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谈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题目
联系实际,谈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缺乏原则性,但发展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主要表现在:①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从直观、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②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从注意行为结果逐步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制约。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具体经过三个阶段: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过渡阶段;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
更多“联系实际,谈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相关问题
  • 第1题: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正确答案:

  • 第2题:

    联系实际,谈谈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


    正确答案: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进行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一般认为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
        (2)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 第3题:

    简述幼儿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案:
    解析:
    (1)幼儿更多地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动机作出道德判断。
    (2)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问存在着脱节现象。
    (3)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4)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的,也就是说幼儿处于皮亚杰所称的道德他律阶段。

  • 第4题: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正确答案: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第一,依据幼儿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特点施教的儿童观;第二,“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的教育观。
    (2)发挥道德功能直接、显著的教育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之中,注意品德教育的随机性。第二,把德育贯穿与各领域教育活动中,注意品德教育的系统化。第三,寓德育于游戏之中,注意品德教育的游戏化。
    (3)重视道德功能的间接、隐形的教育渗透作用,注意优化群体环境。幼儿周围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及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往往会有效地影响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我们既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的优美的物质环境,还要使幼儿处于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第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第二,教师要努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第三,加强横向联系,密切家园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第四,寓德育于激励、竞赛之中,注意品德教育方法的情境化。

  • 第5题: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正确答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道德认知表现出现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伦理道德发展的自律性
    I.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Ii.自我意识增强
    Iii.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2)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品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渡
    I.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Ii.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 第6题:

    联系实际谈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关注性别化的问题。联系实际谈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关注性别化的问题。


    正确答案: 性别化问题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
    要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

  • 第7题:

    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要求。


    正确答案:个体品德发展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具有阶段性的连续发展过程,是包含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内在统一过程。因此,实施小学德育应该着重把握好几个方面:
    (1)强调认知、情感、行为领域并重。
    (2)密切道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
    (3)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进行自我建构。
    (4)重视学生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因材施教。

  • 第8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主要表现在:
    (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向逐步分化发展。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生品德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4)小学阶段品德的另一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出现“飞跃”或“质变”。

  • 第9题:

    问答题
    联系实际谈谈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正确答案: ①身体发育水平持续提高,身体素质持续下降;
    ②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
    ③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④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⑤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⑥网络生活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正确答案: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1)有效的说服:说服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2)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使学生会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形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各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再行选择。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给予奖励时,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应强调内部奖励。惩罚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惩罚可以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其他有效方法有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主要表现在:
    (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向逐步分化发展。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生品德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4)小学阶段品德的另一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出现“飞跃”或“质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联系实际谈谈目前阻碍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农村中小学的成长环境相对而言比较特殊,而特殊的成长环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不利因素阻碍农村中小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塑造、发展,使农村青少年在品德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各种偏差。主要能从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分析这种消极影响背后的复杂的社会—心理交互机制。
    (1)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
    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品德的发展均被视为以认知发展为基础、通过儿童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道德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他们均主张以认知冲突的形式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柯尔伯格更是明确地反对用灌输、说教等强加形式进行德育。他抨击了传统德育中以社会公认的美德进行教育的方法,认为道德认知是以认知结构为基础的自然发展,因此德育先要从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通过活动体验、民主讨论等方式引起儿童内心冲突,启发他们积极地思考,从内心接受教育,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出现更多成熟的道德推理和更好的自我控制行为。
    目前农村学校德育的突出状况是:1)德育理念错位。学校把德育作为知识性课程对待,把德育的“认同”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这样,德育成为记忆书本上规定的道德原则、思想信念的过程。2)德育目标错位。学校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目标指向负载过重,有意无意的“拔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3)德育内容错位。德育内容没有针对农村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品德心理的不同特点,形成层次性;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课堂德育素材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并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4)德育手段错位。与理念、目标和内容相应,德育教学也就成了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手段。
    由于学校德育在理念、目标、内容、手段上的错位,德育本质上成为道德知识的记忆过程,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主动建构的能动性均被忽视,这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只能是肤浅的服从,或是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的简单获得,而无法引发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很难真正内化道德规则、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一旦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其道德观念将发生混乱,难以辨别是非准则。
    (2)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标准的内化、道德情感的产生与儿童早期跟父母之间的感情联结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儿童年龄的继续增长,亲子关系仍然对儿童的品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父母以直接的形式向青少年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还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扩展其对子女的情感支持。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给予儿童情感的支持,尽力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并通过这些情感上的支持促成儿童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化。相反,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导致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甚至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冷漠和敌意,从而更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
    农村地区许多儿童的父母忙于生计,大多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这种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使得亲子关系疏远甚至失调,儿童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支持,从而难以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和人格特质,在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面常常会表现出诸多偏差。留守儿童的人格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谈、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易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不良的人格因素表现为或导致了儿童行为问题(如破坏财产、说谎、偷窃等反社会行为替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或神经症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人格、学绩、行为问题。
    (3)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道德行为的习得是观察学习的结果,而观察学习的关键在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人或榜样表现出以身作则的“身教”作用。在儿童道德成长早期,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模仿榜样;进入学校后,教师的言行也开始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父母和教师不仅以直接的形式,用语言向儿童传授道德价值观,其道德活动的本身更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所谓“言传大于身教”。儿童从对父母、教师的行为模仿中,获得一般性的态度和观念,建立起自己一套系统的是非判断准则,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嗜好和行为。
    对大部分农村儿童而言,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隔代抚养、学校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等原因,他们缺少可以模仿的清晰地榜样,榜样形象的弱化致使儿童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正常的道德行为学习过程受阻。在行为反馈方面,也很难有一个权威形象及时对农村儿童初步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予以奖励和强化,亲社会行为难以转变为稳定的道德行为;相反,由于父母监督机制的弱化以及农村地区道德规范、监控体系的不健全,疏于对儿童初期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予以及时惩罚和制止,很可能会导致其更为严重的不良品行,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作为教育者,应该看到德育过程中更多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利用逆境中可利用的资源,使逆境对个人的消极影响最小化。并积极创造能引导个体品德向善发展的条件,如创造一个相互关爱的学校氛围(如建立信任、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学生传授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如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计划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如亲戚、同伴、社会团体的支撑)等措施均将有助于不利处境下农村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14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综合有关研究及理论,可以将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

  • 第15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
    (1)过渡性
    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品德。这种过渡性在总体上表现为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四个方面,且这种过渡较为平稳,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而具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等品德结构也出现转折或质的飞跃。小学儿童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察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判断上,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但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为依据,缺乏道德信念,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景所制约。道德情感方面,小学儿童从直觉的或与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渐过渡到抽象的、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但在很大程度上仍需具体的道德情境和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形象的支撑。这一阶段情感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即这种情感往往是由祖国的具体事物,如山河、大熊猫所引发,情感比较单纯。之后到初中阶段逐渐摆脱对具体形象的依赖。
    (2)协调性
    小学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的关键发展年龄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它们的发展具有协调性的特点。这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知与行、知与情、情与行以及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约束的基本一致上。
    第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协调。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认知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相称的。一般来说,小学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伴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发展和道德认知的逐渐加深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加强,小学儿童逐渐具备自觉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第二,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协调。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继续提高,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维护和坚持道德标准的内在力量,一旦觉察自己的观念与道德标准不相符,甚至在没有外在行动或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自己的念头或想法有违道德准则而感到内疚,并可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第三,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相协调。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紧密联系,互相协调。积极的道德情感跟更容易使我们产生亲社会、助人、利他等道德为。
    第四,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协调。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讲,道德最初是一种外在于个体的规则要求,个体接受这种外在的道德并将之变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过程被称为道德内化,它是个体品德发展问题的核心机制。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道德的内化,表现为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一致,并产生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实际行为。

  • 第16题:

    联系实际谈谈目前阻碍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农村中小学的成长环境相对而言比较特殊,而特殊的成长环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不利因素阻碍农村中小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塑造、发展,使农村青少年在品德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各种偏差。主要能从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分析这种消极影响背后的复杂的社会—心理交互机制。
    (1)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
    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品德的发展均被视为以认知发展为基础、通过儿童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道德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他们均主张以认知冲突的形式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柯尔伯格更是明确地反对用灌输、说教等强加形式进行德育。他抨击了传统德育中以社会公认的美德进行教育的方法,认为道德认知是以认知结构为基础的自然发展,因此德育先要从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通过活动体验、民主讨论等方式引起儿童内心冲突,启发他们积极地思考,从内心接受教育,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出现更多成熟的道德推理和更好的自我控制行为。
    目前农村学校德育的突出状况是:1)德育理念错位。学校把德育作为知识性课程对待,把德育的“认同”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这样,德育成为记忆书本上规定的道德原则、思想信念的过程。2)德育目标错位。学校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目标指向负载过重,有意无意的“拔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3)德育内容错位。德育内容没有针对农村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品德心理的不同特点,形成层次性;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课堂德育素材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并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4)德育手段错位。与理念、目标和内容相应,德育教学也就成了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手段。
    由于学校德育在理念、目标、内容、手段上的错位,德育本质上成为道德知识的记忆过程,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主动建构的能动性均被忽视,这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只能是肤浅的服从,或是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的简单获得,而无法引发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很难真正内化道德规则、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一旦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其道德观念将发生混乱,难以辨别是非准则。
    (2)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标准的内化、道德情感的产生与儿童早期跟父母之间的感情联结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儿童年龄的继续增长,亲子关系仍然对儿童的品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父母以直接的形式向青少年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还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扩展其对子女的情感支持。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给予儿童情感的支持,尽力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并通过这些情感上的支持促成儿童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化。相反,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导致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甚至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冷漠和敌意,从而更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
    农村地区许多儿童的父母忙于生计,大多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这种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使得亲子关系疏远甚至失调,儿童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支持,从而难以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和人格特质,在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面常常会表现出诸多偏差。留守儿童的人格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谈、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易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不良的人格因素表现为或导致了儿童行为问题(如破坏财产、说谎、偷窃等反社会行为替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或神经症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人格、学绩、行为问题。
    (3)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道德行为的习得是观察学习的结果,而观察学习的关键在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人或榜样表现出以身作则的“身教”作用。在儿童道德成长早期,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模仿榜样;进入学校后,教师的言行也开始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父母和教师不仅以直接的形式,用语言向儿童传授道德价值观,其道德活动的本身更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所谓“言传大于身教”。儿童从对父母、教师的行为模仿中,获得一般性的态度和观念,建立起自己一套系统的是非判断准则,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嗜好和行为。
    对大部分农村儿童而言,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隔代抚养、学校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等原因,他们缺少可以模仿的清晰地榜样,榜样形象的弱化致使儿童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正常的道德行为学习过程受阻。在行为反馈方面,也很难有一个权威形象及时对农村儿童初步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予以奖励和强化,亲社会行为难以转变为稳定的道德行为;相反,由于父母监督机制的弱化以及农村地区道德规范、监控体系的不健全,疏于对儿童初期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予以及时惩罚和制止,很可能会导致其更为严重的不良品行,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作为教育者,应该看到德育过程中更多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利用逆境中可利用的资源,使逆境对个人的消极影响最小化。并积极创造能引导个体品德向善发展的条件,如创造一个相互关爱的学校氛围(如建立信任、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学生传授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如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计划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如亲戚、同伴、社会团体的支撑)等措施均将有助于不利处境下农村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 第17题:

    谈谈你对幼儿品德发展特点的认识。


    正确答案: (1)具体性。这一特性表现在幼儿品德发展的许多方面:幼儿道德观念是从交往产生的具体行为中开始获得的,是具体的;他们由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只能直观地认识道德现象等。
    (2)他律性。幼儿由于处在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因而他们还不能够理解社会道德标准的实质,往往根据外在的、成人提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行为。
    (3)情境性。幼儿品德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品德的形成受到当时社会情景的制约。
    (4)模仿性。从幼儿心理发展来看,爱模仿是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周围的人、事、物、境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通过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幼儿学习到良好或不良的道德行为方式。
    (5)情绪性(不稳定性)。幼儿的道德行为常常受其情绪的影响,他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不取决于对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客观认识和比较,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时个体情绪满足的程度。
    总之,幼儿品德发展过程有其独特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必须针对这些固有特点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 第18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道德言行从逐步分化到比较协调。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1)良好行为习惯(自觉纪律)的养成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 第20题:

    联系实际谈谈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正确答案:①身体发育水平持续提高,身体素质持续下降;
    ②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
    ③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④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⑤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⑥网络生活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1题:

    问答题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正确答案: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第一,依据幼儿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特点施教的儿童观;第二,“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的教育观。
    (2)发挥道德功能直接、显著的教育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之中,注意品德教育的随机性。第二,把德育贯穿与各领域教育活动中,注意品德教育的系统化。第三,寓德育于游戏之中,注意品德教育的游戏化。
    (3)重视道德功能的间接、隐形的教育渗透作用,注意优化群体环境。幼儿周围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及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往往会有效地影响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我们既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的优美的物质环境,还要使幼儿处于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第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第二,教师要努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第三,加强横向联系,密切家园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第四,寓德育于激励、竞赛之中,注意品德教育方法的情境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要求。

    正确答案: 个体品德发展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具有阶段性的连续发展过程,是包含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内在统一过程。因此,实施小学德育应该着重把握好几个方面:
    (1)强调认知、情感、行为领域并重。
    (2)密切道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
    (3)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进行自我建构。
    (4)重视学生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因材施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道德言行从逐步分化到比较协调。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