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机器的高效率
B. 不变资本
C. 工人的剩余劳动
D. 使用自动化装置的企业劳动生产率高
第2题:
第3题: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A.自动化生产线作为不变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B.自动化生产线作力劳动资料不参与财富创造
C.自动化生产线作为固定资产其价值逐渐周转
D.自动化生产线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共同源泉
第4题:
第5题: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的源泉。
第6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是()
第7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有()。
第8题: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之所以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原因在于()。
第9题: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因而生产剩余价值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10题:
简单协作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工场手工业
机器大工业
第11题:
战后恢复阶段
快速增长阶段
滞胀阶段
调整阶段
转变阶段
第12题:
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第13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出现了生产机械化向生产自动化过渡的趋势。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相对减少,甚至出现所谓“无人工厂”或“无人车间”,它使得直接操纵机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人人数大大减少,但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却急剧增加。在这个背景下,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的源泉并不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如原西德法兰克福学派的哈伯尔梅斯认为:“技术科学已成为主要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越来越不重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前提不存在了。”请辨析哈伯尔梅斯的观点。
第14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并且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看法正确么,为什么?
第15题:
第16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第17题:
简述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18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阶段是()
第19题:
纵观企业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其第二个时期是()。
第20题:
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都经历了国有资本的扩张和收缩的阶段。
第21题:
工厂生产时期
机器大工业时期
手工业生产时期
现代企业生产时期
第22题:
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第23题:
自动化的机器不可能取代劳动的作用
自动化的机器不可能取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采用了自动化机器的企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自动化机器的广泛采用可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自动化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