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错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可行性原则的要求。
更多“教学目标设计的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适当,符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保证普适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优生能“吃饱”。 (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根据歌曲《祝酒歌》的分析,设计高中歌唱课模块教学目标与简单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音乐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要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过程: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粉碎“四人帮”、亿万人民欢庆十月胜利激动、喜悦的情绪,认识到音乐思维的解禁对繁荣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活动中,提高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音乐元素在歌曲中的运用,掌握歌曲的情绪和风格特征。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掌握复二部曲式。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弹唱歌曲《祝酒歌》,提问:歌曲中讲到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课题:歌曲《祝酒歌》。
    (二)新课教学
    1.简介作曲家
    师: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施光南的相关资料,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 “时代歌手”,是“人民音乐家”。代表作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周总理,您在哪里》《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协奏曲《瑞丽江边》、舞蹈音乐《鸿雁高飞》、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音乐《白蛇传》等。
    2.整体欣赏歌曲
    (1)初次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歌曲表现了举国上下亿万群众欢庆十月胜利,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情景。)
    (2)再次欣赏乐曲,给乐曲划分段落
    3.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第一乐段
    ①欣赏引子

    大家对这个节奏熟悉吗(这种节奏是我国北方民间吹打乐中常用的锣鼓点节奏型.主要用于前奏、尾声等,锣鼓点节奏欢快而跳跃,表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举国欢腾的场面。)
    个别学生敲击锣鼓点节奏型(教师引导学生做渐强处理)。
    ②欣赏第一乐句
    借鉴中国戏曲音乐的甩腔。

    教师引导学生唱一唱第一句中 “啊”的旋律.提问:旋律中采用了什么音乐元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音 乐开始的“啊”字的轻微感叹,借鉴了戏曲音乐的甩腔,不仅美化了旋律线条,而且表达十年“文革”磨难,人们内心难以言表的辛酸)
    教师出示新疆典型的打击乐器手鼓,示范新疆典型的节奏型:
    (用于音乐A段及由之变化的C段,这是一种舞曲的节奏,表现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的喜悦心情。)
    (用于歌曲的过门,做长音的节奏填充,增加旋律的活力。)
    个别学生敲击新疆典型的节奏型。
    ③欣赏第二乐句,感受江南民歌韵昧

    教师讲解: “洒”字的装饰音深情演唱以及“幸福泪”处的几个附点音符的跌宕,更是深入地表现了人们的真情实感。其中也蕴含着江南民歌亲切、委婉的音调。这是从那场大灾难中走过来的人们的共同呼声。
    (2)欣赏第二乐段

    师:相比之前的音乐这段的音乐情绪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之前的音乐情绪,比较优美、舒展,这段的音乐情绪变得欢快活泼。)
    学生视唱歌词,体会欢快活泼的情绪。
    (3)欣赏第三乐段

    师:这一段旋律有哪一句的影子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一曲凋是从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演变而来,经过作曲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抒发了各族人民喜庆胜利的欢乐情绪。)
    ②衬词
    师:这两个乐句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提高八度再现了衬腔的旋律,接着又用扩展的手法将节奏拉宽,以
    级进上行的旋律,推出全曲的高潮,歌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三)巩同提高
    1.了解复二部曲式
    教师展示歌曲的曲式结构:
    复二部分曲式

    师:复二部曲式是相对于单二部曲式更加复杂的一种曲式,它是建立在单二部曲式的基础上,由两个二部曲式构成的乐曲称“复二部曲式”。
    2.完整地欣赏李光曦演唱的歌曲.体会歌曲的风格。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欣赏感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第2题: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当适当高出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并使得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主要依据的是()。


    正确答案:最近发展区

  • 第3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识字、阅读、()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正确答案:写作

  • 第4题:

    下列选项中,对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 A、教学目标可以侧重某一个维度
    • B、教学目标设计尽量简明扼要
    • C、教学目标设计要尽量宏观
    • D、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能力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C

  • 第5题: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需要()。

    • A、钻研教学大纲,分析教学内容
    • B、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
    • C、与家长探讨
    • D、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根据对《月之故乡》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月之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准备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常规发声训练,纠正演唱中的咬字、气息和歌唱位置,为学生把歌唱好做准备。(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刚刚过完的中秋节引出课题《月之故乡》。教师演唱--《月之故乡》。【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让学生对歌曲形象有整体认识并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板书课题《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设计意图】试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为与后面的曲谱比较做准备。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试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试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试唱第四段乐谱。(3)试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相似旋律与节奏的演唱比较,解决演唱时容易唱混淆的问题,并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把握。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桢)(1919-2003),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对词作者彭邦正的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表达歌曲情绪。(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乡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随着情感的升华,从"把歌曲唱会"到"把歌曲唱好"。

  • 第7题:

    根据民歌《采花》,设计八年级演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注意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方法适合初中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参与体验。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采花》,能够准确感受和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特点,并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四川音乐的民族风格,逐步喜爱四川的民族音乐。【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了解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民歌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采花》并且能够带入感情演唱。【难点】学会歌曲《采花》中典型切分节奏,以及五声调式的分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组视频,关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民歌串烧节目,引入民歌话题。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地传至今天。民歌即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每一地域,每个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类让人们自娱、宣泄,或用于流传的歌曲。这些歌曲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歌谣是其重要之一环,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不同种类花朵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师:本节课的内容是一首四川地区的民歌《采花》。(二)新课教授1.发声练习。2.播放歌曲《采花》,学生回答歌曲的情绪特点。3.简介歌曲《采花》,流行于四川南坪的传统小调(四川民歌),歌曲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4.依节奏旋律朗读《采花》歌词,并回答:歌词表达了什么内容?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把每一年中每个月开什么花都做了叙述,也使人们从中得到了不少生产和生活的知识。5.随多媒体视频《采花》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期间教师为学生范唱。(1)切分节奏找出乐谱中的切分节奏并进行练习。(2)通过本曲学习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它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6.加歌词慢速演唱歌曲,注意节奏准确、吐字清晰。7.根据歌曲的速度、节奏、咬字、情绪等进行演唱方面的处理,并弹琴演唱。(三)巩固提高分小组对《采花》进行民歌接龙游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歌。(四)以小见大,课后作业讨论总结:1.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四川的山地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也很富于激情。2.民歌体裁有哪些?号子:伴随劳动的民歌。小调:旋律曲折。山歌:声调高亢、嘹亮。
    四、小结与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采花》一课,了解了四川地区民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了典型的切分节奏和五声调式的分辨。同学们表现得很好。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各省的代表性民歌,下节课分享。

  • 第8题:

    以下是一堂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阅读并回答问题。(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辨清上网的利与弊,并懂得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能帮助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2)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质;(3)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加强,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以下对这一教学目标设计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活动目标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符合教学要求
    • B、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多,不利于目标的达成
    • C、教学目标设计淹没了教学重点
    • D、活动目标设计脱离学生与教材实际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填空题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当适当高出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并使得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主要依据的是()。

    正确答案: 最近发展区
    解析: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 第10题:

    单选题
    教学选修“文化论著选读”系列之《(论语)选读》时,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对该教学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符合新课标对选修课系列专题目标的总体要求

    B

    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C

    教学目标设计缺少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明确设定

    D

    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对过程与方法的明确说明。

  • 第11题:

    填空题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当适当高出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并使得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主要依据的是____理论。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对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

    教学目标可以侧重某一个维度

    B

    教学目标设计尽量简明扼要

    C

    教学目标设计要尽量宏观

    D

    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能力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上题对《踏雪寻梅》的分析,设计八年级演唱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 要求:
    ? (1)目标:从课标的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15分)
    ? (2)环节:注意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方法适合初中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参与
    ? 体验。


    答案:
    解析:
    《踏雪寻梅》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朗诵《梅花》,聆听、学唱《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
    乐美,热爱大自然,体会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梅花精神,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各种方式探索音响效果为歌曲配伴奏,以及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
    (如肢体语言)和其他手段,来表现歌曲内容、意境。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唱歌曲;能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
    演唱二声部歌曲。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课件中的歌曲《铃儿响叮当》,铃声结束停止。
    师:同学们,这首歌想必大家都听过,有谁能告诉我它叫什么名字呢?
    生:《铃儿响叮当》。
    师:那么,你能说一下这首歌给你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画吗?
    生:….
    师:不错,大家说得很好,这是一首描绘冬天意境的歌曲,大家喜欢冬天吗?(自由发言)
    有的人喜欢冬天,有的不喜欢,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冬天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性格吧!
    观看图片,感悟冬韵(播放幻灯片),冬天的美不像春天那么华丽,也不像秋天那么有色泽,
    它的美没有装饰,也没有点缀,是真真实实的纯洁之美。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一首描写冬天意境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感受冬天的气息,体验
    “冬之韵”的意境。
    关于梅花:(播放幻灯片)大家知道,梅花在最严寒的冬天开放,千百年来,有很多文人称赞
    梅花的这种不畏冬雪,敢于和困难、严酷的环境做斗争的精神,我们还记得那句谚语:“宝剑
    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的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朗诵一遍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梅花》,充分感受一下冬天里梅花在漫天雪
    地间争奇斗艳的情景。(朗诵)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好的,就让我们一起踏着漫天白雪去寻找白色世界中的那一抹清香吧。
    (二)审美体验
    1.初听歌曲《踏雪寻梅》,提出问题
    (1)说说音乐给你的感受。
    (2)想象一下,音乐把你带人了怎样的画面。
    听赏音乐(讨论,自由发言)。
    生:……
    师:解释歌词“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其中“雪霁”的“霁”是
    指雪后放晴;“灞桥”是指古长安东郊的灞桥。
    好的,我们来看看踏雪寻梅图,看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图片:踏雪寻梅)
    (播放视频)我们再来通过一段动画,形象地感受踏雪寻梅的生动情景。
    2.了解词曲作者(播放幻灯片)
    词作者:刘雪庵,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代表作品
    有《红豆浏》《长城谣》《飘零的落花》《踏雪寻梅》等。
    曲作者:黄自,是我国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他
    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
    歌》《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
    《踏雪寻梅》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那么这两个声部在歌曲中到底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起
    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来听一听。
    3.复听歌曲,并开始学唱(讨论)
    (】)先学第二声部(幻灯片只有第二声部的旋律和歌词)
    跟琴用母音La哼唱两遍,再唱歌词2—3遍。
    学生在熟练唱好第二声部以后,老师把第一声部加入进来。(无伴奏)
    两声部的感受和配合,让学生感觉合唱并不是很难。
    (2)再学第一声部(幻灯片只有第一声部的旋律和歌词)
    跟钢琴学唱2—3遍。
    提示力度的不同与变化。“骑”轻巧地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再次提示“好花”,如前
    所唱。轻唱第一声部,注虑力度记号,老师可示范一、二句。(打开整首曲谱)
    (3)两个声部合唱
    分声部进行配合:一半高声部,一半低声部,老师视情况可帮较弱的声部;反之进行练习。也
    可让几位学生唱高声部,大多数学生唱低声部的形式,或者男女生分别唱两个声部。
    (三)自主实践
    要求:通过探究音响,用各种方式表现歌曲内容、意境,结合老师的提示,有目的性地选择。
    1.人声——演唱歌曲。
    2.铃声——用人声或用打击乐表现。
    3.马蹄声——用人声或用打击乐表现。

    4.雪花飘落声——用书本摩擦的声音或用人声来表现。
    5.舞蹈方式表现歌曲——简单的肢体语言。
    6.故事情节表现歌曲内容——可用舞蹈的方式或用哑剧的方式表演踏雪寻梅的情景。
    分六个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组内各自分配,看哪个组的表现最富有创意。
    展示图片:唱歌、跳舞、铃铛、飘雪、毛驴。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去主动探索,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声音的探究”这一环节较能体现愉悦性和趣味性。
    各个小组依次展示,最后再由同学以及老师共同评出优秀表演奖。
    (四)拓展延伸
    冬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我们可以踏雪寻梅、滑雪、打雪仗,还可以去溜冰,下面请
    欣赏吕薇的《溜冰圆舞曲》。
    (五)课堂小结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通过这首歌曲,你得到了哪
    些启示?(讨论)
    冬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通过歌曲感受到了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教育我们应该热爱
    大自然,同时我们要学习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从来都是顶
    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梅花精神。
    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感谢冬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
    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课!学生迈着轻快步伐、听音乐《踏雪寻梅》出教室。

  • 第14题:

    下列关于目标分层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依据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不同层次班级的总体教学目标应该相同
    • B、分层目标的设定在一个教学周期应该相对稳定,一般不做调整
    • C、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一气呵成的原则,这样才能符合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 D、目标分层由教师把握,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在现有教学环境中,采用哪种教学策略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 A、让学生上网搜索关于形式线和基本线资料,讨论合作达到教学目标
    • B、教师展示相关资料进行适当讲授,学生分组协作达到教学目标
    • C、师生通过网络相互交流,达到教学目标
    • D、按照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不属于量规的设计原则的是()

    • A、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
    • B、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 C、具体的描述语言要具有可操作性
    • D、根据教学设计的侧重点确定各部分的内容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完成教材规定的人人必须达到的目标,又要有鼓励少数学生能达到的发展性目标,还可有允许个别学生暂时先达到的暂时性目标。这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原则?

    • A、整体性
    • B、科学性
    • C、多样性
    • D、灵活性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都要编写教学目标,下列关于编写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科学为前提,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为依据
    • B、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龄段,制定相对应的目标
    • C、要体现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实现教学要求的规范
    • D、编写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要明确
    • E、编写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正确答案:A,B,C,D,E

  • 第19题:

    根据《东方之珠》谱例设计一节音乐课。(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 东方之珠(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十年后,展示给我们的全新面貌。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教学过程伴随《七子之歌》优美的旋律,学生走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导入新课:
    1.教师带来了几首歌,请同学们来听听他们都是谁?(播放张学友《太阳星辰》、刘德华《中国人》、陈奕迅《十年》等)生(分别说出歌星的名字)。总结出这些歌星都是香港人。
    2.教师播放一些图片: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
    3.展示学生自己搜寻的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及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归纳小结: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们祖国美丽的“东方之珠”。
    4.欣赏录音《东方之珠》。教师播放录音,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随琴演唱“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7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师:“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多次的强调,深刻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黄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这么深沉、这么情真意切的一首《东方之珠》是谁创作的?(学生回答:罗大佑)
    5.作者介绍罗大佑。师:你们对于罗大佑熟悉吗?(若熟悉由学生介绍,若不熟悉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
    6.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片段。
    7.《东方之珠》也是刻画香港回归祖国的一部极具代表性歌曲,简介回归情况。
    8.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
    (1)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分男女声部,随VCD伴奏进行演唱。
    (2)男女生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合唱跟随。
    9.欣赏《香港始终有你》这是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而创作的歌曲,由香港百名歌星演唱。
    10.小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经沧桑,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的回归也已指日可待,但回归的历程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艰辛的努力,期望就在你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 第20题:

    填空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识字、阅读、()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正确答案: 写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2015河北石家庄)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这反映了制定教学目标应遵循()。
    A

    难度适中原则

    B

    可操作原则

    C

    全面性原则

    D

    全体性原则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需要()。
    A

    钻研教学大纲,分析教学内容

    B

    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

    C

    与家长探讨

    D

    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根据民歌《采花》,设计八年级演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注意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方法适合初中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参与体验。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采花》,能够准确感受和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特点,并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四川音乐的民族风格,逐步喜爱四川的民族音乐。【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了解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民歌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采花》并且能够带入感情演唱。【难点】学会歌曲《采花》中典型切分节奏,以及五声调式的分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组视频,关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民歌串烧节目,引入民歌话题。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地传至今天。民歌即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每一地域,每个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类让人们自娱、宣泄,或用于流传的歌曲。这些歌曲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歌谣是其重要之一环,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不同种类花朵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师:本节课的内容是一首四川地区的民歌《采花》。(二)新课教授1.发声练习。2.播放歌曲《采花》,学生回答歌曲的情绪特点。3.简介歌曲《采花》,流行于四川南坪的传统小调(四川民歌),歌曲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4.依节奏旋律朗读《采花》歌词,并回答:歌词表达了什么内容?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把每一年中每个月开什么花都做了叙述,也使人们从中得到了不少生产和生活的知识。5.随多媒体视频《采花》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期间教师为学生范唱。(1)切分节奏找出乐谱中的切分节奏并进行练习。(2)通过本曲学习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它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6.加歌词慢速演唱歌曲,注意节奏准确、吐字清晰。7.根据歌曲的速度、节奏、咬字、情绪等进行演唱方面的处理,并弹琴演唱。(三)巩固提高分小组对《采花》进行民歌接龙游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歌。(四)以小见大,课后作业讨论总结:1.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四川的山地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也很富于激情。2.民歌体裁有哪些?号子:伴随劳动的民歌。小调:旋律曲折。山歌:声调高亢、嘹亮。
    四、小结与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采花》一课,了解了四川地区民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了典型的切分节奏和五声调式的分辨。同学们表现得很好。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各省的代表性民歌,下节课分享。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