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部编教材摘录问题: (1)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编写本条目的三维目标。(6分) (2)你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如何使用历史教科书 (6分)

题目
阅读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中“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目,完成下列任务。
教材摘录



问题:
(1)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编写本条目的三维目标。(6分)
(2)你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如何使用历史教科书 (6分)


相似考题
更多“阅读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中“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目,完成下列任务。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教:2012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第1大题第1小题如何解答?

    【题目描述】

    计算:(-2)100+(-2)101的是()

    A 2100

    B-1

    C-2

    D -2100

     


    正确答案:D

  • 第2题: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l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编写一个教学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
      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学生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成语填空:千____ 万缕 锦____ 前程 牛郎____ 女 衣____还乡 ____ 入扣 花拳____腿
      讲述:这些成语都和丝或丝织品有关。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一)丝绸之路
      课件: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伴配乐诗①《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②《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讲述:古代丝绸之路分为海陆两路,一直以来人们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关注更为密切。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历史上称为西域。今天进行的探究之旅活动将全班同学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这个团队由四种不同身份人员组成,即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他们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传播的文化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身份,组成四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本组的主题,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
      课件: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先显示图片,待学生回答后在图片下方显示文字)
      旅游观光小组的同学说出以上所显示的景象名称,并即兴创作成一段简短的丝路风光的介绍,展示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只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考古小组的同学搜索学习网站揭开楼兰文明消失之谜。
      思考: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考古小组的同学回答,其他小组可作补充。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
      学生搜寻网站的专题找出科学考证的结论:人为地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课件:胡萝卜、丝绸、中草药、西瓜、核桃、葡萄、瓷器、茶叶、铁农具。(图片、文字显示)
      提问:商人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如果你从中原出发,可以带以上哪些商品到西域才能盈利?在你归来的时候,你应该把西域的哪些物品销往中原才能赚到钱?
      商人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
      讲述:在人类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是物产的交流。中国物产在古代大量外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同时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物产流入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课件:佛教、基督教、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针灸。(图片、文字显示)
      提问:丝绸之路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在以上文化成就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有哪些?世界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文化使者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
      教师强调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四大发明的西传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而中国文化在它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桥梁,人们对丝路畅通的兴奋,对遥远世界的向往,对丝绸之路带来的种种具体感受,成就了无数动人的诗篇。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盼精神,至今仍然存在。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与丝路有关的文章、歌曲、影视、社会活动等。
      视频“丝路集锦”: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片段、新丝路模特大赛片段、舞剧《丝路花雨》片段、歌曲《月牙泉》MTV片段、丝路旅游宣传片的片段。
      (二)张骞通西域
      导入:鲁迅说过,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丝绸之路造就了一批以果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丝路人物。其中开通丝绸之路的先驱是谁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短片《张骞“凿空”》。
      提问:片中有这样的情节,张骞在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抓住,被迫在匈奴结婚生子,过了十几年,张骞抛妻弃子,逃离匈奴,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如果你是片中的那个孩子,你会恨你的父亲抛下你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真诚表露自己的情感,教师启发学生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思考: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寻找盟友夹击匈奴,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①张骞出使西域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汉朝从此才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和空前繁荣。
      课堂小结:
      课件:报纸上有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道。(扫描制作)
      思考:通过重走丝绸之路活动的所见所闻和学习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凿空”之功,你认为丝绸之路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吗?如果你成为申遗代表团的成员,你将如何阐述你的理由以获得评审田的认可?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此题即是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学生回答无须面面俱到,说清思路即可,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延伸:
      课件: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铁路图。
      思考:丝绸之路在X-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l0900千米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丝绸之路已渐渐成为历史,虽然当地的人们依然行进在这条古路上,但同一条路已经不再具有原来的那种沟通世界的干线意义了。你认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可以开发哪些新的价值呢?
      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奇思妙想,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如开发大西北、发展旅游资源:建立影视基地和博物馆、开发光能发电等合理化的建议教师应予以赞扬。
      作业布置:
      在网上查找有关丝绸之路的网站,以“丝路花絮”“丝路人物”“丝路风情”“丝路故事”等任一标题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 第3题: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


    答案:对
    解析: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予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 第4题:

    下列选项中为春秋时期楚国制定的法律是( )。

    • A、《被庐之法》
    • B、《仆区法》
    • C、《茆门法》
    • D、《常法》

    正确答案:B,C

  • 第5题:

    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春秋时期出现铁犁
    • B、春秋时期出现牛耕
    • C、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
    • D、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正确答案:B

  • 第6题:

    下列人物属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有()。

    • A、邓析
    • B、管仲
    • C、叔向
    • D、子产

    正确答案:A,B,D

  • 第7题:

    西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记载谏臣事迹较多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贵族政治制度

  • 第8题:

    对于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正确的认识是:() 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②春秋时期,周王的权威地位日益衰微 ③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冲击,难以维系 ④春秋时期,社会统治秩序发生动荡变化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①

    正确答案:A

  • 第9题:

    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始按职能设官定制的是()

    • A、春秋时期
    • B、商朝
    • C、周朝
    • D、秦朝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判断题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封建制度基本确立。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春秋战国之交,封建制度才基本确立。

  • 第11题:

    多选题
    下列对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导致地方诸侯做大

    B

    分封的诸侯王的力量逐渐强大形成了对天子权威的挑战

    C

    春秋时期遵循了过去王朝发展的轨迹

    D

    分封体制中蕴含了权力构造的变化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秦国的《秦记》。

    正确答案: 《春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春秋时期宗法制中的血统观念更加强烈。


    参考答案:错

  • 第14题:

    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讲此课时,小陈老师安排了如下环节:①字音字形识记②品味语言和修辞③作者生平④朗诵小赛及朗诵指导⑤整体感知⑥仿写练习六个环节中,哪几个可以作为第一课时的内容:

    A.①③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知识。
    第二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识字、写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第一堂课应该以识字、写字、阅读为主,因此在讲此课时,第一课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对作者有初步了解,而后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因此①③④⑤可作为第一课时的内容。
    因此,选择C选项。

  • 第15题: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代表作。
    左丘明

  • 第16题:

    统治中心在钱塘江流域的政权有()。 ①春秋时期的吴国 ②公元10世纪的吴国 ③吴越政权 ④春秋时期的越国 ⑤南宋政权

    • A、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⑤
    • C、①③⑤
    • D、③④⑤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下列对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导致地方诸侯做大
    • B、分封的诸侯王的力量逐渐强大形成了对天子权威的挑战
    • C、春秋时期遵循了过去王朝发展的轨迹
    • D、分封体制中蕴含了权力构造的变化

    正确答案:A,B,D

  • 第18题:

    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秦国的《秦记》。


    正确答案:《春秋》

  • 第19题:

    春秋时期,现江苏主要属宋、吴等国,属于越、楚等国的一部分。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单一课是指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下列属于单一课的有()

    • A、新授课
    • B、复习课
    • C、测验课
    • D、练习课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

    • A、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
    • B、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 C、春秋时期畜牧业发达
    • D、春秋时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单选题
    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始按职能设官定制的是()
    A

    春秋时期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

    《诗经》

    B

    《离骚》

    C

    《左传》

    D

    《尚书》


    正确答案: C,A
    解析: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B项,《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C项,《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D项,《尚书》为一部上古皇室档案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室文献。

  • 第24题:

    多选题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编定于(  )。
    A

    东汉

    B

    西汉

    C

    唐朝

    D

    春秋时期


    正确答案: C,B
    解析:
    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