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脱疽概述 ”相关问题
  • 第1题:

    间歇性跛行常见于( )。

    A、脱疽

    B、附骨疽

    C、环跳疽

    D、流注

    E、足发背


    参考答案:A

  • 第2题:

    脱疽治疗


    答案:
    解析:
    本病轻症可单用中、西药治疗,重症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但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常配合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物,以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运。
    (一)内治
    1.寒湿阻络证: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疫胀疼痛,多走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
    2.血脉瘀阻证:患趾(指)疫胀疼痛加重,夜难入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3.湿热毒盛证: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丹参、川芎、赤芍、牛膝等。
    4.热毒伤阴证: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方药:顾步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面色无华,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淡尖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黄芪鳖甲煎加减。
    (二)外治
    1.未溃期: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亦可用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仙30g,煎水熏洗,每日1次;亦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各等份研末,蜜调,敷于患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如发生药疹即停用;亦可用红灵酒少许揉擦患肢足背、小腿,每次20分钟,每口2次。
    2.已溃:溃疡面积较小者,可用上述中药熏洗后,外敷生肌玉红膏;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冰片锌氧油(冰片2g,氧化锌油98g)软化创面硬结痂皮,按疏松程度,依次清除坏死痂皮,先除软组织,后除腐骨,彻底的清创术必须待炎症完全消退后方可施行。
    (三)其他疗法
    1.手术疗法
    (1)坏死组织清除术: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清除,骨断面宜略短于软组织断面。
    (2)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且近端炎症控制,血运改善,可取分界近端切口,行趾(指)切除缝合术或半足切除缝合术。
    (3)截肢术:当坏死延及足背及踝部,可行小腿截肢术,坏疽发展至踝以上者,可行膝关节截肢术。
    2.剧烈疼痛的处理:脱疽最主要的自觉症状就是疼痛,严重者剧痛以至彻夜难眠,因此有效的止痛治疗成为治疗脱疽的重要措施,除使用哌替啶等止痛药物外,可选用以下止痛方法。
    (1)中药麻醉:中麻Ⅰ号2.5~5mg(或中麻Ⅱ号2~3mg)加氯丙嗪25mg,用生理盐水20ml于晚9时缓慢静脉推注,患者可入睡6~8小时,隔2~3天使用1次。治疗时,患者应平卧,头侧位,去掉枕头。施术后应密切观察,注意护理。
    (2)持续硬膜外麻醉:在病室内,常规实施低位硬膜外麻醉,最好只麻醉患肢,可持续麻醉2~3天,能消除疼痛,改善患肢肿胀,对一身情况的改善和实施手术均能起到良好作用。
    (四)病因治疗
    1.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可应用降血脂、降血压药物。
    2.糖尿病足积极控制血糖,规范治疗,防治感染,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的恢复。

  • 第3题:

    脱疽调护


    答案:
    解析:
    1.禁止吸烟,少食辛辣炙煿及醇酒之品。
    2.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
    3.避免外伤。
    4.患侧肢体运动锻炼,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形成。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F肢45°~60°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趾向下、上、内、外等方向运动10次,再将卜.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坏疽感染时禁用。

  • 第4题:

    脱疽的辨病要点。


    参考答案:脱疽是指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 第5题:

    脱疽诊断


    答案:
    解析:
    1.临床表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男性多见;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发于老年人,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常累及大、中动脉。糖尿病足多伴有糖尿病病史,尿糖、血糖增高,可累及大动脉和微小动脉。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临床一般可分为三期。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疫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疫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痠胀疼痛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可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疫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或足趾发黑,干瘪,呈干性坏疽。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则红肿明显,患足剧烈疼痛,全身发热。经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坏疽局限,溃疡可愈合。若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则红肿疼痛难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形体消瘦,甚则壮热神昏。
    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将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踝关节及其上方。
    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
    2.辅助检查肢体超声多普勒、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及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有助于鉴别诊断,了解病情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