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节课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发放了10多种世界各地不同自然灾害的相关材料,其中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产生的危害及当地居民防护的措施等。学生分组阅读这些材料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自然灾害。在各组学生发表见解,并达成一致看法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的自然灾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同危害的原因。 材料没有提及师生使用教材的情况,关于“教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

题目
某节课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发放了10多种世界各地不同自然灾害的相关材料,其中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产生的危害及当地居民防护的措施等。学生分组阅读这些材料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自然灾害。在各组学生发表见解,并达成一致看法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的自然灾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同危害的原因。
材料没有提及师生使用教材的情况,关于“教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要严格按照教材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B.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基础
C.教材的内容选择参考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
D.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完成教学活动的范例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更多“某节课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发放了10多种世界各地不同自然灾害的相关材料,其中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产生的危害及当地居民防护的措施等。学生分组阅读这些材料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自然灾害。在各组学生发表见解,并达成一致看法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的自然灾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相关问题
  • 第1题:

    案例:
    某教室在上“草垛”一课时,请学生欣赏油画《草垛》并与向日葵实景照片及同类题材古典油画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它们的异同。接着教师用三棱镜分析了光谱的原理,进而揭示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的特点。最后,教师在补充、归纳之后,让学生体验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魅力。
    问题:这位教师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优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位教师展示油画《草垛》和用三棱镜分析光谱原理,运用了演示法的教学方法。增强了直观性,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关于后印象派油画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后印象派色彩特点,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更积极地思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这位教师展示向日葵实景图片与同类油画作品进行比较,运用了比较法的教学方法。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更容易的掌握后印象派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
    (3)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异同,运用了讨论法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生参与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问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引导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懂得分享。
    (4)这位教师在讲解结束后,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运用了练习和实践指导法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5)这位教师在整节课之中运用了讲授法的教学方法,教师更好地控制了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地关于后印象派色彩的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大幅度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与效率。

  • 第2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一节美术公开课上,教师在教学生画吃虫草。整个一节课,教师完全按照备课内容、时间安排,在课堂上用15分钟讲授吃虫草的特性,用10分钟让学生六个人一组,分组讨论“吃虫草为什么可以吃虫子”。然后教师在听取了两个组的讨论结果后,从自己的教案上把正确答案抄在黑板 上。最后,让学生根据正确的描述,10分钟之内画一棵吃虫草。而在下课后,发现有1/5的学生仍然在埋头画画,还有几个学生则根本没有动笔。课后,评课者的意见如下:“把美术课上成了生物课”“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来”“这节课没有融入感情,没有表现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根据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请用教育学相关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你如果是这个美术教师,你会怎么上这节课?


    答案:
    解析:
    【要点】(1)该教师的不足之处在于:
    ①从上课的角度来看,第一,对教学的任务还不是很明晰,所以在上课中用2/3还多的时间去分析背景知识;第二,完全按照备课的内容和时间来上课,流于死板,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第三,对于课堂教学的情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讨论后从自己的教案上把“正确答案”公布在黑板上;第四,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课堂任务,说明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②从教学策略角度来看,该教师的课堂教学既包括集体讲授,又有小组讨论、个人操作,形式丰富,属于综合性教学策略。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操作上,没有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讨论的结果没有得到教师的反馈,因此,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如果我是美术教师,我的做法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第3题:

    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中,大人应当优先救护小学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上讨论课过程中,在争执不下时,教师要()。

    • A、提示学生围绕主题展开争论
    • B、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 C、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
    • D、让学生自己解决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创新性的提问一讨论教学方法中的信息流程表现为() 

    • A、学生→教师
    • B、教师→学生
    • C、学生←→教师
    • D、学生←→教师←→学生←→学生

    正确答案:D

  • 第6题: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是()。

    • A、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
    • B、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 C、教师讲、学生听
    • D、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学习

    正确答案:A

  • 第7题:

    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教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教师激发学生讨论,课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

    • A、单向性
    • B、双向性
    • C、多向性
    • D、成员性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单选题
    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与“秋”有关的古诗,学生列举了《天净沙·秋思》《枫桥夜泊》和《登高》。教师让学生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与这些作品有何不同。以下对于教师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深层内涵

    B

    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C

    教师有较强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

    D

    教师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上讨论课过程中,在争执不下时,教师要()。
    A

    提示学生围绕主题展开争论

    B

    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C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

    D

    让学生自己解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在进行《牡丹的拒绝》教学时,教师用PPT展示了学习导案,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交流,讨论时间为10分钟,结束后组内推举1~2名代表按任务条顺序展示。在学生们讨论的时候,教师巡视并随时解决学生们出现的问题。对于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该教师使用了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

    B

    在讨论前,教师规定了讨论的内容和时间,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C

    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随时跟进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D

    组内推举代表充分体现了民主性,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权利


    正确答案: D
    解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在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讨论的时间、要求、目的等,以引导学生的讨论,这种方式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会禁锢学生思维。

  • 第11题:

    单选题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是()。
    A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

    B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C

    教师讲、学生听

    D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学习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自主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及其作品中找出更多相似的例子。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

    以学生讨论代替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B

    出示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C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自主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

    D

    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3题:

    某教师在课堂上尝试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教学,以引导学生对文艺复兴美术作品进行深度思考。下列做法中,合适的是( )。


    A.把课堂交给学生,并在结束前让学生分小组汇报
    B.围绕关键问题,指引学生分组探究,并和学生进行讨论
    C.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D.教师讲解最前沿的艺术观点,并让学生进行识记和学握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习方式。题干中,某教师在课堂上尝试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教学,以引导学生对文艺复兴美术作品进行深度思考。所以老师所用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选项中,围绕关键问题,指引学生分组探究,并和学生进行讨论。属于探究式学习,为合适做法。B项正确。

    A项:把课堂交给学生,并在结束前让学生分小组汇报,是合作式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是自主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师讲解最前沿的艺术观点,并让学生进行识记和学握,是接受式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4题:

    课堂上,当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文件后,学生议论纷纷,与教师事先预想的结果截然不同,在下列选项中,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A.马上制止,并批评学生这种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
    B.任其自然发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阐明自己的观点
    C.因为这不是探究课,所以不应给学生时间讨论,继续授课
    D.由于视频文件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价值,适当给学生一些讨论时间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职业理念——教育观
    对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适当地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对视频的内容有一个好的开始,并对之后的学生认真上课也有好的效果。

  • 第15题:

    下列做法,有助于推动深入讨论的是() 

    • A、教师及时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围绕答案进行讨论
    • B、教师和助教积极参与讨论,尽可能回复所有的帖子。
    • C、当学生针对一个问题讨论激烈的时候,教师和助教要及时解答
    • D、在论坛不太活跃的时候,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思考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提出更高思维层次的问题。
    • E、提出一些封闭式问题让学生讨论,便于学生快速形成共识。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在课文《自然之道》段落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讨论对某个自然段的看法,为了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且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那么应选择何种教学策略?()

    • A、教师不加任何评论,由学生自由发表对段落的看法。
    • B、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组讨论,然后小组进行小结汇报
    • C、教师指定学生发言,然后针对发言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评论
    • D、教师首先阐述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以此为导线自由讨论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上课刚开始时,为很好的导入“圣诞节”这个主题,激发学生联想原有的知识经验,你认为下列哪种导入形式最恰当()。

    • A、提问几个同学,让他们say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Day
    • B、给学生展示圣诞节的图片,让学生在小组内就圣诞节这一主题自由讨论
    • C、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并向学生描述圣诞节,学生跟着教师的描述展开联想
    • D、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幅关于圣诞节的图片,提问一系列逐步深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某新教师听了特级教师张老师的一堂课。张老师开始上课就播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首歌曲,把学生带到了相应的学习情境之中。接着,又通过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各自钻研,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初步形成相应能力。总的来说,张老师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阅读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张老师在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中采用了哪几方面的知识?


    正确答案: 张老师在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中采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从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及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四是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2)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是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问题情境;教学的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的材料是具真实性的任务.这些任务未被人为地简化处理,隐含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并且由于现实问题往往同时涉及多方面的原理和概念,因此这些任务最好能体现学科交叉性;教学的过程要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似,教师不是直接将事先备好的概念和原理告诉学生.而是提出现实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相类似的探索过程。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学生为了解决当前问题而学习它们,通过解决问题而深刻理解它们,并把这些知识的意义与应用它们的具体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对学习结果的测验将融合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本身就反映了其学习结果。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是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策。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是发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 第19题:

    某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先拿出可感知的具体的模具材料和展示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和学生一起思考、互动,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认识。 通过此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规律的认识。


    正确答案: 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遵循的主要规律,除了基本教育教学规律之外,还包括:认识的渐进性规律、认识的曲折性规律、师生互动规律等。
    (1)认识的渐进性规律:人的认识,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才能完成一次认识。而对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从浅人深的多次认识。这就是认识的渐进性规律。根据认识的渐进性规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从学生可以感知的具体、生动的材料、数据、实例等出发,从学生关注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切入,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相关理论内容,并通过认识过程的重复,逐步提升认识水平,深化理论认识。
    (2)认识的曲折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一成不变。很多时候,人们的思想认识会出现反复。根据认识的曲折性规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允许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不同理解,应该通过引导而不是强制性要求,让学生逐步修正自己的认识,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思想政治课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一致起来。
    (3)师生互动规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推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状态与程度是决定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 第20题:

    问答题
    某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先拿出可感知的具体的模具材料和展示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和学生一起思考、互动,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认识。 通过此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规律的认识。

    正确答案: 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遵循的主要规律,除了基本教育教学规律之外,还包括:认识的渐进性规律、认识的曲折性规律、师生互动规律等。
    (1)认识的渐进性规律:人的认识,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才能完成一次认识。而对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从浅人深的多次认识。这就是认识的渐进性规律。根据认识的渐进性规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从学生可以感知的具体、生动的材料、数据、实例等出发,从学生关注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切入,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相关理论内容,并通过认识过程的重复,逐步提升认识水平,深化理论认识。
    (2)认识的曲折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一成不变。很多时候,人们的思想认识会出现反复。根据认识的曲折性规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允许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不同理解,应该通过引导而不是强制性要求,让学生逐步修正自己的认识,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思想政治课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一致起来。
    (3)师生互动规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推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状态与程度是决定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阅读某教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设立“班级墙壁贴吧”,定期发布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布。话题发布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请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贴在贴吧上,互相阅读、评论。学生发帖讨论持续一周后,教师组织课堂点评与总结,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对上述教学案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B

    能够降低作文题目的难度

    C

    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D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在一节美术公开课上,教师在教学生画吃虫草。整个一节课,教师完全按照备课内容、时间安排,在课堂上用15分钟讲授吃虫草的特性,用10分钟让学生六个人一组,分组讨论“吃虫草为什么可以吃虫子”。最后,教师在听取了两个组的讨论结果后,从自己的教案上把正确答案抄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正确的描述,10分钟之内画一棵吃虫草。而在下课后,发现有1/5的学生仍然在埋头画画,还有几个学生就根本没有动笔。课后,评课者的意见如下:“把美术课上成了生物课”,“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来”,“这节课没有融入感情,没有表现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问题:根据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请用教育学相关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你如果是这个美术教师,你会怎么上这节课?

    正确答案:
    (1)该教师的不足之处在于:
    ①从上课的角度来看
    a.该教师对教学的任务还不是很明晰。他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分析背景知识;
    b.完全按照备课的内容和时间来上课,流于死板,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
    c.对于课堂教学的情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讨论后从自己的教案上把“正确答案”公布在黑板上;
    d.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课堂任务,说明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②从教学策略角度来看
    该教师的课堂教学既包括集体讲授,又有小组讨论、个人操作,形式丰富,属于综合性教学策略。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操作上,没有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讨论的结果没有得到教师的反馈,因此,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如果我是美术教师,我的做法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做法,有助于推动深入讨论的是()
    A

    教师及时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围绕答案进行讨论

    B

    教师和助教积极参与讨论,尽可能回复所有的帖子。

    C

    当学生针对一个问题讨论激烈的时候,教师和助教要及时解答

    D

    在论坛不太活跃的时候,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思考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提出更高思维层次的问题。

    E

    提出一些封闭式问题让学生讨论,便于学生快速形成共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