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波兰尼指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这也可以用来说明教师实践知识的()特征。
A实践性
B情境性
C个人化
D缄默性
第2题:
写实素描告诉我们如何画出所看到的东西。
第3题:
视频《最后的编织》告诉我们,莫要“役于物”,被外物所驱使,实质上在告诫我们,要()。
第4题:
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在其论著中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将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
第5题:
苏格拉底讨论的“普遍性”,是指()。
第6题:
真诚沟通原则告诉我们,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企业最重要的是()
第7题:
以下四个句子中,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第8题:
稀缺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想要的多于我们所拥有的。
第9题:
第10题:
亚当斯
尼采
波兰尼
费希特
第11题:
仔细
认真
失败
准确的判断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这一著名命题是由英国哲学家()提出来的。
波兰尼
略
第14题:
“要看清一个东西,不仅要多看,而且要会看。”这告诉我们() ①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②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④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可靠
第15题:
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的告诉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
第16题:
我们国家被世界所认识是从秦以后开始的。
第17题:
视频《最后的编织》告诉我们,莫要“役于物”,被外物所驱使,实质上在告诉我们,要()
第18题:
所谓“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重在落实、贵在行动、少说多做。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第19题:
以下选项中,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第20题:
谨言
主敬
慎独
致诚
第21题:
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动
认识来自实践,实践才会形成认识
只有实践才能够真正地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22题:
实践性
情境性
个人化
缄默性
第23题:
态度
方法
认识
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