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中国药典》规定,北豆根的内服用量应是A.1~3g B.2~5g C.3~6g D.3~9g E.5~9g”相关问题
  • 第1题:

    贵重药物临床用量是

    A、0.03~0.6g

    B、0.3~1g

    C、1~3g

    D、3g~6g

    E、6g~9g


    参考答案:B

  • 第2题:

    在进行中药鉴定时,抽取样品的总量-般应是-次检验用量的A.1倍B.2倍C.3倍SXB

    在进行中药鉴定时,抽取样品的总量-般应是-次检验用量的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E.5倍


    正确答案:C

  • 第3题:

    《中国药典》规定,山豆根的内服用量应是

    A.1~3g
    B.2~5g
    C.3~6g
    D.3~9g
    E.5~9g

    答案:C
    解析:

  • 第4题:

    《中国药典》规定下图药材的内服用量为

    A.1~3g
    B.3~6g
    C.3~9g
    D.5~9g
    E.6~9g

    答案:B
    解析:
    此图为全蝎,全蝎有毒,内服用量为3~6g。孕妇禁用。

  • 第5题:

    A.1~3g
    B.3~6g
    C.3~9g
    D.5~9g
    E.6~9g

    全蝎的内服用量应是

    答案:B
    解析:
    AB根据《中国药典》,水蛭为小毒中药,内服用量为1~3g,全蝎为有毒中药,内服用量为3~6g。

  • 第6题:


    处方:桔梗5g,枇杷叶10g,苦杏仁15g,黄芩9g,浙贝母6g,连翘9g,白前9g。

    调配以上处方,用量不适宜的是
    A.枇杷叶
    B.苦杏仁
    C.黄芩
    D.浙贝母
    E.连翘

    答案:B
    解析:
    BB苦杏仁为有小毒的中药,《中国药典》规定其用量为5~10g,内服不宜过量。苦杏仁生品入煎剂应当后下。

  • 第7题:

    百合12g、熟地9g、生地9g、当归9g、白芍6g、甘草3g、玄参6g、贝母6g、麦冬9g、白茅根9g、白及6g、水煎服;简要分析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其证候。


    正确答案:本方为百合固金汤减桔梗,加白及、白茅根而成。方中百合甘苦微寒,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生地、熟地并用,既能滋阴养血,又能清热凉血,共为君药。麦冬甘寒,协百合以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玄参咸寒,助二地滋阴壮水,以清虚火,兼利咽喉,共为臣药。当归治咳逆上气,伍白芍以养血和血;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俱为佐使药。生甘草清泄肺热,调和诸药,为使药。加白及、白茅根凉血止血。全方具有滋养肺肾,止咳化痰,兼凉血止血之功。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热伤血络证。症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第8题:

    简要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其证候。山楂19g、神曲6g、半夏9g、茯苓9g、陈皮3g、连翘3g、莱菔子3g、枳实9g、槟榔9g、水煎服。


    正确答案: 本方为保和丸加枳实、槟榔。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化滞,枳实、槟榔助行气化滞消食之功;半夏、茯苓、陈皮行气祛湿;连翘清热散结。诸药合用,消食和胃化滞,可用于食滞胃脘证。其症可见腕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脉滑.

  • 第9题:

    麻黄9g、白果9g、苏子6g、杏仁5g、款冬花9g、黄芩6g、桑白皮9g、半夏9g、瓜蒌12g、胆南星10g,水煎温服;简要分析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其证候。


    正确答案: 本方为定喘汤加味。方中麻黄宣肺散邪平喘,白果敛肺定喘祛痰,二药散收配伍能增平喘之效,白果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祛痰平喘,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瓜蒌、胆南星助清热化痰之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可用于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喘咳证。症见咳喘痰多气急,咯痰质稠色黄,伴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

  • 第10题:

    问答题
    百合12g、熟地9g、生地9g、当归9g、白芍6g、甘草3g、玄参6g、贝母6g、麦冬9g、白茅根9g、白及6g、水煎服;简要分析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其证候。

    正确答案: 本方为百合固金汤减桔梗,加白及、白茅根而成。方中百合甘苦微寒,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生地、熟地并用,既能滋阴养血,又能清热凉血,共为君药。麦冬甘寒,协百合以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玄参咸寒,助二地滋阴壮水,以清虚火,兼利咽喉,共为臣药。当归治咳逆上气,伍白芍以养血和血;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俱为佐使药。生甘草清泄肺热,调和诸药,为使药。加白及、白茅根凉血止血。全方具有滋养肺肾,止咳化痰,兼凉血止血之功。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热伤血络证。症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中国药典》规定,山豆根的内服用量应是(   )
    A

    1g~3g

    B

    2g~5g

    C

    3g~6g

    D

    3g~9g

    E

    5g~9g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要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其证候。山楂19g、神曲6g、半夏9g、茯苓9g、陈皮3g、连翘3g、莱菔子3g、枳实9g、槟榔9g、水煎服。

    正确答案: 本方为保和丸加枳实、槟榔。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化滞,枳实、槟榔助行气化滞消食之功;半夏、茯苓、陈皮行气祛湿;连翘清热散结。诸药合用,消食和胃化滞,可用于食滞胃脘证。其症可见腕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脉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鹿茸妁用量用法是

    A.1~3g,研细末,每日3次分服

    B.6~9g,研细末,每日3次分服

    C.0.1~0.3g,研细末,每日3次分服

    D.3~6g,研细末,每日3次分服

    E.以上均不对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成人内服朱砂的一日常用量是

    A.0.1~0.5g

    B.0.6~lg

    C. l~3g D. 3~6g E.6~9g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全蝎的内服用量是

    A. 1~3g
    B. 3~6g
    C. 3~9g
    D. 5~9g
    E. 6~9g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有毒中药的用法用量掌握情况。为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毒中药应严格控制剂量。特别《指南》上收载的轻粉、红粉、生川乌等28种毒性中药品种,应熟悉具体品种的用量。

  • 第16题:

    A.1-3g
    B.2-5g
    C.3-6g
    D.3-9g
    E.5-9g

    《中国药典》规定,北豆根的内服用量应是

    答案:D
    解析:

  • 第17题:


    以下为一处方正文:黄芪15g 人参(另炖)10g 酒当归10g陈皮6g 升麻3g 柴胡3g浙白术10g 甘草5g 海藻5g薄荷10g 五味子(打碎)10g 细辛5g5剂 每日1剂 水煎400ml遵医嘱服用

    《中国药典》标准规定细辛的用量范围是
    A.1~2g
    B.1~3g
    C.1~5g
    D.3~6g
    E.3~9g

    答案:B
    解析:
    AB人参属于贵重中药材,需要另炖;甘草和海藻是“十八反”配伍禁忌;薄荷属于芳香性饮片,煎法要写明后下;古训“细辛不过钱”,201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细辛的用量是1~3g;处方不应该出现“遵医嘱服用”的模糊语句。

  • 第18题:

    马钱子内服的用量用法是

    A.1~2g,人丸散
    B.2~5g,入煎剂
    C.0.3~0.6g,入丸散
    D.0.1~0.3g,入丸散
    E.3~9g,入煎剂

    答案:C
    解析:

  • 第19题:

    生地12g、麦冬9g、生甘草3g、玄参9g、贝母5g、丹皮5g、薄荷3g、白芍5g、射干9g、马勃6g、水煎服;简要分析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其证候。


    正确答案: 本方系养阴清肺汤加射干、马勃。方中重用生地甘寒入肾,养阴清热,为君药。玄参养阴生津,泻火解毒,善利咽喉;麦冬养阴清肺,共为臣药。佐以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白芍益阴养血;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少量薄荷辛凉而散,疏表利咽。生甘草泻火解毒利咽,并调和诸药,以为佐使。加射干、马勃则解毒利咽之力增。诸药配伍,共奏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功。主治白喉,或咽痛属阴虚燥热证。症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并逐渐扩展,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 第20题:

    简要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其证候。法半夏9g、炒苏子9g、陈皮9g、茯苓9g、炒白芥子6g、炙甘草3g、生姜5片、炒莱菔子9g、水煎温服。


    正确答案:此方为二陈汤去乌梅,合三子养亲汤而成。二陈汤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陈皮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三子养亲汤方中自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下气祛痰。三药相伍,系降气化痰消食的常用组合。两方相合,化痰降气之力尤佳,且可消食和中,多用治湿痰壅肺证。其证候表现为咳嗽喘逆,痰多稠白,胸闷脘痞,恶心呕吐,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 第21题:

    问答题
    生地12g、麦冬9g、生甘草3g、玄参9g、贝母5g、丹皮5g、薄荷3g、白芍5g、射干9g、马勃6g、水煎服;简要分析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其证候。

    正确答案: 本方系养阴清肺汤加射干、马勃。方中重用生地甘寒入肾,养阴清热,为君药。玄参养阴生津,泻火解毒,善利咽喉;麦冬养阴清肺,共为臣药。佐以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白芍益阴养血;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少量薄荷辛凉而散,疏表利咽。生甘草泻火解毒利咽,并调和诸药,以为佐使。加射干、马勃则解毒利咽之力增。诸药配伍,共奏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功。主治白喉,或咽痛属阴虚燥热证。症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并逐渐扩展,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麻黄9g、白果9g、苏子6g、杏仁5g、款冬花9g、黄芩6g、桑白皮9g、半夏9g、瓜蒌12g、胆南星10g,水煎温服;简要分析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其证候。

    正确答案: 本方为定喘汤加味。方中麻黄宣肺散邪平喘,白果敛肺定喘祛痰,二药散收配伍能增平喘之效,白果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祛痰平喘,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瓜蒌、胆南星助清热化痰之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可用于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喘咳证。症见咳喘痰多气急,咯痰质稠色黄,伴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中国药典》规定,北豆根的内服用量应是()
    A

    1g~3g

    B

    2g~5g

    C

    3g~6g

    D

    3g~9g

    E

    5g~9g


    正确答案: 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