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的()是病毒入侵的第一步。
A.特异性吸附
B.随机吸附
C.直接接触
D.间接接触
第1题:
下列对艾滋病病毒(HIV)复制过程,不正确的描述是
A、GP120与T4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
B、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C、病毒直接进入宿主细胞
D、形成双股DNA,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
E、病毒复制,包装,释放并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第2题:
有关"病毒吸附与穿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包膜病毒的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核衣壳直接进入细胞质内
B、无包膜病毒大多通过胞饮方式进入
C、病毒体表面位点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D、病毒核酸单独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
E、各种病毒的受体相同
第3题:
病毒感染细胞吸附红细胞的机制是( )
A.红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B.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与病毒表面血凝素结合
C.红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D.病毒与红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
E.红细胞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
第4题:
下面有关病毒增殖感染,叙述正确的是()
第5题: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是()。
第6题:
病毒感染后,对宿主细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7题:
干扰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
干扰病毒侵入宿主细胞
干扰病毒复制
干扰宿主细胞代谢
干扰病毒从宿主细胞释放
第8题:
GP120与T4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
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病毒直接进入宿主细胞
形成双股DNA,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
病毒复制,包装,释放并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第9题:
溶解细胞病毒
病毒编码的蛋白抗原可整合在宿主的细胞膜上
病毒基本结构中含有宿主的脂类物质
有包膜病毒
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病毒
第10题: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
病毒引起宿主细胞转化
病毒致宿主细胞融合
病毒释放LPS致病
免疫病理损伤
第11题:
细胞表面的受体
病毒表面的接触蛋白
病毒表面的血凝素
病毒的衣壳
病毒的包膜
第12题:
病毒血凝的机制是:
A、红细胞表面抗原和相应的抗体结合
B、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与病毒表面血凝素结合
C、红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D、病毒与红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
E、红细胞吸附在宿主细胞上
第13题:
前病毒是指()
A、尚未感染宿主细胞游离病毒
B、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的病毒基因组
C、成熟的子代病毒
D、进入宿主细胞内的病毒
E、尚未完成装配的病毒
第14题:
第15题:
对HIV复制过程,错误的是()
第16题:
抗病毒中和抗体的保护机制是()。
第17题:
病毒感染宿主活细胞后,不能够完成复制周期,没有感染性子代病毒产生,称为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病毒的增殖是以二分裂方式进行
病毒必须自外环境进入人体细胞才能产生感染
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感染途径是指病毒接触机体并入侵宿主的部位(如经呼吸、消化道),由病毒固有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
第18题:
HIV的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后将病毒的核心释放入宿主细胞
病毒蛋白gp120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CIM结合
以病毒DNA作为模板,合成DNA
以病毒RNA作为模板,合成cDNA
第19题:
病毒复制导致宿主细胞死亡
病毒插入宿主DNA,产生嵌合蛋白,诱发自身免疫病
病毒整合到宿主DNA,导致宿主细胞基因突变,诱发癌变
病毒与宿主细胞竞争营养物质
病毒分泌抑制因子影响宿主细胞代谢
第20题:
gP120与T4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融合
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病毒直接进入宿主细胞
形成双股DNA,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
病毒复制、包装、释放并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第21题:
阻止病毒粘附与穿入
直接灭活病毒
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破环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
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干扰素
第22题:
有包膜病毒的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核衣壳直接进入细胞质内
无包膜病毒大多通过胞饮方式进入
病毒体表面位点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病毒核酸单独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
各种病毒的受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