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患者,女,28岁。因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入院,入院查血小板4×10/L,有发热和牙龈出血,给患者输注一个单位机采血小板后,第二天复查血小板6×10/L,牙龈出血症状好转。下列哪项不是判断该患者是否发生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指标A、输血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B、输血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
C、输血后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
D、血小板回收率
E、输血后血小板计数
下列哪些因素不会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A、发热
B、脾功能亢进
C、多次妊娠
D、AB型血小板输给其他型患者
E、严重感染
下述哪项措施不能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A、进行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
B、积极治疗并发症
C、输血前进行血小板配型
D、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血小板后再进行输注
E、使用免疫球蛋白降低抗原-抗体的反应强度
第1题:
患者,女性,28岁,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一年余,此次因巩固化疗再次入院,既往有输血史。经化疗后,病人出现鼻出血、皮肤出血点、瘀斑,月经不止。Hb70g/L,WBC1.8×10/L,PLT8×10/L,骨髓穿刺检查为骨髓抑制。给予止血和连续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治疗3天,出血不见好转,血小板不升。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可能的原因是A、HLA抗体
B、HPA抗体
C、红细胞抗体
D、药物性抗体
E、HLA+HPA抗体
目前最好的治疗是A、加大血小板输注量
B、单采血小板
C、去白单采血小板
D、HLA和血小板配型相合的血小板
E、紫外线照射血小板
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法正确的是A、严格掌握输血小板适应证
B、反复小剂量输注血小板
C、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
D、紫外线照射血小板输注
E、配合型血小板输注
第2题:
患者,女性,56岁,身高155厘米,体重60千克,因慢性胆囊炎发作入院,拟行腹腔镜下摘除胆囊,术前查Hb96g/L,PLT34×10/L。关于该患者血小板输注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患者不需要输注血小板
B、立即给予输注血小板
C、为防止血小板下降,使用小分子肝素
D、患者贫血,术前应输红细胞悬液2单位
E、应使用冷沉淀
若术前使患者血小板升高至100×10/L,理论上至少需输注浓缩血小板A、5单位
B、10单位
C、15单位
D、20单位
E、25单位
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20单位,每单位含血小板2×10个,1小时后复查血小板84×10/L,则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为A、2.1
B、8.4
C、12.5
D、21.2
E、25.0
下列哪些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A、发热
B、活动性出血
C、充血性心力衰竭
D、脾大和脾功能亢进
E、服用阿司匹林
第3题:
第4题:
患者男,22岁。因发热、伴淋巴结无痛进行性肿大2个月入院。既往无输血史。入院后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给予化疗和放疗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3个月后又复发、高热、伴消化道出血。淋巴结、肝、脾大。化验全血细胞减少,周围血见到幼稚淋巴细胞,骨穿确诊为淋巴瘤合并淋巴肉瘤白血病。立即给予化疗,因血小板10×10/L,连续输注血小板2次,出血症状未见改善,血小板数量不增,考虑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A、发烧、肝、脾大
B、自身抗体
C、药物性抗体
D、HLA抗体
E、HPA抗体
如果患者血容量约5升。患者输血前血小板10×10/L,输后1小时血小板20×10/L,20小时后血小板15×10/L。患者输入血小板总数是3×10。患者的血小板恢复率(R)是A、输后1hR≈10%,输后20hR,≈5%
B、输后1hR≈17%,输后20hR≈8%
C、输后1hR≈20%,输后20hR≈10%
D、输后1hR≈25%,输后20hR≈15%
E、输后1hR≈30%,输后20hR≈20%
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依据是A、输后1hR<10%,输后20hR<5%
B、输后1hR<20%,输后20hR<10%
C、输后1hR<25%,输后20hR<15%
D、输后1hR<30%,输后20hR<20%
E、输后1hR<35%,输后20hR<25%
第5题:
患者女,56岁。身高155cm,体重60kg,因慢性胆囊炎发作入院,拟行腹腔镜下摘除胆囊。术前查Hb96g/L,PLT34×10/L。关于该患者血小板输注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患者不需要输注血小板
B、立即给予输注血小板
C、为防止血小板下降,使用小分子肝素
D、患者贫血,术前应输红细胞悬液2单位
E、应使用冷沉淀
若术前使患者血小板升高至100×10/L,理论上至少需输注浓缩血小板A、5单位
B、10单位
C、15单位
D、20单位
E、25单位
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20单位,每单位含血小板2×10个,1小时后复查血小板84×10/L,则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为A、2.1
B、8.4
C、12.5
D、21.2
E、25.0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A、发热
B、活动性出血
C、充血性心力衰竭
D、脾大和脾功能亢进
E、服用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