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5岁,非洲人,患有镰状细胞贫血,其发病原因是血红蛋白一级结构发生了改变。正常血红蛋白(Hb)具有运输O2的功能,当第一个O2与Hb结合后可引起Hb构象变化,导致其他氧的快速结合,这种现象称为A.变构激活 B.变构抑制 C.协同效应 D.变构效应 E.以上都不是

题目
患者,男,25岁,非洲人,患有镰状细胞贫血,其发病原因是血红蛋白一级结构发生了改变。正常血红蛋白(Hb)具有运输O2的功能,当第一个O2与Hb结合后可引起Hb构象变化,导致其他氧的快速结合,这种现象称为


A.变构激活
B.变构抑制
C.协同效应
D.变构效应
E.以上都不是

相似考题
更多“患者,男,25岁,非洲人,患有镰状细胞贫血,其发病原因是血红蛋白一级结构发生了改变。正常血红蛋白(Hb)具有运输O2的功能,当第一个O2与Hb结合后可引起Hb构象变化,导致其他氧的快速结合,这种现象称为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名25岁的非洲男子患有镰状细胞贫血,其发病原因是血红蛋白一级结构发生了改变。正常血红蛋白(Hb)具有运输O2的功能,当第一个O2与Hb结合后可引起Hb构象变化,导致其他氧的快速结合,这种现象称为

    A.变构激活

    B.变构抑制

    C.协同效应

    D.变构效应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 第2题:

    关于Hb与O2的结合,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B.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的氧含量

    C.HbO2呈鲜红色,氧离Hb呈紫蓝色

    D.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型


    正确答案:B
    解析: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O2量称为Hb的氧容量,而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的氧含量。HbO2呈鲜红色,氧离Hb呈紫蓝色。Hb的4个亚单位有两种构型(T型和R型),R型与O2的亲和力比T型高很多。当O2与Hb结合后可由T型转变为R型。Hb的4个亚单位无论在结合O2或释放O2时,彼此间有协同效应,即一个亚单位与O2结合后,由于变构效应,其他亚单位更易与O2结合;反之,当1个亚单位释放O2后,其他亚单位更易释放O2,因此,Hb氧解离曲线呈S型。

  • 第3题:

    关于血红蛋白(Hb)与O2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A.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B.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称为氧含量

    C.HbO2呈鲜红色,氧离Hb呈紫蓝色

    D.Hb与O2的结合或氧离曲线呈S型


    正确答案:ACD
    解析: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血红蛋白的氧容量,而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的氧含量。其余几项均是正确的。

  • 第4题:

    CO中毒的机制是
    A.血PH值对血红蛋白氧亲合力的影响 B. CO2与Hb结合促进O2的解离
    C. O2与Hb结合后促使CO2的释放 D.既妨碍Hb与O2的结合,也妨碍Hb与O2的解离


    答案:D
    解析:
    ①何尔登效应是指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Hb则容 易与CO2结合。②波尔效应是指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表现为pH降低或CO2分压升高时,Hb 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pH升高或CO2分压降低时,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 左移。③CO可与Hb结合,占据Hb分子中O2的结合位点;此外CO与Hb分子中的一个血红素结合后, 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O2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妨碍O2的解离,所以CO中毒既妨碍Hb与O2 的结合,又妨碍O2的解离。

  • 第5题:

    关于Hb和O2结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b的4个亚基间有协同作用
    B. 1分子Hb最多结合4分子O2
    C. Hb和O2的结合和解离曲线呈S形
    D. 100mL血中的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氧容量


    答案:D
    解析:
    血红蛋白(Hb)是含有血红素辅基的蛋白质,具有4个亚基,每个亚基可结合1个血红素并携带1分子氧,因此1分子Hb最多可结合4分子氧。Hb能与氧可逆性结合,其氧解离曲线(Hb和O2的結合、 解离的曲线)呈S形。S形曲线反映了 4个亚基间具有协同作用。Hb的氧容量是指Hb所能结合的最大 氧量,而1OOml血中的Hb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Hb氧含量(D错)。

  • 第6题:

    关于Hb与O2结合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B.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含量
    C. HbO2呈鲜红色,氧离Hb呈紫蓝色
    D.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答案:B
    解析:

  • 第7题:

    当蛋白质分子中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此效应称为()。当Hb的第一个亚基与O2结合后,对其他三个亚基与O2的结合具()作用,这种效应称为()。其氧解离曲线呈()型。


    正确答案:协同效应;促进;正协同效应;S

  • 第8题:

    关于血红蛋白与O2解离与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处于氧合状态时,HbO2呈紧密型即T型
    • B、Hb分子呈松弛型即R型
    • C、正常血红蛋白的O2解离曲线呈S形
    • D、O2与Hb的结合表现为负协同作用
    • E、O2与Hb的解离呈协同作用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当Hb的第一个亚基与O2结合后,对其他三个亚基与O2的结合具有促进作用,这种效应称为正协同效应。其氧解离曲线呈()型。


    正确答案:S

  • 第10题:

    单选题
    关于Hb与O2结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B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含量

    C

    HbO2呈鲜红色,氧离Hb呈紫蓝色

    D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E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取决于血液O2分压的高低


    正确答案: C
    解析:
    Hb与O2的结合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每升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的氧容量,而每升血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的氧含量,所以B选项错误。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Hb的四个亚单位无论在结合氧或释放氧时,彼此间有协同效应。即一个亚单位与氧结合后,其他亚单位更易与氧结合,反之,当HbO2的1个亚单位释放氧后,其他亚单位更易释放氧。

  • 第11题:

    单选题
    关于血红蛋白(Hb)与O2结合特征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Hb与O2的结合是可逆的氧化作用

    B

    血液[H+]升高时,Hb与O2的亲和力增强

    C

    氧离曲线右移,表示Hb与02的亲和力增强

    D

    CO与Hb的亲和力是02的210倍

    E

    Hb浓度低下时,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血液呈紫蓝色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当Hb的第一个亚基与O2结合后,对其他三个亚基与O2的结合具有促进作用,这种效应称为正协同效应。其氧解离曲线呈()型。

    正确答案: S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关于Hb与O2的结合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B.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的氧含量

    C.HbO2呈鲜红色,氧离Hb呈紫蓝色

    D.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E.Hb4个亚单位间有协同反应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关于Hb和O2结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A.Hb的4个亚基间有协同作用

    B.1个分子Hb最多结合4分子O2

    C.Hb和O2的结合和解离曲线呈S形

    D.100ml血中的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氧容量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下列关于血氧的描述,错误的是:

    A.氧解离曲线呈S型
    B.通常情况下血浆中溶解的O2较多
    C.1分子的血红蛋白(Hb)可结合4分子的O2
    D.血红蛋白(Hb)与O2的结合反应快,可逆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医学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氧含量取决于单位容积血液内血红蛋白的量和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如果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贫血)或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降低(如高铁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则氧容量减少,氧含量也随之减少。纤维蛋白原平时溶解在血浆中,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重要物质。通常情况下,血浆中溶解的O2极少。B项错误,但与题意相符,当选。
    因此,选择B选项。

  • 第16题:

    波尔效应是指
    A.血PH值对血红蛋白氧亲合力的影响 B. CO2与Hb结合促进O2的解离
    C. O2与Hb结合后促使CO2的释放 D.既妨碍Hb与O2的结合,也妨碍Hb与O2的解离


    答案:A
    解析:
    ①何尔登效应是指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Hb则容 易与CO2结合。②波尔效应是指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表现为pH降低或CO2分压升高时,Hb 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pH升高或CO2分压降低时,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 左移。③CO可与Hb结合,占据Hb分子中O2的结合位点;此外CO与Hb分子中的一个血红素结合后, 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O2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妨碍O2的解离,所以CO中毒既妨碍Hb与O2 的结合,又妨碍O2的解离。

  • 第17题:

    关于Hb与O2的结合,哪一项是


    A. 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B. 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的氧含量
    C. HbO2呈鲜红色,氧离Hb呈紫蓝色
    D.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型


    答案:B
    解析:
    [答案]B
    [考点]O2在血液中的运输
    [分析]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O2量称为Hb的氧容量,而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的氧含量。HbO2呈鲜红色,氧离Hb呈紫蓝色。Hb的4个亚单位有两种构型 (T型和R型),R型与O2的亲和力比T型高很多。当O2与Hb结合后可由T型转变为R型。Hb的4个亚单位无论在结合O2或释放O2时,彼此间有协同效应,即一个亚单位与O2结合后,由于变构效应,其他亚单位更易;与O2结合;反之,当1个亚单位释放O2后,其他亚单位更易释放O2,因此,Hb氧解离曲线呈S型。

  • 第18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分子Hb可结合2分子O2
    • B、O2与Hb的结合是一种氧合作用
    • C、Hb和O2的结合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 D、Hb既可与O2结合,也可与CO2结合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关于血红蛋白(Hb)与O2结合特征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Hb与O2的结合是可逆的氧化作用
    • B、血液(H+)升高时,Hb与O2的亲和力增强
    • C、氧离曲线右移,表示Hb与O2的亲和力增强
    • D、CO2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10倍
    • E、Hb浓度低下时,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血液呈紫蓝色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Hb与O2结合的特征有()

    • A、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
    • B、Fe2+与O2的结合是氧合不是氧化
    • C、受PO2的影响
    • D、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 E、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型,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正确答案:A,B,C,D,E

  • 第21题:

    单选题
    关于Hb与O2结合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
    A

    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B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含量

    C

    HbO2呈鲜红色,氧离Hb呈紫蓝色

    D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E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取决于血液O2分压的高低


    正确答案: D
    解析:
    Hb与O2的结合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每升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的氧容量,而每升血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 Hb的氧含量,所以B选项错误。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的四个亚单位无论在结合氧或释放氧时,彼此间有协同效应,即一个亚单位与氧结合后,其他亚单位更易与氧结合,反之,当 HbO2的1个亚单位释放氧后,其他亚单位更易释放氧。

  • 第22题:

    单选题
    血红蛋白(Hb)具有运输O2的功能,当O2与Hb结合后可引起Hb构象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
    A

    变构激活

    B

    变构抑制

    C

    协同效应

    D

    变构效应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当蛋白质分子中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此效应称为()。当Hb的第一个亚基与O2结合后,对其他三个亚基与O2的结合具()作用,这种效应称为()。其氧解离曲线呈()型。

    正确答案: 协同效应,促进,正协同效应,S
    解析: 暂无解析