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范蠡曾对()说:“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
第2题:
唐代名相魏征,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言,深受唐太宗器重,被称为是皇帝的“一面镜子”,为唐朝兴盛立下大功。魏征是河北省()人。
第3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体现了()的重要作用。
第4题:
魏征曾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第5题:
气,是一个哲学范畴,指出下列气的含义。 ⑴《周易.系辞》“精气为物”,王充《论衡.说日篇》“天地并气,故能生物” ⑵《礼记.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孟子.公孙丑上》“吾养吾浩然之气” ⑶《汉书.礼乐志》“人函天地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嵇康《明胆论》所言“夫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第6题:
“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这说的是()三者的关系。
第7题:
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第8题:
吴王
越王
秦王
鲁王
第9题:
第10题:
知识
学习
方法
兴趣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房玄龄
李世民
魏征
武则天
第13题:
留园(),其意是说,这馆是年老而德高望重者在林下泉边的游憩之所。
第14题: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是唐朝()说的。
第15题:
翁方纲认为神韵说失之空泛,格调说的毛病则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对二者加以匡正。
第16题:
被唐太宗李世民比作镜子的是谁?()
第17题: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说明“愚者所笑,贤者察焉”的表现作用。
第18题:
“知之深,爱之初,行之坚”,这说的是()三者的关系。
第19题:
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这说的是意志要有()
第20题:
此句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能够做到中与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就会在中和中发育生长。
此句意思是:“恭敬、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此句是说喜怒哀乐要有节制,不能大喜不能大悲。
此句中的“中节” :即是合乎度,虽有喜怒哀乐之情,但都发而有度。
第21题: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个性特征
感知、情感和行动
认知、情感和意志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向过程
第22题:
第23题:
自制性
果断性
坚韧性
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