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指的是:() A、 圣人B、道C、上天D、有道之人
A.B
B.A
C.C
D.D
第1题:
下列对至人的理解正确的是()?
第2题:
翻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3题: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宜。”《庄子》这句话的思维模式属于()。
第4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天地不仁”指的是天地不仁爱,不仁慈。
第5题:
下列言论中,属于老子的包括()。
第6题: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这句话中的“大丈夫”指的是圣人、有道之人。
第7题:
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
第8题:
下列观点中,反映了古人“参天化育”的生态观的是()
第9题:
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圣人的最大法宝是权力地位,用什么来保住这高位呢?用仁德。
天地之间的大恩大德化助生育生命,圣人所拥有的大法宝是地理位置好,为何能够守住职位呢?因为拥有仁德
天地之大可以生出德行,圣人之大宝是可以保护地位,怎么样能够把守高位呢?用仁德。
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执政者的最伟大宝物是位于至高的尚方宝剑,用什么来保住这高高在上的权利呢?仅仅用仁德是不行的。
第10题:
第11题:
《孟子》
《周易·彖传》
《道德经》
《大学》
第12题: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13题:
根据《灵枢•决气》篇,“常先身生是谓精”的“精”指的是()
第14题: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属于()的观点。
第15题:
翻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第16题: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句出自()。
第17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中的“二”指的是:()
第18题:
“化儿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句话中的“无名之朴”指的是:()
第19题: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指的是:()
第20题:
鬼神圣人老师
天地先祖君师
圣人父母先王
天地圣人先王
第21题:
至人是到达齐物忘我之境界的人
至人也是圣人,无带之人
至人能够体天地而合变化
以上说法都正确
第22题: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上下与天地同流。”
“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