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题目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1.安全的自发认识阶段
2.安全的局部认识阶段
3.系统安全的认识阶段
4.安全系统的认识阶段
更多“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于青少年的认识在人类认识发展中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无“青少年”的神话阶段,()、现代意义的“青少年”阶段。


    参考答案:单边意义上的“青少年”阶段

  • 第2题:

    人类对安全认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其第三阶段是()。

    • A、局部的安全认识阶段
    • B、处于无知(不自觉)的安全认识阶段
    • C、动态的安全认识阶段
    • D、系统的安全认识阶段

    正确答案:D

  • 第3题:

    中国雕塑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萌芽期: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
    (2)成熟和繁荣期:秦汉和南北朝
    (3)高峰期:唐代
    (4)低潮期:唐之后至清末

  • 第4题: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安全的自发认识阶段
    2.安全的局部认识阶段
    3.系统安全的认识阶段
    4.安全系统的认识阶段

  • 第5题:

    环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哪几个阶段()?

    • A、无生命阶段
    • B、生物与其环境辩证发展阶段
    • C、人类与其环境辩证发展的阶段
    • D、社会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汉赋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汉赋的发展,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汉赋形成期。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
    第二个阶段是汉赋全盛期。从汉武帝到西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代表作为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
    第三个阶段是汉赋的转变期。从西汉后期到东汉中叶,赋的思想内容到体制和风格都开始转变。此时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文治武功,专以铺采摛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兴起,突破了彼此沿袭的赋颂的传统,成为六朝抒情赋的先声。
    第四个阶段是是汉赋的衰落期。东汉中叶至末年,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祸乱频起。文人写作态度发生变化,赋体题材有所扩大。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的短篇小赋兴起。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 第7题:

    文字产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有声无言”、“有言无文”两个时期。在语言和实物的基础上,又经结绳记事、契刻和图画三个阶段。

  • 第8题:

    单选题
    人类对安全认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其第三阶段是()。
    A

    局部的安全认识阶段

    B

    处于无知(不自觉)的安全认识阶段

    C

    动态的安全认识阶段

    D

    系统的安全认识阶段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2)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在以下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
    (3)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
    (4)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人类起源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南方古猿
    能人或早期猿人(100万年~250万年前
    直立人或晚期猿人(20万年~200万年前)
    智人(3.5万年~28万年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MRP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MRP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基本MRP阶段:作为一种库存计划方法的改进,即物料需求计划阶段;
    (2)闭环MRP阶段: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3)MRPⅡ阶段:作为一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计划系统,即制造资源计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第一,群婚。群婚的概念不是指杂乱的性交,而是一种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在男女配偶关系中,实行群婚习俗。表现在婚姻关系上,只是废除杂乱媾和,而在血缘内部,则可互婚,这就是血缘群婚或集团内婚。但它排斥不同辈分之间、双亲与子女之间的通婚。而在同辈之间,男女可以互为夫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加上人类在自身生产中逐渐发现血缘婚配影响了后代体质和智力的正常发育,即由集团内婚发展到集团外婚,即族外婚。它仍是群婚,表现形式是禁止氏族内婚,男子或女子必须到另一个氏族选择配偶。
    第二,对偶婚。对偶婚是个体婚的初级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夫妻双方通过一定的婚姻手续共同生活,但是没有独占的同居,而且婚姻常可以根据任何一方的意愿轻易地解除。走访婚是对偶婚的低级阶段。后来走访婚的发展导致了真正的对偶婚的产生。对偶婚已经是较为固定的偶居,配偶双方履行一定的婚姻手续,组成对偶家庭。这种家庭,夫妻之间权利平等,对子女共同承担义务,父子和母子关系是很明确的。对偶婚家庭唯一含有的不稳定因素是,夫妻感情不和而轻易地发生离异,这是走访婚的残余。
    第三,一夫一妻制婚姻。这是婚姻史上比较完备的婚姻制度。它是在人类总结了以往各类婚姻形态后所作的选择,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它是随着母系氏族的社会的瓦解,父系统治地位确立,私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而称谓婚姻的主要形式的。它的突出特点是实行丈夫对妻子的独占同居。在其表现形式上是男娶女嫁,妻子随丈夫居住,子女从父姓,而且有财产的继承权。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建立在夫权上,不可以轻易离异,这是普遍的特点。一夫一妻制比群婚、对偶婚均优越的多,它避免了如上婚俗的种种弊病,包拯人类的繁衍和健康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人类经历了哪几个战争阶段?


    参考答案:

    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核战争、信息化战争


  • 第14题:

    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经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经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并进行了具有明显的市场取向的改革。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商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 第15题:

    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第一,群婚。群婚的概念不是指杂乱的性交,而是一种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在男女配偶关系中,实行群婚习俗。表现在婚姻关系上,只是废除杂乱媾和,而在血缘内部,则可互婚,这就是血缘群婚或集团内婚。但它排斥不同辈分之间、双亲与子女之间的通婚。而在同辈之间,男女可以互为夫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加上人类在自身生产中逐渐发现血缘婚配影响了后代体质和智力的正常发育,即由集团内婚发展到集团外婚,即族外婚。它仍是群婚,表现形式是禁止氏族内婚,男子或女子必须到另一个氏族选择配偶。
    第二,对偶婚。对偶婚是个体婚的初级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夫妻双方通过一定的婚姻手续共同生活,但是没有独占的同居,而且婚姻常可以根据任何一方的意愿轻易地解除。走访婚是对偶婚的低级阶段。后来走访婚的发展导致了真正的对偶婚的产生。对偶婚已经是较为固定的偶居,配偶双方履行一定的婚姻手续,组成对偶家庭。这种家庭,夫妻之间权利平等,对子女共同承担义务,父子和母子关系是很明确的。对偶婚家庭唯一含有的不稳定因素是,夫妻感情不和而轻易地发生离异,这是走访婚的残余。
    第三,一夫一妻制婚姻。这是婚姻史上比较完备的婚姻制度。它是在人类总结了以往各类婚姻形态后所作的选择,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它是随着母系氏族的社会的瓦解,父系统治地位确立,私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而称谓婚姻的主要形式的。它的突出特点是实行丈夫对妻子的独占同居。在其表现形式上是男娶女嫁,妻子随丈夫居住,子女从父姓,而且有财产的继承权。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建立在夫权上,不可以轻易离异,这是普遍的特点。一夫一妻制比群婚、对偶婚均优越的多,它避免了如上婚俗的种种弊病,包拯人类的繁衍和健康发展。

  • 第16题:

    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一、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
    二、自然作为人类对话的伙伴;
    三、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

  • 第17题:

    农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征?


    正确答案: 农业发展总体上经历过三个阶段:(1)刀耕火种阶段。刀耕火种又称为转移农业、轮歇栽培、撂荒制等,该方法用火烧的方法清理土地,然后种植作物,经过1~3年后,撂荒闲置多年,用于恢复植被和地力,作物生产则转移到新的地段进行。刀耕火种是在人少地多、生产工具落后条件下的一种农业方式。其能够延续的关键是:A.有足够的周转的土地,能够让土地撂荒后获得良好的恢复时;B.在农业耕作阶段,采用各种方法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肥力、平衡食品产出结构。
    (2)传统农业阶段。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主要是指依赖本地投入,主要使用人力、蓄力,农耕地块不再经常转移的固定农业。传统农业最重要的挑战是对农田土壤肥力的维持。在东方和西方,根据各国的本国国情采用不同的策略以迎接挑战。在传统农业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还处于农业社会或者工业化初期,农业投入基本依赖当地的人力、蓄力和周围的生物资源和水土资源。通过长期的摸索和经验累积,传统农业采用了一系列方法维护土壤肥力。这些方法包括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粪便回田、堆肥制作、作物轮作、作物间作、草田轮作、休耕等方法。相对工业化农业,传统农业的产品商品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土地生产率低,但是相对投入的商业辅助能而言,产出效率却很高。(3)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的最大特征是高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工业化农业的过程使大量劳动力离开农业,投身到工业和服务业中,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避免大量开垦边际土地。工业化农业尽管以工业品的投入为标志,但是整个农业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自然过程为人工过程所替代,越来越多的自然投入被人工投入所取代,自然界微妙复杂的关系大量被人类工业化思维的规格化、简单化和直线关系所主导。

  • 第18题:

    世界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世界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
    1〉电影技术发明期(1832—1895);
    2〉无声电影时期(1895—1927);
    3〉成熟期(1927—1945);
    4〉发展期(1945—80年代末);
    5〉电影新时期(90年代—)。

  • 第19题:

    迄今为止,人类对质量概念的认识经历了()等几个阶段。

    • A、狭义质量
    • B、广义质量
    • C、全面质量
    • D、全新质量

    正确答案:A,B,C

  • 第20题:

    多选题
    环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哪几个阶段()?
    A

    无生命阶段

    B

    生物与其环境辩证发展阶段

    C

    人类与其环境辩证发展的阶段

    D

    社会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安全的自发认识阶段
    2.安全的局部认识阶段
    3.系统安全的认识阶段
    4.安全系统的认识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史前阶段,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不存在美与丑的问题。
    第二阶段,动物自然首先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第三阶段,山水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
    第四阶段,高科技对象,宏观如太空,极地,海底世界等,微观如纳米世界等。
    第五阶段,自然界的特殊现象,如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雪崩等。
    第六阶段,人体美,人体美是自然美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它成为自然美与社会美的连接枢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性?

    正确答案: 一般地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界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作为顶级膜拜的对象
    第二阶段,自然作为人类对话的伙伴,而向人类显示出共生和谐和亲密的价值。
    第三阶段,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体现人的生命活力,因而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