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弹性失效理论,容器上一处的最大应力达到材料在设计温度下的屈服点么时,即宣告该容器已经“失效”。
第1题:
依据弹性失效理论,容器上一处的最大应力值达到材料在设计温度下的屈服点时σst,即宣告该容器已经“失效”。
第2题:
强度失效是指材料因屈服或断裂引起的压力容器失效。
第3题:
[ζ]t表示材料在压力容器()时的许用应力。
第4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5题:
关于建立材料在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失效判据与设计准则,有如下论述:()
第6题:
零件某个部分所承受的实际应力大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时发生塑性变形而引起的失效称为()。
第7题:
相同大小的应力对压力容器失效的危害程度不一定相同。
设计寿命为10年、操作周期为2小时的压力容器应按分析设计标准设计。
校核一次加二次应力强度的目的是防止压力容器发生过度弹性变形。
压缩应力不需要进行应力分类限制。
第8题:
25%
30%
50%
60%
第9题:
第10题:
相同大小的应力对压力容器失效的危害程度不一定相同。
设计寿命为10年、操作周期为2小时的压力容器应按分析设计标准设计。
校核一次加二次应力强度的目的是防止压力容器发生过度弹性变形。
压缩应力不需要进行应力分类限制。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操作时环境温度
设计温度
液压试验温度
介质温度
第13题:
液压试验时,压力容器壳体的环向薄膜应力值应符合:()
第14题:
薄膜应力、温差应力、局部应力对压力容器具有不同的影响形势与结果,但最终都可能会导致容器失效破坏。
第15题:
脆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静应力下,通常取材料的()为极限应力,失效形式为();塑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简单静应力作用下,通常取材料的()为极限应力,失效形式为();而在变应力作用下,取材料的()为极限应力,失效形式为()。
第16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7题:
设计工况下承压容器的设计内压和其他设计机械载荷产生的一次总体薄膜应力,距离容器断裂失效至少还有()以上的裕度。
第18题:
第19题:
材料强度失效判据的极限值与相应的材料设计系数(又称安全系数)之比。
相应的材料设计系数与材料强度失效判据的极限值(又称安全系数)之比。
材料屈服强度失效判据的极限值与相应的材料设计系数(又称安全系数)之比。
第20题:
由于泄漏而引起的失效,称为泄漏失效
弹性失效设计准则将容器的初始屈服视为失效
弹性失效设计准则是以危险点的应力强度为依据的
结构不连续处的边缘应力,对于碟形封头,规定其过渡区的内半径应不小于球冠区内半径的10%
第21题:
弹性失效设计准则以容器整个危险面屈服作为实效状态。
弹塑性失效设计准则认为只要载荷变化范围达到安定载荷,容器就失效。
弹性失效设计准则较塑性失效设计准则更保守。
爆破失效设计准则认为压力达到全屈服压力时容器失效。
第22题:
强度失效因材料屈服或断裂引起的压力容器失效,称为强度失效
刚度失效由于构件弹性变形引起的失效,称为刚度失效
失稳失效在压应力作用下,压力容器突然失去其原有的规则几何形状引起的失效称为失稳失效
泄漏失效由于泄漏而引起的失效,称为泄漏失效
第23题:
按形状改变比能屈服失效判据计算出的内壁初始屈服压力和实测值最为接近。
在厚度较大即压力较高时各种设计准则差别不大。
在同一承载能力下,中径公式算出的厚度最薄。
在同一承载能力下,最大切应力准则算出的厚度最厚。
第24题:
失效判据是判别压力容器失效状态的依据
失效判据是基于力学分析结果与简单实验测量结果相比较得出的。
失效判据不能直接用于压力容器设计计算。
为考虑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很多不确定因素,引入焊接接头系数得到与失效判据相对应的设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