、胸疼,痰中带血为主症,辨病为癌病之肺癌。现症见咳嗽痰中带血,甚则咳血不止,胸痛,心烦寐差,低热盗汗,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于结,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辨证为阴虚毒热证。肺阴亏虚,热毒炽盛。中医病证鉴别:肺痈患者也可有咳嗽、咳痰、发热的临床表现,应注意鉴别。典型的肺痈是急性发病,高热,寒战,咳嗽,咳吐大量脓臭痰,痰中可带血,伴有胸痛;肺癌发病较缓,热势一般不高,呛咳,咳痰不爽或痰中带血,伴见神疲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肺癌患者在感受外邪时,也可出现高热、咳嗽加剧等症,此时更应详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并借助肺部X线检查、痰和血的病原体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方剂名称: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沙参10g,玉竹10g,麦冬15g,甘草6g,桑叶9g,天花粉15g,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30g,紫背天葵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邓某,男,37岁,已婚,农民。2014年1月15日初诊。患者1周前劳累后出现便血,伴少气乏力。现症: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痔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型诊断:气虚不摄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劳累后便血,伴少气乏力为主症,辨病为血证之便血。现症见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辨证为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中医病证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治法:益气摄血。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当归15g,黄芪30g,酸枣仁9g,远志10g,龙眼肉20g,木香9g,阿胶(烊化)10g,地榆15g,槐花15g,仙鹤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沈某,女,58岁,已婚,农民。2014年6月3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出现口干、多食易饥,小便有沫,形体消瘦。现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亏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多食易饥,形体消瘦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辨证为中消之气阴两虚。气阴不足,脾失健运。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见多食易饥,消瘦等症状。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方剂名称:七昧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0g,怀山药30g,甘草6g,木香6g,藿香9g,葛根15g,麦冬10g,天冬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郑某,女,45岁,已婚,家庭主妇。2013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一个月前出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现症: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细略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虚胆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略细数,辨证为心虚胆怯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剂名称:安神定志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琥珀(研末冲服)9g,酸枣仁10g,茯苓30g,茯神30g,人参30g,远志30g,龙齿(先煎)15g,山药15g,天冬10g,生地6g,熟地6g,肉桂9g,五味子9g。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日三服,每服6g,开水送下。

  • 第6题:

    病例摘要:韩某,男,57岁,已婚,农民。2013年1月14日初诊。患者一月前感冒后出现咳嗽,感冒已愈,咳嗽未止,伴口干咽燥,痰少。现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痨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肺阴亏耗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咳嗽,伴口干咽燥,痰少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与肺痨均可有咳嗽、咳痰症状,但后者为感染"痨虫"所致,有传染性,同时兼见潮热,盗汗、咯血、消瘦等症,可资鉴别。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剂名称: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花粉15g,百合15g,川贝母9g,甜杏仁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5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7题:

    病例摘要:董某,男,28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1日初诊。患者1天前水下工作后出现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现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寒湿阻遏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辨证为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剂名称:茵陈术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附子(先煎)6g,白术15g,干姜5g,茵陈9g,茯苓6g,泽泻6g,猪苓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8题:

    病例摘要:宋某,男,27岁,已婚,建筑工人。2015年3月2日初诊。患者两个月前出现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现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近期曾有与肺痨病人接触史。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痿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型诊断:肺阴亏损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为主症,辨病为肺痨。现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近期曾有与肺痨病人接触史。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细数,辨证为肺阴亏损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中医病证鉴别:肺痨与肺痿均为病位在肺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治法:滋阴润肺。方剂名称:月华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北沙参9g,麦冬15g,天冬10g,玉竹12g,百部10g,白及10g,百合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9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25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29日初诊。患者2天前受风凉后出现头昏、乏力等症,1天前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伴尖叫与二便失禁。现症: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呆滞,茫然若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厥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痫病。中医证型诊断:风痰闭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伴尖叫与二便失禁为主症,辨病为痫病。现症见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呆滞,茫然若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辨证为风痰闭阻证。病机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中医病证鉴别: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区别。治法:涤痰息风,开窍定痫。方剂名称:定痫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30g,全蝎15g,僵蚕15g,川贝母30g,胆南星15g,姜半夏30g,竹沥(兑服)6g,石菖蒲15g,琥珀15g,远志20g,茯苓30g,陈皮20g,丹参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0题:

    病例摘要:朱某,男,37岁,已婚,工人。2015年7月21日初诊。患者经某医院诊断为肺结核后,抗结核治疗中,近1个月来呛咳气急,痰少质黏,午后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夜寐盗汗,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口渴,心烦失眠,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痿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型诊断:虚火灼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呛咳气急,痰少质黏为主症,辨病为肺痨。现症见午后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夜寐盗汗,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口渴,心烦失眠,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辨证为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中医病证鉴别:肺痨与肺痿均为病位在肺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亦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特征。治法:滋阴降火。方剂名称: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南沙参15g,北沙参15g,麦冬20g,玉竹15g,百合20g,百部15g,白及9g,生地15g,五味子10g,玄参10g,阿胶(烊化)6g、龟板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1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65岁,已婚,退休工人。2013年8月15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出现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三天前因淋雨加重。现症: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行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辨证为行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以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疼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的肌肉萎缩。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剂名称:防风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防风15g,麻黄6g,桂枝10g,葛根10g,当归10g,茯苓6g,生姜10g,大枣9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2题:

    病例摘要:韩某,男,34岁,已婚,工人。2013年2月17日初诊。患者1日前饮酒后出现胃脘疼痛,脘痞腹胀。现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胁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中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胃脘疼痛,脘痞腹胀为主症,辨病为胃痛。现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中阻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中医病证鉴别: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证,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剂名称:清中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连3g,栀子9g,制半夏6g,茯苓10g,草豆蔻(后下)6g,陈皮10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3题:

    病例摘要:于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5年1月20日初诊。患者常年居住于潮湿阴冷环境中。1月前出现下肢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现症:下肢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着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下肢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下肢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风寒湿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名称:薏苡仁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薏苡仁30g,苍术10g,甘草6g,羌活9g,独活9g,防风6g,麻黄6g,桂枝9g,制川乌(先煎)3g,当归10g,川芎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4题:

    病例摘要:方某,男,43岁,已婚,工人。2015年9月29日初诊。患者2天前出差,次日出现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干,伴恶风,发热,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风燥伤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干咳,连声作呛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干,伴恶风,发热,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脉浮数,辨证为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与喘证均为肺气上逆之病证,临床上也常见咳、喘并见,但咳嗽以气逆有声,咯吐痰液为主,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剂名称:桑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桑叶10g,薄荷(后下)10g,淡豆豉10g,杏仁6g,前胡10g,牛蒡子10g,南沙参15g,浙贝母10g,天花粉10g,梨皮10g,芦根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5题:

    病例摘要:靳某,女,28岁,已婚,职员。2013年7月26日初诊。两天前因吃烧烤,喝冷饮,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现症:泻后痛减,脘腹胀痛,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实。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泄泻。中医证型诊断:食滞证。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为主症,辨病为泄泻。现症见泻后痛减,脘腹胀痛,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实,辨证为食滞证。宿食内停,阻滞胃肠,传化失司。中医病证鉴别: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特征。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方剂名称: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山楂10g,莱菔子9g,神曲6g,半夏6g,陈皮10g,茯苓6g,连翘3g,谷芽15g,麦芽12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6题:

    病例摘要:项某,男,78岁,已婚,退休教师。2013年4月2日初诊。患者1天前受凉出现发热,鼻塞,微恶风寒。现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时行感冒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型诊断:阴虚感冒。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发热,鼻塞,微恶风寒为主症,辨病为感冒。现症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中医病证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治法:滋阴解表。方剂名称:加减葳蕤汤化裁。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玉竹12g,甘草3g,大枣10g,淡豆豉10g,薄荷(后下)10g,葱白9g,桔梗10g,白薇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7题:

    病例摘要:常某,男,35岁,已婚,教师。2014年2月3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常劳累后发作。现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阳不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辨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剂名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桂枝15g,制附片(先煎)15g,人参30g,黄芪20g,麦冬15g,枸杞10g,炙甘草6g,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8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67岁,已婚,职员。2014年9月5日初诊。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泄泻、便血。现症:腹痛喜温喜按,腹内结块,下利清谷,血便,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大肠癌。中医证型诊断:脾肾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痛、泄泻、便血为主症,辨病为大肠癌。现症见腹痛喜温喜按,腹内结块,下利清谷,血便,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辨证为脾肾两虚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中医病证鉴别:痢疾与大肠癌在腹痛、泄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症状上有相似点,要注意区别。痢疾是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较急,常以发热伴有呕吐开始,继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突出的临床特征。其腹痛多呈阵发性,常在腹泻后减轻。其腹泻次数可达每日10~20次,粪便呈胶冻状、脓血状。而大肠癌起病较隐匿,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中晚期伴见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神疲倦怠,消瘦等。腹痛常为持续性隐痛,常见腹泻,但每日次数不多,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是其特点。此外,实验室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血常规检查,大便细菌培养,大便隐血试验,直肠指诊,全结肠镜检查等。治法:温阳益精。方剂名称:大补元煎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人参10g,山药15g,黄芪15g,熟地黄15g,杜仲15g,枸杞子15g,山药15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9题:

    病例摘要:焦某,男,28岁,已婚,司机。2014年1月2日初诊。患者六个月前醉酒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黄。现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胆腑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皮肤巩膜黄染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辨证为胆腑郁热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方剂名称:大柴胡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柴胡9g,黄芩10g,半夏9g,大黄10g,枳实9g,佛手9g,郁金10g,茵陈15g,山栀10g,白芍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0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74岁,已婚,农民。2015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6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呛咳,于当地医院治疗。现症:左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僻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中风(恢复期)。中医证型诊断:气虚络瘀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6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呛咳为主症,辨病为中风。现症见左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辨证为气虚络瘀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中医病证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人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剂名称: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12g,桃仁3g,红花3g,赤芍5g,归尾6g,川芎3g,地龙3g,牛膝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1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69岁,已婚,干部。2012年9月7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食易饥,口渴,多尿。现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型诊断:胃热炽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多食易饥,口渴,多尿为主症,辨病为消渴中消。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辨证为胃热炽盛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见多食易饥,消瘦症状。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症状,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渴,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多饮、多尿、尿甜的症状。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剂名称:玉女煎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生石膏15g,知母5g,黄连6g,栀子5g,玄参6g,生地黄20g,麦冬6g,川牛膝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2题:

    病例摘要:程某,男,3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生冷,2天前出现呕吐清水痰涎。现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清水痰涎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呕吐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名称: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生姜12g,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桂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3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38岁,已婚,工人。2015年8月16日初诊。患者暑夏之时,劳作后突然出现腰部疼痛5天,遂来就诊。现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肾痹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腰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腰部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腰痛。现症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湿热腰痛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中医病证鉴别:腰痛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来。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剂名称:四妙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苍术24g,黄柏24g,薏苡仁24g,木瓜6g,络石藤6g,川牛膝24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